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突现是系统哲学、科学哲学和心灵哲学等学科及其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首先表达的是一种整体不等于部分和的整体主义思想。通过突现概念诠释的整体主义经历了强、弱、中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典突现主义通过不可还原强调突现的强整体性;心灵哲学中还原论的两次挑战力图消解突现而形成可分解的较弱的整体性;复杂系统突现则在强整体论与强还原论之间寻求张力,侧重研究突现历时生成的动力学机制,形成了兼容与超越还原的突现观。这种具有中间道路特征的"兼容与超越还原"恰恰表达了突现整体主义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埃克尔斯认为物理主义并非心灵自然化径路的科学范式,心脑同一论也只是基于认知理想的主观理论约定且缺乏必要的脑科学事实根据。在此基础上,他通过提出心元-树突丛结构、模块假说、微位假说等解释范畴和理论假说,构建"二元-交互作用论"理论模型,对心灵的本体论地位,心脑互动等传统二元论难题作出了新的阐释。"二元-交互作用论"在更新二元论理论形式和论证方式,构建二元论新模型的同时,也面临着脑科学多样解读性和新试验成果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灵现象表现出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休谟-康德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据此重新审视因果闭合原则和心-身问题,在接受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原-突现的方法二元论。  相似文献   

4.
突现理论:历史与前沿--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穆勒两种因果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哲学家刘易斯(Lewes)正式提出了突现概念.英国突现主义学派进一步将突现的理念和层级进化的观点发展成一个哲学体系.当代复杂系统突现论、各种新突现论的哲学学派,继承了英国突现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而在系统层次突现的起源和机制的探索上具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98-103
对于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的经典论争,索耶提出社会突现的理论体系,在本体论个体一元主义的基础上强调社会性质的整体性,揭示社会突现具有不可还原、下向因果、非模拟不可预测、层次性等基本特征,构建了用突现概念诠释的整体主义理论体系。这种社会科学哲学的突现整体主义是对经典突现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突出了兼容与超越还原的特性。其不可还原和下向因果论证虽然面临国内外学者的批评,但核心思想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6.
感受性质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对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自然主义主流思潮形成了严峻挑战,而且也成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唯物主义的棘手问题.它所指明的是:在大千世界中,即使其他所有的现象包括绝大部分的心理现象都可以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惟独感受性质属于非物质世界.目前,新二元论作为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劲旅已活跃于心灵哲学领域,几乎演变成了推动意识"非还原运动"的主导力量.这种新二元论的崛起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灵哲学中对于心灵自然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非还原论、还原论与机能论。但这些理论均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明辨物理与心灵概念的内涵,彻底摒弃各种二元论思维模式才能找到可行的心灵自然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社会系统理论的第三次浪潮强调突现范式,尤其关注群体的社会突现性质,同时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来描述社会系统群体行为突现的过程。自组织理论的最新发展则为探究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分析模型,强调自组织突现是社会系统群体行为产生的重要机制。同时,从过程思想出发的哲学反思也为回答社会系统群体行为自组织突现何以可能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9.
突现论:科学与哲学的新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突现是自然界中最有魅力也最令人费解的现象,它在上个世纪对一般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它的客观性的承认必定导致对科学解释和科学说明的重新反思及对自然界层次的“多元本体论”的承认,为突现论寻求一个恰当的哲学基础,此为它寻求一个恰当的物理学工具更加重要。在这方面,康德的“自然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思想或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心与身的关系,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基本问题,更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关于心身问题的哲学探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碰撞与交融,扩展了理解心身关系的理论视角,使得对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唯物主义(物理主义)、心物二元论、泛心(灵)论等哲学学说均有其具有影响力的推动者,各种哲学立场之间的交锋也空前活跃。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拟于2014年5月中下旬在上海召开"首届心灵哲学前沿论坛: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学术研讨会,邀集国内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11.
