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五四”运动开始了女性从社会的整体意识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这种意识观念充分地体现在“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创作之中,并成为了新人耳目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从女性意识这一角度来探讨其独特的艺术感觉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学经历了由雅变俗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平民意识的突出,关汉卿是这一时代开风气的杰出人物。他的平民意识主要表现在大量地全方位地描写平民生活,平民人物成为了剧中的中心人物;大力地表现平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剧中的文人形象也被平民化和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平民百姓的审美接受心理。产生平民意识的社会根源是元代社会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  相似文献   

4.
蜕变、逆转中的现代曙光--论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小说在民初文坛别开生面,独标一格。它自觉融合了西方的现代观念,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现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隐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后至今的中国文学,发生了“本土化”的美学转型。当前文学的“本土化”美学自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土化”叙述方式的探索;二是“本土化”文化蕴含的再现;三是“本土化”语言关感的重焕。但是,因为年轻作家“本土化”能力的欠缺,文学的“本土化”美学持续显示出难以持续之状。  相似文献   

6.
20年代富有现代派味小说的涌现 ,为 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真正出现起了推动作用。抗战开始  后 ,现代派小说又促成了后来现代小说复杂的流变。 80年代初 ,现代派小说再一次登场 ,随之又化成了一场  时空艺术之高潮。现代派小说属内转型文学。新感觉派、 40年代后现代派、 80年代的意识流小说 ,及后来的  前后先锋派 ,它们的“内”转各呈异彩 ,审美机制亦有所不同。纵观 2 0世纪现代小说的形成和流变 ,值得我  们深思的有三 :一是文学的生命在于关注现实 ,文学永远离不开现实 ;二是文学必须具备主体批判意识 ;  三是 ,应该努力探索和继承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的文化转型时期,以往的价值体系瓦解了.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走向了价值虚无。笔者认为文学想像力丧失的现实根源就在于价值虚无主义。价值虚无导致作家无法对现实进行理想的提升和理性的批判.文学只能匍匐于现实去展示它的琐屑与“欲望”。文学想像力的丧失是其对现实的超越性品性的丧失,最典型地体现于“新写实”和“身体写作”。  相似文献   

8.
由全球化冲击所带来的大众文化诉求的日益扩展为当代汉语文学的审美选择提出了全新的课题。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向传统的文学审美方式提出了挑战。现实式的“审美”已越来越趋向于普适化,进而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普适性的大众文化在日益蔓延,但文学也因此恰好有了从“诗”上升到“思”的机会和条件,它同时也为我们实现文学自身的精神超越提供了可能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建构的历史基点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发生、发展,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则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艺术范型及文化意蕴建构的现代化追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哈萨克民族文化现代转型进程的推进,当代哈萨克族生态文学也呈现出现代性.从朱玛拜·比拉勒的小说看哈萨克族生态文学的现代转型,可以发现其中不仅有传统生态文学关注的游牧民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和崇拜自然的话题,同时也开始理性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探索人类生态伦理的构建,表现出当代哈萨克族族作家深沉的生态意识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以严肃文学的立场来看待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他认为,通俗文学不同于平民文学,并不要求它像平民文学一样表达纯粹的平民的思想感情,也不必像严肃文学一样,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的认识和发现,但一定要以“劝善”和“娱心”为主旨,要求其故事应有“劝善”的“暗寓”性,对它的一些“粗俗”描写,他并不全盘否定。鲁迅不像那些精英文学(严肃文学)作家那样,一味去指责通俗文学,而是在强调严肃文学的政治影响功能的同时,强调通俗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以及娱乐功能,反映出他注重功利性和包容性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性别文化”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以“女性艺术”为契入点分析文学是另一种目光,换一种思维思考现当代文学的女性作家的“女性艺术”的现代化的进程,就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的文本“性别”意识个案分析,试图阐释新时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去何从——也谈文学艺术终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文学是否会终结于电信化时代的话题目前成为文艺理论界争论的热点,“文学终结论”者立论的依据(“媒介决定论”)是值得商榷的。电子信息时代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包括文学在内的许多事物都正处于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文学的涵义是发展的、开放的、复杂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去框定当下这种多元的文学现状。目前理论界正在探讨的其实已经不是文学是否会终结的问题,而是文学转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先锋文艺思潮主要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创作观念的影响,当然这种选择与接受是全方位的借鉴与吸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方法。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意识流、荒诞意识、审丑观念、寓言与变形、生存困境体认、叙述策略等具有现代性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都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现代性的选择与契合”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外域因素和重要契机,本文主要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对新时期先锋文艺思潮创作过程进行考察:重视内心体验的创作发生论,追求主体“被动”的创作构思论,倾向“向内转”的创作叙述论,构成了“选择与契合”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周以忠  曾琏如  周蓉 《科技信息》2009,(28):27-27,30
本文运用调查法等从宜春市蔬菜生产、消费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入手,阐明在发展宜春市蔬菜生产时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提倡大力发展无污染、营养、安全、保健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实现宜春市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为宜春市政府解决居民“菜篮子工程”,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出现于新时期的“新写实小说”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都以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作为表现题材,显示出关注社会人生的姿态.但在创作意图、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力度、美学品格等方面又存在着某些根本性差异,其突出表征便是“新写实小说”批判精神的丧失和启蒙意识的衰落.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大学首先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是一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其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于研究型,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又强于高职院校,这就构成了“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要求。通过探讨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方向的转型,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转型,教师队伍的转型和实践教学的更新和发展几个方面来构建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大转型时期,由“文言”(古代汉语)到“白话”(现代汉语)这一社会通用语言的巨变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白话是开启民智、启蒙大众的重要工具,白话运动是面向大众的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等改革运动的产物,特别是外国传教运动和中国报业的勃兴都极大地促进了白话运动及新诗运动,催生了白话和新诗。新诗是多元发生的文体,不仅是政治改革和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产物,更是语言大变革的产物。白话成为社会通用语言决定了平民文学及平民诗歌的主导地位。白话运动对白话诗运动及新诗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决定了新诗革命的激进方式和新诗的非艺术地抒发平民情感的功能和无定型诗体与固定诗家语的文体形态,彻底打破了古代汉诗源远流长的两大传统:诗要有体和诗要有“诗家语”。因此新诗革命既是诗的体式的革命,更是诗的语言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是经典世俗化的产物,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文学经典的不确定性导致文学经典的不断转型。导致文学经典当代转型的动力主要来自当代社会主题的变迁与建构文学经典的权力结构的改变。文学经典当代转型的具体表现有三,即经典的进一步多元化、通俗文学经典的出现与图像型文学经典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戏剧性、电视性、喜剧性、本土性、经济性、平民性是喜剧小品的固有属性。随着电视喜剧真人秀走红,当下的喜剧小品正在本体论的层面改变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喜剧小品的“变脸”引发了其艺术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所涉边界的不稳定性的诘问。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技术革命与媒介创新,喜剧小品要走进“轮廓重绘”的新时代,首先,必须固守戏剧性,从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中谋求传承与创新;坚守本土性,从中华民族的喜剧宝库中汲取精华营养;其次,应当坚持“经济性”与“平民性”,从“小而耐品”的本质属性上探索永葆青春的生命秘诀;再次,努力超越电视性,从传播媒介上开拓“剧场+电视+网络”的全新立体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