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中国传统数学家在数学哲学观念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这也形成了中国传统数学家所理解的数学本体及存在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及存在方式与具有一致相通性。这种一致相通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本体可以由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推导出来,其结论就是中国传统数学研究对象是数,存在方式为抽象的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而且这种方式推导出的以上结论与个别中国传统数学家所理解的数学对象及存在方式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更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实践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狭隘理解,提出理性思维有"认知型"和"筹划型"两种思维方式.人的"筹划型"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在技术哲学领域恰恰是技术理性.技术哲学必须以理性思维的"筹划型"思维方式为切入点,才能找到技术理性研究正确的哲学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哲学研究真正地从"边缘"走向"内核".  相似文献   

3.
文化基因是文化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具有相同的特点,又具有社会性、多维性、选择性、无形性、多变性等特征。思维方式与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基因的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文化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中医文化基因包括思维基因与价值基因,象思维是中医文化的思维基因,具有形象性、整体性、流动性与非逻辑性特征。人本、中和、自然是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构造了中医文化的价值基因链。中医文化基因控制着中医文化传承不断,维护着中医文化认同,决定着中医人行为规范,规定着中医学本质。中医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守护与传播中医文化基因,坚守中医思维方式与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总是被人们在多种意义上来理解,但如果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哲学,那么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就只能作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的理解、作哲学现的理解。这样,对科学哲学的追寻与批判以及人类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人类需要的发展、人类思维的逻辑都使从科学哲学到文化哲学的转向成为21世纪哲学观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5.
论电子文化言说图式对哲学思维的解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言说图式是思维方式的媒介表达,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言说图式,它们多方面地思维活动以不同的规定。书面文化与哲学思维的结合具有一种天然的合理性,而电子文化的言说图式则从语义结构、创作情境、能所关系和虚拟世界方面解构哲学思维的逻辑秩序。这一问题内在机理的揭示,成为展开认识论之文化技术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文化的视域回顾环境哲学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中的环境哲学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西方首先出现,它突破西方传统哲学固有思维方式的向度而在边缘处生长,并体现出不同于以往哲学范式的学术气象。检视以环境伦理学为主线的西方环境哲学的发展历程,尽管力争从哲学边缘向哲学中心突破,但其并不久远的历程仍然表现出五次引起强烈反响的高潮,它也可以被理解为西方环境哲学产生与发展的五个阶段。中国境遇中的环境哲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产生与成熟,在外生内发的特性中体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一个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理论范式中,环境哲学的伦理进路是其重要的一块,但却不是所有的部分。自然价值思辨、生态公民理论、环境美学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绿色政治哲学,都是中国环境哲学的思考领域。面对实践,从生态和谐社会、生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路径研究环境哲学的现实维度也是中国语境的必然要求。虽然西方环境哲学的开创走在中国环境哲学界的前面,但中国的环境哲学却厚积薄发地蕴蓄着成长的能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环境哲学从无到有,从诞生到发展,走过了不同凡响的近40年。  相似文献   