二元论与物理主义都不能对心身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图林机功能主义在解释心身关系中也存在诸多困难,但并不导致取消主义。心仍然可以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只不过认识心的方法必然是目的论功能主义的,而且目的论方法表明功能主义并不能给心带来惟一的、排它性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自然主义或广义的物理主义是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潮。它能较令人满意地将大多数心理现象自然化,但意向性却负隅抵制,被公认为自然化的一大难题。哲学是解难题的活动,因此意向性自然成了当今心灵哲学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德雷斯基的信息语义学不仅根据自己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方案对意向性作了独到的阐发,而且对信息和因果性等问题发表了发人深省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物理主义背景之下,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因果性问题——因果排斥性问题成为当前流行的各类非还原物理主义理论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约翰.塞尔提出的生物自然主义为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提供了出路:他反对传统的观念二元论,避免二元论同物理主义对心-物概念的绝对区分,在坚持对心理状态的自然化解释的前提下,对非还原物理主义所容纳的五个基本原则进行了重新阐释,从而消解了二元论同物理主义矛盾下蕴含的因果排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心-身问题看功能主义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主义。然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理论对于心灵哲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却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15.
The ancient dualism of a sensible and an intelligible world important in Neoplatonic and medieval philosophy, down to Descartes and Kant, would seem to be supplanted today by a scientific view of mind-in-nature. Here, we revive the old dualism in a modified form, and describe mind as a symbolic language, founded in linguistic recursive comput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urch-Turing thesis, constituting a world L that serves the human organism as a map of the Universe U. This methodological distinction of L vs. U helps to understand how and why structures of phenomena come to be opposed to their nature in human thought, a central topic in Heideggerian philosophy. U is uncountable according to Georg Cantor’s set theory but Language L, based on the recursive function system, is countable, and anchored in a Gray Area within U of observable phenomena, typically symbols (or tokens), prelinguistic structures, genetic-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ir origins. Symbols, the phenomena most familiar to mathematicians, are capable of being addressed in L-processing. The Gray Area is the human Environment E, where we can live comfortably, that we manipulate to create our niche within hostile U, with L offering overall competence of the species to survive. The human being is seen in the light of his or her linguistic recursively computational (finite) mind. Nature U, by contrast, is the unfathomable abyss of being, infinite labyrinth of darkness, impenetrable and hostile to man. The U-man, biological organism, is a stranger in L-man, the mind-controlled rational person, as expounded by Saint Paul. Noumena can now be seen to reside in L, and are not fully supported by phenomena. Kant’s noumenal cause is the mental L-image of only partly phenomenal causation. Mathematics occurs naturally in pre-linguistic phenomena, including natural laws, which give rise to pure mathematical structures in the world of L.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within philosophy is reversed to where natural mathematics in the Gray Area of pre-linguistic phenomena can be seen to be a prerequisite for intellectual discourse. Lesser, nonverbal versions of L based on images are shared with animals.  相似文献   

16.
阿佩尔认为,西方传统哲学中尤其是康德哲学以来的二元论的知识论预设只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它严重地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合法地位和其发展与繁荣。他所提出的认知人类学理论即是对二元知识论的一种改造,认知人类学将为人类的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供广泛的合法性基础。认知人类学将为西方哲学走出困境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在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其思想资源之一,而且充当了某种理论参照系的作用;同时,默顿科学社会学强调科学的自主存在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依赖经济需要和物质生产的观点,既是一种"反调",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默顿科学社会学关于科学制度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这种研究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看到的关于科学社会本性的许多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8.
具身心智的物理主义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理性是具身的。从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典型例子以及西伦和史密斯的动力认知案例的分析,对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具身认知主张进行了批判。论证了具身的认知观并没有能够推翻认知是一个在认识上独立存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物理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具身的认知观所面临的物理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19.
罗蒂批判大写哲学而形成的"解释学"或"实用主义"的转向虽然遭到广泛的关注与批判,但其背后所包含的有关知识证成的论题并未得到太多深入的反思。罗蒂式转向的核心在于否认感觉经验对于知识证成的基础性作用,并进一步否定存在于世界与语言之间的任何形式的非因果关系。而这种做法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那就是康德式的二元论。对罗蒂式转向的批判将不仅能向我们揭示出事实/规范、因果/证成的二元论的不足,并且能提供一个超越融贯论与内在论的有关知识证成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