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论语》对儒家典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来分析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通过考察孔子的言论进而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可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强调了审美与情感、道德的结合,是儒家“乐感文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礼乐"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提出来的。它承袭了周代的礼乐传统,但又被孔子赋予"依于仁,志于道"这一新的内涵。礼别异,乐合同,礼乐关乎人的性情,是孔子用以感化人心,践行仁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个人的审美生活之境,走向群体的审美生活之境。因此,孔子礼乐思想具有实践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国关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我国关学史和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文”和“质”,孔子曾着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认为善即是关。孔子“君子比德”的审美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关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我国关学史和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文”和“质”,孔子曾着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认为善即是关。孔子“君子比德”的审美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李贽从“童心说”的观点出发,以绝假纯真为审美原则,提倡“自然之为美”,反对“中和之为美”,主张无意为文,反对有意为文的美学思想。这些关学思想,无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它继承了批判哲学和否定辨证法的思想,批判了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的全面控制,试图为人类指明解放的途径。其美学思想是他整个学说的有机部分,更加典型地体现了他的总体思路。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同时借审美和艺术来克服人的异化,“新感性”和“美学形式”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审美要求,但把异化囿于审美领域,其思想表现了强烈“乌托邦”色彩,但反异化乃其美学思想核心。马尔库塞视野中的现实异化图象马尔库塞把解决异化问题视为其美学的中心,从他对世界异化状…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公私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孔子从个人道德伦理和国家政治伦理两大层面倡导“公”,对“私”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个人在面对公私关系时,应做到“先公后私”和“见利思义”。孔子非常推崇“公”和“义”,并把它们看成是人的最高修养的标准。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张公室,抑私门”和礼治的思想来应对公私颠倒的局面。孔子认为以“礼”教化民众是协调公私、群己关系的有效途径。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政治价值观之一。为实现理想,孔子提出了经济上均无贫、政治上执中、教育上有教无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0.
傅山“四宁四毋”理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思想转变有着很大影响,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思想、美学精神、书风演进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理论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主要原因是理论核心背离了传统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张美善交融合一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孔颜之乐”命题的演变经历了宋儒前的语词诠释、宋儒以来的哲学命题诠释和王国维以来的美学命题诠释三个历程。从美感问题出发,围绕美学史发生逻辑,“孔颜之乐”美学命题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人格美感,即“从吾所好”的审美情趣观、“君子上达”的审美意志观与“忧道不忧贫”的审美认知观;其二是艺术美感,即“曲―数―志―人”的四层境界论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评价“中庸”之道。“孔颜之乐”美学命题的价值主要为发展当代美学基础理论与解决当下民众自身的精神困境,有益于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立足“人生美学”,并为当下民众探索“诗意地栖居”生活模式提供了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廷焯的《向雨斋词话》频频以“味”论词,“味”是其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陈廷焯将传统的“涛味”论移植到词论中,强调作词必须“含蓄蕴藉”,同时进一步提出“厚味”的美学主张,对词体的美学品格作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规定:深入考察陈廷焯的“词味”论,对准确把握其词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王飚 《科技信息》2006,(5):354-27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礼乐教育家,为春秋时期的音乐发展乃至整个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孔子在其音乐美学思想和其具体音乐行为这两方面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在其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施乐等级观念和乐教等级观念上;在具体音乐行为中的矛盾体现在对待“郑风”和“郑声”的态度上。文章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论述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其具体音乐行为中的矛盾,并认为矛盾的存在是因为孔子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而本文的目的并非想通过这些矛盾来否定孔子,只是想通过对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具体音乐行为中的矛盾的正视,来更全面地了解孔子,使今人对他的评价更接近客观。  相似文献   

15.
周楷 《奇闻怪事》2009,(11):99-99,64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味”进入中国美学领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言志”与“缘情”——论中国美学的儒道互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很早就发现艺术创作内在的情与理的不可分割的审美统一关系,艺术虽然包含理性概念,但其中的情感内容又远非理性概念所能穷尽。儒家传统的“言志”说和道家传统的“缘情”说,分别代表中国美学对艺术内部思想与情感关系的解释的两条不同的美学路线。儒家美学的“言志”说主张“理”是艺术内在的情与理相统一的基础,文学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应该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并受其自觉的节制与指引,由此而发展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结合”的传统。而道家美学的“缘情”说,认为“情”是艺术内部的情与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庄子既是一位具有惊人思辩力的哲学家.又是一位具有“恢谲怪”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更由于庄子哲学的审美性,使他虽没有专门论美却成为美学大家,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其美学追求成为滋养中国文学艺术不竭的审美源泉。  相似文献   

18.
巴塘“谐”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文化内涵丰富。巴塘“谐”舞蹈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巴塘“谐”健康、高尚的审美追求表现出成熟的美学思想。文章对巴塘“谐”的舞蹈语言,包括舞蹈动作、律动特点、动作特点、基本舞步、风格特色及美学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主要讨论脂评“亲历其境说”的内涵和审美意蕴。“亲历其境说”揭示文学源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论,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对亲历其境说进行阐释,以探讨脂砚斋小说美学思想和《红楼梦》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20.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