7.
<正>系统哲学是关于系统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亦即关于系统普遍本质和最一般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研究复杂性、关联性系统科学的理论升华,是分析与综合、微观与宏观统一的科研方法。系统哲学研究自然、社会、思维的战略,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主要是以整体方法、结构方法、要素方法及功能方法等思维方法为特征。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8.
工程哲学和周易哲学是新世纪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工程时代的到来和哲学发展的趋势,探讨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树立工程意识的哲学意义和工程哲学的重要内容。文章还提出用科学的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研究周易,倡导科学思维和周易思维的结合,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周易思维的科学化以及当代社会迫切需要创新易学文化。 作者认为,当代自然辩证法界,研究工程哲学才能跟上时代需要,研究周易哲学才能体现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科学精神在现代化达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恰恰缺失了科学精神,大大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导致科学精神缺失的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儒家人伦文化体系对科学文化的排斥,传统文化中的实用、工具取向对科学理性的疏离,学术功能政治化对科学文化的压抑,哲学层面的经验论思维模式对科学文化的替代.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我们应当着力促进中国人伦文化向新型科技文化的转型,建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的新型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哲学与实验内在关系的一个深入考察。文章首先通过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活动表明哲学与实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考察胡塞尔的一个思想片断表明甚至在所谓纯粹的哲学思考中都存在着实验活动,只不过这是以经验内省的方式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传统的经验内省式的哲学思维方式借助实验哲学的新范式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出通过实验引入他人的经验和更为复杂的经验条件对于哲学思考的重要性。文章最后以米尔格拉姆实验为例,通过介绍当代情境主义与德性伦理学之间的论战,表明将实验引入哲学研究与思考之中会对传统的哲学问题和思想产生怎样重大的冲击和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科学界亟待补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50年,原创性科学理论凤毛麟角,国际一流科学家出之甚少。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而今学术腐败不断升温;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屡屡发生。究其原因,除了沉闷幽闭的文化环境、心浮气燥的学术氛围、薄弱无根的科技基础、缺漏不全的法规体制等因素外,主要就是研究传统和思维方式的陈旧,因此中国科学要想腾飞,除需加大资金投入,关键是要培养科学家的理论创新能力,补哲学方法、后现代思潮和各种创造性思维的课,否则花再多的钱,也不会从僵硬的脑袋里进发出超越万物、跨越时空的科学理论来。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文化研究”是西方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和激进生态主义等多维视角出发,以认识论的建构主义和方法论的相对主义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素。通过对“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哲学批判,可以发现,虽然它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走向了极端,但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术语学角度考察中医术语的特点和外译问题,从中医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探究中医术语外译的原则和方法。中医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术语虽然不符合传统术语学对术语的要求,但却具有很大的认知研究价值。从认知术语学角度出发,应重新审视中医术语问题,对其术语的规范化和翻译工作应特殊对待。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以来,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三大专业期刊刊发的技术哲学论文,山西大学和东北大学两大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发表的技术哲学论文,折射出了我国技术哲学研究兴趣的变化轨迹和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的发展趋势。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促进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融合,将技术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并轨推行。从技术的哲学研究扩展到技术文化的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思维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构成了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理解之谜,逮至今日,这一自我理解的难题仍然在两个方向上摇摆不定:要么停留在西方概念的阴影里;要么以与西方概念决绝的姿态而播弄传统术语已。吴光明以其在"身体思维—具体思维—故事思维"方面孤往而又卓绝的探索,可以看作彻底打开这一谜面的睿智之士。借助"故事思维"这一理解逻辑,传统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理解,并能以与西方传统相比肩的方式进入世界文化的对话中。  相似文献   

16.
白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1):32-36,67
地学系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随着现代地学研究范式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地学系统思维方式开始出现,标志着现代地学思维的重大突破。以地学系统思维方式理解地球和地球科学,是新世纪地学研究和发展重要的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17.
以重生贵己为显著特征的道教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围绕"长生不老,修真成仙"的旨趣,形成了宏大的养生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道教养生哲学".道教养生哲学是道教养生智慧的理论升华,其深层内核是道教养生思维方式,其理论特质是文化技术.以文化技术的全新视角来解析道教养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哲理数学的公理体系及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理数学"是一门将哲学思维与数学思维相结合,研究自然、社会、人生在深层及在宏观上存在的联系及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与传统数学根本不同的一种新数学.它区别于传统数学的本质特征在于以辩证逻辑为支柱和将定性与定量融为一体.因此,它可以克服形式逻辑带给传统数学的局限性,使数学思维进入一切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1960年发表于《红旗》杂志的"从‘积木式机床’看机床内部的矛盾运动规律"一文,开创了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研究传统的历史。其之所以被历史肯定在于朝向中国的工程技术实践本身的研究导向、学者们"为国服务"的学术情怀和强烈的学术自觉。而植根于工程技术实践,哲学家、工程技术研究者、管理者以及生产实践者之间的联盟与对话确立了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传统。因此,西方语境中的技术哲学经验转向对于中国技术哲学来说应当理解为"回到原点"。技术的文化实践本性决定了朝向情境中的技术实践应当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应有之义,问题导向的"参与"、"联盟"与"对话"也应当是技术哲学家学术研究的基本范式。植根于中国广泛的技术实践会在众多的领域中导致问题的新的提问方式并使新的问题群出现,进而揭示它们本身所蕴含的哲学问题的新的主题和新的概念框架,既是中国技术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学者可以贡献给国际技术哲学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中的天人关系思想以“天、地、人”(“ ”)与“从、比、北、化”(“ ”)两组古文字而体现的,其中蕴含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体系,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价值。甲骨文中的“天、地、人”与“从、比、北、化”若加以简化便是“化”字,“化”字孕育了太极图,形成了《易经》;《易经》又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专家、学者在探讨东方管理哲学时往往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开始探究,忽略了中国文化的“前轴心时代”的思想源头,更没有挖掘甲骨文中所蕴含的智慧。通过研究发现,甲骨文中蕴含的天人关系思想是中国文化“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思想的出发点,并对东方管理哲学的形成产生重大而独特的影响,以太极哲学、中庸哲学、和合思想、人本思想、变易哲学为核心的东方管理哲学正在彰显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