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斑马鱼胚胎技术,研究了汞(Hg~(2+))和铅(Pb~(2+))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单一及联合毒性,主要观察和比较了96 h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并采用相加指数法分析比较了Hg~(2+)和Pb~(2+)在96 h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效应类型.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对Hg~(2+)和Pb~(2+)均表现出显著的浓度依赖性,造成胚胎孵化率下降,发育畸形甚至死亡;Hg~(2+)的毒性作用高于Pb~(2+),Hg~(2+)和Pb~(2+)的96 h-LC50分别为0. 081 mg/L和113. 978 mg/L; Hg~(2+)和Pb~(2+)组合在96 h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Cr6+单一毒性对斑马鱼的毒性安全评价,选择重铬酸钾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观察斑马鱼在染毒3~96h的症状,以半数致死浓度(LC50)判断重铬酸钾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426.5795mg/L、141.2538mg/L、138.0384mg/L、128.8250mg/L,经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表判断重铬酸钾为低等毒。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Cr6+对斑马鱼组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发现鱼肝和肌肉中的CAT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呈抛物线。  相似文献   

3.
采用0(对照),10,20,40,80,160mg/L的甲拌磷给受精后4h的斑马鱼胚胎进行染毒,观察斑马鱼胚胎发育全过程,并在96h摄像,结果表明:斑马鱼卵在24h,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63mg/L,14.96mg/L.染毒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尾部弯曲、心律消失、发育停止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五氯酚钠的遗传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五氯酚钠属有机氯农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为了研究其对生态安全特别是水环境安全的潜在危害,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和斑马鱼胚胎发育试验,评价了五氯酚钠的毒性效应.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小鼠骨髓细胞,50 mg/kg和100 mg/kg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增加其微核率,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并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于蚕豆根尖细胞,各个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增加其微核率,最高剂量组5.0 mg/L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并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斑马鱼胚胎发育试验结果表明:25℃时,五氯酚钠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明显的致畸作用,72 hEC50为515.31 μg/L,可以看出胚胎异常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剂量的增加呈现出增大趋势.微核试验和斑马鱼胚胎发育试验表明五氯酚钠具有一定的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生物毒性作用,对鲤鱼进行菲的急性毒性试验,并根据测得的96h半致死浓度(96h-LC50)设置0.175、0.350、0.700、1.400、2.800、5.600mg/L 6个菲浓度组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暴露时间为1、3、5、7、9d),暴露后测定鲤鱼鳃、肝脏、肌肉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活力。结果表明:菲对鲤鱼的24h半致死浓度(24h-LC50)为15.926mg/L,96h-LC50为11.198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120mg/L;菲对鲤鱼的亚急性毒性作用显著,其鳃和肌肉中SOD表现出诱导效应,肝脏组织中表现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诱导效应;GSH响应趋势与SOD相似。试验结果可为多环芳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化合物对环境有益生物,如鱼类、蚯蚓、家蚕、水藻类的急性毒性的测定方法,进行化合物SCU-2028的环境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SCU-2028对斜生栅列藻72 h的EC_(50)值为7.872 mg/L,对斑马鱼96 h的LC_(50) 12 mg/L,对蚯蚓14 d的LC_(50) 40 mg/kg和对3龄家蚕96 h的LC_(50) 4800 mg/kg桑叶.这显示出化合物SCU-2028对鱼类、蚯蚓、家蚕、藻类均为低毒.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了Cu^2 和Zn^2 分别对老年低额NaoSimocephalus vetulus Straus96h急性毒性反应的基础上,采用相加指数法进行了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u^2 对老年低额Nao24、48、72、96hLC50分别为0.83、0.71、0.61、0.55mg/L;Zn^2 对老年低额Nao24、48、72、96hLC50分别为0.89、0.54、0.42、0.30nm/L.Cu^2 和Zn^2 在老年低额Nao的安全浓度(Sc)分别是0.0055mg/L和0.0030mg/L.当Cu^2 与Zn^2 共存时其联合毒性发生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土壤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分别暴露于兽药添加剂喹乙醇、阿散酸和土霉素后,其体内纤维素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随剂量和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阿散酸在浓度高于1 000 mg/L、土霉素在浓度高于125 mg/L范围内对蚯蚓体内纤维素酶活力有抑制作用.高浓度的阿散酸(>500 mg/L)对SOD酶活力有促进作用,喹乙醇对蚯蚓体内SOD酶活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00 mg/L时就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P<0.01),并随浓度升高而增强.实验表明采用赤子爱胜蚓体内的纤维素酶和SOD酶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兽药添加剂对土壤环境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和危害,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一套实验鱼的质量控制实验,将两组不同健康状况实验鱼暴露于同一化学污染压力下,比较两者不同的压力响应,同时对现行的实验用鱼质量控制要求的适宜性进行分析与讨论。方法采用OECD 203鱼类急性毒性实验方法,以重铬酸钾(K2Cr2O7)作为实验鱼质量控制实验的参比样品,分别将健康斑马鱼(HZ)和生病斑马鱼(SZ)暴露于不同浓度灭多威(Methomyl)的水溶液中96 h。记录24 h4、8 h7、2 h和96 h的死亡率。确定96 h鱼类死亡50%的受试物浓度,半数致死浓度用96 h-LC50表示。结论在96 h的实验周期中,健康斑马鱼的K2Cr2O724h-LC50为323.38 mg/L,Methomyl 96 h-LC50为4.91 mg/L;病鱼K2Cr2O724 h-LC50为302.55 mg/L,Methomyl 96 h-LC50为3.04 mg/L。