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考虑到在波场延拓算子的成像效果,其运算效率及对复杂地表的适应情况或处理措施下,利用波场延拓算子将基准面下移,以提高深层复杂地质体的偏移成像效果.在集成基准面技术和登前深度偏移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不受地表不规则程度和速度函数变化限制的基准面向下延拓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用于深层复杂地质体的勘探时,可以使偏移成像得到更好的效果,其运算速度与叠前深度偏移的运算速度相当.  相似文献   

2.
在频率波数域实现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叠前深度偏移是理想的改善复杂地区和强横向速度变化的地震资料成像技术,对于复杂变速介质成像,常用的时间域成像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必须借助于深度域成像方法,特别是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推导了三维叠前深度波场延拓算子公式,指出其实质含义,并通过模型测试进行了验证,介绍了一种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实现方法,最后进行了偏移算子的误差分析.理论分析与实例计算表明,该计算方法是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炮域叠前深度偏移的计算效率,引入时移成像条件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基于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波场延拓算子进行延拓,采用时移成像条件来求取大延拓步长间的层位成像值,成像条件虽然增加一次逆傅里叶变换,但对计算时间的影响却不大.脉冲响应和Marmousi模型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得到与小步长效果相当的成像结果的同时,又可以成倍地提高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起伏地表下新的剩余偏移速度分析方法.应用控制照明技术,克服了由于在起伏地表上合成的震源波场不是平面波震源波场而不能应用剩余速度校正公式的障碍,使得射线参数在偏移和速度分析过程中保持一致,且避免了因横向变速而导致的平面波震源波场在传播过程中的畸变.利用改进的合成震源记录叠前深度偏移,直接从起伏地表延拓波场和成像,偏移前无需对地震数据做静校正或重定基准面.合成数据试算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5.
起伏地表条件下波动方程法共聚焦点成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起伏地表条件下的偏移成像,引入了共聚焦点成像技术.采用合成聚焦算子和面炮合成的共聚焦点方法和波场逐步累加的直接下延法对起伏地表条件下的模型资料和实际资料进行偏移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起伏地表的影响,直接实现了基于起伏地表的叠前深度成像;采用波场延拓的方法实现了起伏地表条件下的单点聚焦成像和多点聚焦成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起伏地表的静校正问题,并且计算效率得到提高,在选取较少聚焦点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和共炮偏移一样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直接从起伏地表开始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是分析复杂地表和复杂地质体成像的有效手段.借鉴Beasley和Lynn提出的"零速层"的概念与Reshef提出的"逐步累加"法的思路,根据地震波在真实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及波的可叠加性,利用"波场上延"法,实现基于相移(时间域)法上延和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深度域)法(ω-xFD)上延的波动方程法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理论分析和模型试算结果表明,深度域"波场上延"法是解决起伏地表和地下复杂构造双重成像的一种有效方法,实现了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和深度域成像的有机结合,其有效性和准确性使该方法可用于实际资料的处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起伏地表条件下的波场上延法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接从起伏地表开始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是分析复杂地表和复杂地质体成像的有效手段。借鉴Beasley和Lynn提出的“零速层”的概念与Reshef提出的“逐步一累加”法的思路,根据地震波在真实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及波的可叠加性,利用“波场上延”法,实现基于相移(时间域)法上延和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深度域)法(ω-xFD)上延的波动方程法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理论分析和模型试算结果表明,深度域“波场上延”法是解决起伏地表和地下复杂构造双重成像的一种有效方法,实现了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和深度域成像的有机结合,其有效性和准确性使该方法可用于实际资料的处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广泛地应用于地下复杂地质体成像。当前工作量较大的三维成像问题一般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克希霍夫积分方法,但该方法在处理复杂构造不足。虽然基于有限差分方法的全方程逆时偏移对存在剧烈横向速度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也具有非常好的成像精度,但是,把该方法应用于三维叠前深度偏移需要花费较多的机时和巨大的计算机内存容量;这些要求在目前是不现实的。为了寻求一种既方便快捷又准确可靠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于是扩展的局部Born近似的广义屏算子在速度场中等程度横向变化情况下,能较准确地描述地震波场的传播过程,对较复杂的地质构造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且该算子具有稳定、高效的优点。不过扩展的局部Born近似的广义屏算子是条件稳定的。但从稳定性和计算效率角度看,该偏移算子可用于目前复杂地质体叠前深度偏移初期处理。  相似文献   

9.
