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红的<呼兰河传>批判了呼兰河城一些骇人听闻的日常生活、落后的民俗传承、愚昧的习惯势力、泯灭的生命意识;同时赞美了小城人民卑微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小说实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对普通人痛苦的极度敏感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挚烈关注使萧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激情去询问他们生命的价值和属于他们的幸福,小城人民的生与死,他们原本暗淡无光、微不足道的一生,在萧红的关注下焕发出奇异的艺术光彩.<呼兰河传>是诗化小说的精品,具有空间小说的结构,以及浓厚的散文意味和自叙化的抒情特点,感觉化、超常规的语言,传神细腻、力透纸背.  相似文献   

2.
《呼兰河传》和《边城》是两篇具有民俗特色的现代小说。无论是萧红对东北呼兰农村沉滞、落后社会的现实描写,还是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优美、自然、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浪漫抒情,他们均以独特的民俗视角,选择截然不同的民俗事项进行描写,直视国民精神领域,不仅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而且都较好地实现了各自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对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进行了研究。作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三方面探索了萧红《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认为,正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创作的现代意识和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萧红、迟子建的乡土小说为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带有女性特征的抒情文体.儿童视角、散文化结构和自然明朗的叙述语言,赋予了萧红、迟子建小说生趣盎然的迷人意境和诗意的抒情气氛,构成了两位女作家乡土作品特有的价值追求和美学风格,为现代乡土抒情小说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的小说语言经历了从“本色”到以多种技巧强化艺术表现力的转变。其中,与简洁“背道而驰”的繁复叙述,以内在含义扭转表层语义的“悖反叙述”,有意“越轨”的句子组合方式,以及巧借声韵的婉约传达意味与情趣等特点,构成了萧红后期小说文体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萧红在小说语言艺术上的探索与变化。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女作家,得到了鲁迅、茅盾等许多文学大家的赞许,虽然创作生涯仅有九年,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萧红唯一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系统地传达了她的理想追求。在詹姆斯自我理论的观照下,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国民性的书写,实现了自我的建构。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萧红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更是她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小说用一种散文化的笔调写出了生命的流年碎影、寂寞情怀和人生的甜酸苦辣、生死歌哭。在《呼兰河传》里,作者以独特的自传式叙事方法、诗化风格、散文化结构及超常规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庐隐和萧红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领域涌现出的两位女性作家,富有传奇性的坎坷经历和令人赞叹的卓越才华。社会的积弊、命运的悲苦铸就她们极其叛逆的性格和倔强的生命意志,苦难与抗争构成二者共同的抒情主题。但比起庐隐,萧红的抒情小说主题又显示出一定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是她最为人注意的作品之一,这种关注,不仅仅是赞赏,也有误解。本论文拟从独特细致的呼兰风情、对童年的温馨回忆、深沉悲悯的女性意识、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怀几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并努力挖掘萧红写作这部作品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0.
丁玲萧红的小说创作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特征,丁玲的作品多反映知识女性的精神痛苦,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萧红的作品重在表现劳动妇女生存的艰辛,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丁玲创作多采用直接抒情、心理分析的方式,呈现出豪放、刚健的风格;萧红创作多采用间接抒情、写景造境的方式,满蕴着自然、真切的情致。  相似文献   

11.
这篇小说我读了四遍。读第一遍时,我要求自己尽量不带任何想法,以免先入为主,也避免作任何分析,只追求直观的“第一感”。读完第一遍,我只模模糊糊地觉得,这篇小说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有相似之处,但又明显感到不同。二者究竟有什么相似与不同?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遍,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说开头写后花园那部分,采用儿童视角,可以看作是《呼兰河传》的延续,孤立地看,写得很精彩,甚至是得心应手,但并没有比《呼兰河传》提供更新的东西,而且在整篇小说里也只占很小的篇幅:显然这部分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追求。于是对作者跳…  相似文献   

12.
善于写景是萧红小说的一大特色。萧红在景物描写中一方面营造出具有音乐性、绘画性和拟人性的景物画面,同时在她营造的或凄迷或明快的画面中也体现出萧红创作个性与自然的契合。她的小说在追忆的叙述中有皈依自然的情感趋向。  相似文献   

13.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她以新鲜,明丽的创作风格给文坛带来了异样气息,她的《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呼兰河畔小城人们的生活,体现出对中国社会深深的文化思考,与鲁迅有一脉相承之功,同时她以攻文似的场面描画生活的写作方式,更体现出艺术思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袁海波  于晓广  侯斯阳 《科技信息》2012,(7):373-373,281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艺术形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文本从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九陛之美的角度评述小说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疾病在文学题材中往往成为一种隐喻,人物生理或心理的病态与社会的病态巧妙地融为一体。因为求爱不成而抑郁患病是京派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模式。京派小说中疯癫者形象有写实性的和象征性的两类。而象征性的又与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团圆媳妇,《雷雨》中的繁漪属于同一类。它批判了宗法制对人的自然本真、本能欲望的压制。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作为一个浪漫抒情作家,其小说大胆直露的性爱描写是作家主观情绪的自然流露,表现出深刻的启蒙意识.具体说来,人的发现是启蒙意识的核心,返归自然是启蒙意识的精神旨归,忏悔意识是启蒙精神的自我升华,批判封建意识是启蒙思想的终极指向.从启蒙的角度观照郁达夫小说的性爱描写可以看到郁达夫小说的深广性.  相似文献   

17.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主要的一部代表作,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连载于香港《星岛日报》。而早在同年4月10日至25日,她已在《大公报》上分十二段连载了短篇小说《后花园》。事实上《后花园》与后来的《呼兰河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谓是《呼兰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沈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本诗的遗嘱,其悲剧感和荒凉感充溢全书。萧红是寂寞的,她永远憧憬和追求着温暖和爱,所以书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理想中的、形而上的、诗情画意的“呼兰河”。随着作者小夜曲般顿挫抑扬的情思流淌,文笔舒张,一个无法回避的悲惨世界逐渐展开,那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是现实中的、血泪斑斑的、失落了的家园。今天,萧红曾歌于斯、哭于斯的故园,已由生死场渐变成欢乐地,愿这篇文章能唤起人世间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温暖和关爱。  相似文献   

20.
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小说《呼兰河传》,该小说所展示的20世纪的呼兰河城是民俗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以单个人物特写为“点”,将整个呼兰河城形象和魂魄摄取,凸现于读者面前,深层揭示了呼兰河城人物的“生活相”及其共同的文化心理。作者以巧妙独特的艺术技巧,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以达到批判愚昧和改造民族灵魂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