说明两种斑马鱼虽然都符合K2Cr2O724 h-LC50在200~400 mg/L之间的实验用鱼质控要求,但两种健康状态的鱼对于同一化学污染压力下的96 h-LC50却有较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方法-死亡概率法,以甲醛、痢特灵2种药物为供试毒物,研究了它们对暗纹东方鲀水花的单一及联合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醛、痢特灵对暗纹东方鲀水花96 h的LC50分别为76.70 mg/L和12.95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7.67 mg/L和1.295 mg/L;甲醛、痢特灵对暗纹东方鲀水花24 h、48 h和96 h的联合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其相加指数分别为-0.800、-0.577和0.845,表明甲醛和痢特灵对暗纹东方鲀水花的联合急性毒性在24 h、48 h表现为拮抗效应、而在96 h表现为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甲基杀虫脒盐酸盐农药在杀灭水稻螟虫上取得了较好效果,而在生产和使用上,该农药可污染水源而危害水生动物。因此,探讨它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是环境保护监测上的重要依据。选择金鱼进行毒性试验,其结果:TLM_(24)为61.49毫克/升TLM_(48)为51.90毫克/升,TLM_(72)为47.93毫克/升,TLM_(96)为45.64毫克/升。按大多数学者公认以96小时期限来评价对鱼类毒性,因而 LC50为45.64毫克/升,绝对致死量为75.05毫克/升。在回避试验中,当水中甲基杀虫脒盐酸盐浓度达12.3毫克/升时,回避率达90.70%。对水生动物的安全系数,一般采用1/10或1/100 TLM_(96),从而甲基杀虫脒盐酸盐的安全浓度在4.564或0.4564毫克/升。本次实验结果,1/30TLM96值(109毫克/升),能达到无刺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斑马鱼研究铅和铬共存的联合毒性。二价铅对斑马鱼的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71、155和146mg/l,六价铬对斑马鱼的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2、67和50mg/l。在浓度1∶1的情况下,铅和铬共存对斑马鱼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5、29和26mg/l。根据Marking的指数法求得24h、48h和96h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89、061和043,皆大于零,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研究邻香草醛对水生生物的毒害效应,采用流水式试验法研究了稀有的鲫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生态毒理学危害性评价。结果显示:邻香草醛对稀有的鲫的24h-LC50为12.20mg/L;95%置信限为10.53—14.14mg/L;48h-LC50为8.08mg/L;95%置信限为6.93~9.43mg/L;72h-LC50为5.92mg/L;95%置信限为4.80~7.29mg/L,96h-LC50为3.87mg/L;95%置信限为3.24~4.63mg/L,其生态毒理学危害性为高毒。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月龄的日本青鳉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止生物测试法,比较研究V(Ⅴ)对日本青鳉成鱼和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V(Ⅴ)对日本青鳉成鱼的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4.91 mg/L和2.73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273 mg/L,钒对幼鱼的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0.85 mg/L和0.43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42 7 mg/L.根据有毒物质对鱼类的急性标准可得钒对日本青鳉有中至高等毒性,幼鱼对钒的毒性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对农田环境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研究选取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作为受试生物,研究农药戊唑醇对其的急性毒性,从而初步评价戊唑醇对水生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受试物戊唑醇对受试鱼的24h—Lc50为7.45mg/L,95%置信限为6.70~8.30ms/L;48h—LC50为6.65ms/L,95%置信限为5.9l一7.50mg/L;72h-LC50为6.21mg/L,95%置信限为5.48~7.03ms/L;96h-LC50为6.00mg/L,95%置信限为5.34~6.74ms/L。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2010)“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对鱼类毒性评价标准,判定戊唑醇对鱼类的毒性等级为中毒。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重金属镉慢性暴露对斑马鱼卵巢的毒性效应及子代响应,将斑马鱼暴露于0,0.062,0.124,0.248,0.620,1.240 mg/L 6个镉体积质量.暴露21 d后,以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卵巢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为终点评价慢性镉暴露对斑马鱼卵巢的毒性效应;以子代受精率、孵化率和96 h幼鱼体长为终点评价慢性镉暴露下斑马鱼的子代响应.结果表明:MDA含量随镉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抗氧化防御体系被抑制.当ρ(Cd)≥0.248 mg/L时,子代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当ρ(Cd)≥1.240 mg/L时,斑马鱼不育;当ρ(Cd)≥0.620 mg/L时,子代斑马鱼孵化失败.孵化成功后的幼鱼96 h体长随镉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Pb2+和Cd2+对水螅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镉、铅两种重金属离子对水螅进行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Cd2 96h的半致死浓度为1.81mg/L, Pb2 96h的半致死浓度为10.13mg/L.表明Cd2 和Pb2 均对水螅有毒害作用,且Cd2 的毒性强度大于Pb2 .慢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螅在含两种重金属离子培养液中世代数的增加,水螅的世代时间有明显延长的趋势;此外,Cd2 为0.0025mg/L时,Pb2 为0.015625mg/L和0.0625mg/L时,水螅的世代时间显著大于对照组的值.表明较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可能对水螅的生长繁殖有促进或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泥鳅为材料,首先确定了阿特拉津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组织学切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长期处理对泥鳅性腺形态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以期准确评估阿特拉津的环境毒性和对水生生物生殖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泥鳅的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60mg/L、26.82mg/L、18.98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5.8mg/L.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的死亡率明显的升高.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高浓度的阿特拉津(2.68 mg/L)处理泥鳅21d能够抑制泥鳅精巢精子的发生,促进卵巢细胞的发育.同时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阿特拉津(2.68mg/L,0.268mg/L,0.0268mg/L)能够显著的诱导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基因(cyp19a),类固醇生成因子(sf1)的表达,对抗缪勒氏管激素(amh)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因此,阿特拉津对泥鳅有明显的外源雌激素效应;通过干扰类固醇激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影响生殖细胞的生成;也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干扰性别分化上游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性腺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