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漆树漆液(生漆)作为优良的天然涂料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生漆以它的耐酸碱、耐高温、耐腐蚀、耐高湿和超耐久性闻名于世,被誉为“国漆”.生漆的这种优良特性和魅力与生漆中所含的漆酶的催化性质密切相关.我国生漆资源丰富,漆树分布全国十多个省(区),生漆品种多样,质量优良,漆酶含量较高.但我国对生漆的重  相似文献   

2.
漆树漆酶的新底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漆酶是含铜氧化酶,主要来源于漆树漆液(生漆)和真菌。近年来,对漆酶底物专一性研究有不少报道,但太多采用真菌漆酶。我国生漆资源丰富,漆树分布范围广,对生漆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我国对生漆的重要成  相似文献   

3.
魏忠仁 《科学通报》1993,38(14):1342-1342
生漆是我国重要的林特产品和出口商品之一,它在国防、化工和原子能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和测量生漆粘滞系数对其质量检验及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生漆有毒、表面易氧化结膜、不透明、并有很大  相似文献   

4.
林乔源 《科学通报》1986,31(20):1598-1598
目前鉴定中国漆的方法仍是古老的经验的定性方法。我们希望能用更先进的科学方法,以便达到定量分析阶段。因此,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鉴定中国漆质量优劣的新的测试方法。用小量生漆溶于CCl_4中,过滤除去不溶物,加TMS作内标,得样品。从核磁共振频率为200MHz的谱图积分曲线,我们算出了各类质子数的相对比值。从结构式  相似文献   

5.
1 炼制大漆:平遥推光漆器的用料颇有讲究,使用的是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着的漆树刮掉树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漆料--大漆.没有处理过的漆树原液被称之为生漆,传统方法的生漆精制加工有两种.自然搅拌晒制和煎煮,现在一般采用搅拌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先将原生漆过滤,先用粗麻布过滤,再用细布过滤.然后搅拌,搅拌的目的就是改变原生漆的性能.通过慢慢的搅拌,可以增加生漆漆膜表面的硬度和亮度,同时使生漆各成分更均匀,增加使用时的流平性.  相似文献   

6.
正天然生漆的涂装应用源远流长,古老中华民族沿古至今,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7 000多年前,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认识了天然生漆的性能并加以应用,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泛称中国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黏性乳液,经加工而制成的涂料,属于纯天然的产品。大漆固化后具有  相似文献   

7.
漆树乳汁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正海 《科学通报》1979,24(17):809-809
漆树(Rhus verniciflua Stokes)是我国著名的经济植物之一,其次生产物——生漆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涂料。由于生漆在工业上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漆树体内生漆的分泌和贮存结构的解剖学研究,对当前推行正确的割漆技术和进一步改进割漆方法以及今后漆树选育优良品种等均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自1976年起对漆树乳汁道的结构规律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元锦 《科学通报》1963,8(8):57-57
中国漆是漆树树干割伤后流出的液汁。它含有漆酚(含量50~70%)、漆酶(含量在10%以下)、水分(含量20~30%)和一些树胶貭(含量3.5~9.0%)。我国长期以来将漆液用做优良的涂料,而且发現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生漆液含水分多,如不脫除,对于漆膜的影响很大,但由于漆液中所含的漆酶是促使生漆干燥的必要成分(經处理  相似文献   

9.
季立才  胡培植 《自然杂志》1996,18(5):307-307
漆酶是含铜金属酶,在自然界主要分布于漆树漆液(生漆)和真菌类植物中,分别称漆树漆酶和真菌漆酶。漆酶能催化多元酚和多氨基苯等底物氧化,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氧化尚不多见。测定漆酶的活性有氧吸收法、分光光  相似文献   

10.
邬学文 《科学通报》1985,30(18):1384-1384
核磁共振(NMR)谱测量通常采用连续波核磁共振(CWNMR)和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PFTNMR)两种方法。前者能测量样品的全谱和部分谱,谱线不失真,但灵敏度低;后者灵敏度高,但测量部分谱、避开大溶剂峰等还存在不少问题,并有谱线强度异常现象。Dadok1974年提出了快扫相关核磁共振(RSNMR)方法,其灵敏度接近于PFTNMR方法,又能获得不失真的全谱、部分谱等,成为近十年人们不断探索的一个NMR新方法。它是利用  相似文献   

