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歌是方言的艺术表现,方言是民歌的地域标识。大别山地区民歌资源丰富,尤以金寨为最,对金寨民歌的研究在大别山民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从金寨民歌歌词中的高频词"小"入手,通过与同一地区以及不同地区同类词语的分析比较,剖析金寨民歌的方言特点,探析民间文学中蕴含的人民群众率真的本性世界。  相似文献   

2.
随着商业的发展,南朝城市有了一定的繁荣,反映在民歌当中,则是南朝民歌一改往日民歌的乡土之风.颇具城市之气。一方面,民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地名,另一方面,妓女、商妇这些特殊城市女性阶层成为民歌的主要表现者或被表现者。文章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分析来论述南朝民歌的城市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赵峻 《咸宁学院学报》2012,(12):116-117
几千年来,鄂南地区的劳动人民在这块丰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民歌就是这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民歌有号子、田歌、小调、风俗歌、灯歌、儿歌等体裁,这些民歌给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富饶的民间资源是创作的基础.鄂南民歌是鄂南人民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本文对鄂南民歌的旋律特征与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白族民歌中月亮这一特殊形象具有鲜明的意象性,这一意象在白族民歌中的频繁出现有其自身和外在的原因。月亮意象在白族民歌中具有其他意象不可替代的特定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朝乐府民歌呈现了江南地区的独特景观,譬如南方山水、采莲活动与民间祭祀之类。在景观基础上,南朝乐府民歌建构固定型和流动型两类地理空间。从审美呈现上而言,南朝乐府民歌偏好吟咏爱情,风格缠绵柔婉,其在建构地理空间时或以自然间江、河、湖、池等水域营造柔美感,或以封闭、私密的室内空间体现情感的细腻幽微。从价值角度而言,南朝乐府民歌地理空间的建构具有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价值意义。以宏观而论,南朝乐府民歌将南方地区独有的景观纳入文学创作的视野中,其地理空间的建构是中国文化地理空间南扩的体现之一。以微观而论,南朝乐府民歌的情感、主旨皆可通过其地理空间的建构得以更好地展现。  相似文献   

6.
“巢湖民歌”虽为“巢湖”区域民歌,但其区域划分并不统一,是巢县民歌,巢湖地区民歌,还是巢湖流域民歌?“巢湖民歌”的地域界属,人们尚未形成趋同认识。基于自然、行政、文化三个方面梳理“巢湖民歌”区划的衍变过程,并结合人文、地理、历史、方言等方面,通过音乐形态分析,探究“巢湖民歌”“和而不同”的音乐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伊通于先秦时期便有满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并流传着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满族传统民歌。近年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该地区的族民们又重新拾起昔日曾被冷落的本族群民歌,并于村头巷尾传唱。从民歌的旋律特征与唱词内容来看,这与伊通满族固有的民俗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本文以此为视角,探究满族民俗文化的深层意涵。  相似文献   

8.
清初韶州诗人廖燕的竹枝词活泼明快、朴实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貌,这对于了解清初岭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竹枝词的流传情况多有助益,通过对他的竹枝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揭示廖燕诗歌自觉向民歌学习、诗歌风格中质朴自然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9.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这是班固对汉乐府民歌思想内容的概括。显然.这一特色正是对《诗经》中民歌“饥着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叫周特色的继承发展。汉乐府民歌的作者,大都是出身于社会下层的贫民百姓。因此,他们才能够真正广泛地接触了解社会,才能够冷静而严肃地观察思考,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就此而言,汉乐府民歌虽然现存仅四十余首,其贡献却不亚于三百零五篇《诗经人要想真正了解汉代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不易,要想真正了解汉代下层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汉乐府民歌都是有汉一代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强盗、游侠歌属“鲁体”民歌,即山歌。早期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以玉树地区为盛。它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民歌。研究侠盗歌、游侠歌的形成和流传。对于深入研究藏族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歌草木比兴与《诗经·国风》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诗经·国风》和陕北民歌的比较研究,说明陕北民歌作为当今民歌比兴艺术的载体,因文学内部的发展继承规律和人们的生存环境等原因,与《诗经·国风》中的那些古老民歌形成了遥远的呼应。认为二者之间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与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民歌是劳动人民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内心情感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吉林省流传的汉族民歌是由历代的汉族流民携带而至,经过吉林本土文化的长期渗透和影响,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格。同时,吉林又是汉、满、回、蒙古、朝鲜、锡伯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吉林汉族民歌具有较强的民族兼容性及深厚的民族意蕴。  相似文献   

13.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是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器乐的基础。民歌的内涵丰富,集体创作中采用了众多的手法,其中曲调的重复就是一大亮点。重复手法的运用表面看起来是简单、随意的,其实内里深藏着缜密的思维和优美的意境。本文就曲调重复在民歌中的体现这一内容来作进一步的探讨,寻觅其中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闽西民歌是闽西民间艺术的一个部分,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己独特的音乐特征真实地反映了闽西人民的生活情趣及艺术追求,是闽西人劳动智慧的结晶,是闽西人民人文精神的展现,是闽西地域性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师声乐教育地域性声乐文化的应用实践,有利于闽西民歌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金寨县莲花山民间歌谣资源丰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客观上又较好地保存了这些民间歌谣,为我们调查研究皖西大别山民间歌谣提供了难得的典型个案。在对莲花山民间歌谣进行了长期的调查、记录、整理和研究基础上,将莲花山苦情歌谣、红色歌谣、爱情歌谣、结婚喜曲子和儿童歌谣的调查研究情况呈献于读者诸君,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歌谣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宁波地区的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娱乐、审美、教化等方面对宁波歌谣的基本功能进行探讨,并对宁波歌谣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达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在传统的民族音乐中,民歌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他音乐形式的基因。皖西民歌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在保护和传承发展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学对传承和发展皖西民歌有着极大的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18.
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它的审美需要、审美交流和审美修复功能表现出来的.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透过它的视野来研究南宁国际民歌节,不仅是审美人类学实践自己学术主张和丰富自身理论的需要,也是南宁国际民歌节继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代社会,民歌也面临着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凸现出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发生、发展,无不受到民歌的影响,民间歌谣是古代韵文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词产生的角度,从古代韵文向民歌学习的四次浪潮、词产生渊源的分类、词和音乐的关系、敦煌曲子词的发现等方面,说明民歌对古代词的形成是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20.
在对原生态民歌和后现代民歌做出比较的基础上,从审美人类学角度,即运用人类学的实证方法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做出阐释。由此得出,在当代社会,民歌面临一个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着重凸现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