11.
薛思佳  柯少勇 《科学》2004,56(3):12-14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用来研究物质分子结构及物理特性的光谱学方法,它经历了从1960年代的连续波(continuous wave,CW)技术到1970年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pulse fourier transform,PFT)以及超导核磁共振等几个发展阶段。尤其是近年来脉冲傅里叶变换以及超导核磁共振的引用,提高了核磁共振谱仪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孟庆安 《科学通报》1983,28(15):910-910
随着核磁共振谱仪越来越完善,人们能更精确地测量核磁共振参数,从而给理论的发展以新的促进作用。本工作对氯化钠单晶中~(23)Na的核磁共振的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以下简称FID)进行了重新测量,讨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成象是近2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核磁共振技术。自从1973年Lauterbur发表第一篇核磁共振成象(NMRI)论文以来,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核磁共振成象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煤结构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天然有机物质,同时在固体煤中质子间存在有强的自旋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使T_2值变小,并且导致谱线增宽,因此限制了成象的分辨率。目前有关煤的核磁共振成象的文献报道的很少。Dieckman等人通过使用多脉冲质子去偶技术和投影重建核磁共振成象方法,获得了几个干燥煤样的二维核磁共振图象,并区分了他们的基本微观结构。空间分辨率约为200μm。我们用吡啶饱和蒸气处理了抚顺西露天长焰煤和老虎台气煤等几种煤,通过质子密度成象,观察了进入煤样中的溶剂的分布情况,并获得了一些有关煤结构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马志茹 《科学通报》1997,42(11):1159-1162
<正>核磁共振成象是近2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核磁共振技术。自从1973年Lauterbur发表第一篇核磁共振成象(NMRI)论文以来,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核磁共振成象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煤结构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天然有机物质,同时在固体煤中质子间存在有强的自旋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使T2值变小,并且导致谱线增宽,因此限制了成象的分辨率。目前有关煤的核磁共振成象的文献报道的很少。Dieckman等人通过使用多脉冲质子去偶技术和投影重建核磁共振成象方法,获得了几个干燥煤样的二维核磁共振图象,并区分了他们的基本微观结构。空间分辨率约为200μm。我们用吡啶饱和蒸气处理了抚顺西露天长焰煤和老虎台气煤等几种煤,通过质子密度成象,观察了进入煤样中的溶剂的分布情况,并获得了一些有关煤结构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张一德 《科学通报》1986,31(17):1299-1299
铁磁材料中各种同位素核的核磁共振频率分散在很宽的频率范围。例如,铁磁体中3d元素的核磁共振频率处于15MHz到800 MHz。在这样宽的频率范围进行核磁共振研究的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非相干自旋回波法。当测量比较宽的谱线时,这种方法是适用的。所以,已完成的铁磁体核磁共振实验中的大多数都是用非相干波谱仪完成的。但是,与相干接收法相比,非相干接收的缺点是难于获得真正的核磁共振谱线。本文将对引起测量谱线发生畸变的原因进行讨论,进而提出对非相干法的改进建议。结果表明,如果改进谱仪的结构和测量方式。在测量窄谱线时,用非相干法可以得到与相干法同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纪涛 《科学通报》1981,26(16):982-982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学是七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核磁共振领域中的最新技术之一。其中所谓二维傅里叶变换波谱学(2DFTS),是把时间坐标轴分为三个周期:预备期、发展期和检测期,并在适当的时刻加上射频脉冲,就可以得到依赖于两个时间变量的函数S(t_1,t_2),对此函数进行双重傅里叶变换,得到依赖于两个频率变量的函数S(F_1,F_2),这就是二维的核磁共振谱。它使核磁共振谱图的谱峰由平面变成立体,从而变得直观、简单、便于解析。把自旋回波方法与二维傅里叶变换方法相结合产生了二维J谱学方法,它不仅能把耦合常数与化学  相似文献   

17.
核磁共振(NMR)成象显微镜学新技术,目前在医疗成象方面是可以超过通常X射线计算机层析扫描的一种确定的新技术。它可以不经切片、固定与着色等手续在完整的生命系统中进行。所见细胞核清晰可见,细胞质显示了异质性。核磁共振在细胞质、细胞核和化学转换成  相似文献   

18.
齐珠钗 《科学通报》1985,30(10):756-756
解核磁共振谱图,需识谱、计算和模拟。计算机为计算与模拟提供了方便,分析者的任务是快而准地识谱,本文介绍ABX_n系的识别。 ABX_n系核磁共振波谱由AB部与X_n部构成。以往常用复杂关系表达谱系结构。本  相似文献   

19.
韩秀文 《科学通报》1990,35(15):1153-1153
含磷配体的有机过渡金属络合物广泛用来催化各种有机化学转换。而人们非常感兴趣的,是催化剂在固态中的性质和结构,随着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和研究的发展,含磷配体有机金属络合催化剂的固态核磁共振研究令人注目。分析、研究这类催化剂的固态结构的可行方法之一是  相似文献   

20.
固体核磁共振中三能级体系的180°组合脉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鲠颖 《科学通报》1987,32(19):1462-1462
在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中,射频激发脉冲的谱宽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组合脉冲激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广泛用于核自旋的布居数反转、宽带去耦、多量子选择激发上。但在固体核磁共振中,组合脉冲的文献却不多见。最近,Tycko等人用平均哈密顿理论提出了一个固体核磁共振中的180°组合脉冲:45°_x180°_y90°_x180°_y45°_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