波动方程法中的叠前深度偏移是实现复杂构造和岩性地震成像的关键技术。其中 ,广义屏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 ,它基于散射理论、屏近似和一般Born近似 ,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 ,是条件稳定的。为了提高算法的稳定性 ,提出了基于最优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即对散射波场成像所使用的介质速度横向扰动公式不做任何近似 ,并且采用与两个延拓深度层中间位置处的地震波场最接近的波场代替层间的平均波场 ,而不是用上一延拓层处的地震波场代替层间的平均波场。模型试算结果表明 ,最优Born近似法对复杂地质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保证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的前提下 ,明显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最优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波动方程法中的叠前深度偏移是实现复杂构造和岩性地震成像的关键技术。其中,广义屏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它基于散射理论、屏近似和一般Born近似,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是条件稳定的。为了提高算法的稳定性,提出了基于最优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即对散射波场成像所使用的介质速度横向扰动公式不做任何近似,并且采用与两个延拓深度层中间位置处的地震波场最接近的波场代替层间的平均波场,而不是用上一延拓层处的地震波场代替层间的平均波场。模型试算结果表明,最优Born近似法对复杂地质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保证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的前提下,明显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Kirchhoff积分波场延拓基准面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声波方程出发,用Green公式构造出用于波场延拓的声波方程Kirchhoff积分解后进行基准面静校正。叠前和叠后的模型计算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了引起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消除近地表对地震波场所造成的影响,常规的解决方法是静校正和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当勘探区域近地表出现较大的地形起伏或速度横向变化时,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则成为唯一有效的选择。传统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在实现过程中需要在双域对炮点、检波点分别进行延拓成像。为此,作者曾提出一种新的近地表问题解决方法——整体波场延拓法基准面校正(WEDD)。本文对WEDD方法和常规基准面校正方法在理论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各基准面校正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外学术界关于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人口迁移不仅是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更是一系列国家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相互碰撞的复杂结果。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提出了各国应加强收集、共享与气候有关迁移的可靠数据,对移民相关政策制定应着力于改善目的地移民安置和生计问题。通过介绍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方向现有国际研究趋势,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简称柴西南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提出了生长逆断层控制下的"F"型输导系统.通过分析生长逆断层对构造、沉积及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阐述了此类输导系统形成机制、组成特征及其控油意义.认为"F"型输导系统主要由生长逆断层和侧向展布的砂体构成,砂体位于逆断层的上盘,紧靠断层发育;生长逆断层是主要的输导体,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F"型输导系统及"F"型运移模式是柴西南区生长逆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成藏的主要通道和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对泊肃叶流下中性浮力颗粒横向迁移相关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发现目前对颗粒横向迁移行为的认识仍存在争议,对横向迁移内在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鉴于直接力/虚拟区域数值模拟方法在液固两相流精准模拟中的优势,采用该方法对圆管内泊肃叶流下单个颗粒的横向迁移进行模拟再现;据此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基于直接力/虚拟区域方法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小波多分辨探地雷达逆时偏移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Maxwell方程出发,利用导出的多分辨分解理论与中心差分格式,推导出小波多分辨探地雷达逆时偏移处理算法,并开发了相应的处理程序.与常规的Kirchhoff积分偏移法、15°有限差分偏移法处理后的雷达资料相比较,小波多分辨探地雷达逆时偏移处理算法具有对反射波归位准确、偏移结果精度高、成像效果好、无偏移倾角限制、对噪声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优点,可大幅度提高雷达剖面的分辨率,更好地指导探地雷达剖面的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17.
非饱和黏土的水气迁移影响着路基服役期间的安全运行和长期使用性能的保障。研究非饱和土路基水气迁移规律对路基路床湿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室内试验模型,运用高低温交变恒温箱改变环境温度,模拟四季环境温度对水分迁移的影响。模拟非饱和黏性土气态水迁移过程,并进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获得非饱和黏性土的水气迁移规律并进行影响性因素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非饱和土水气迁移过程中,含水率梯度对气态水迁移量影响较大;迁移时间对液态水迁移影响较大;低温环境下以液态水迁移为主,随环境温度升高气态水迁移量占比逐渐升高。含水率梯度,含水率水平,压实度,迁移时间,不同环境温度均对气态水迁移量均有贡献,其中压实度对其影响最小。在实际工程中应更重视水气两相迁移对路基土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态移民的缔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态移民是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政策措施.目前,生态移民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移民自身尚未成为移民选择的决定主体.由于移民涉及经济、文化、法律等多重约束,移民制度的生成必须兼顾生态保护与居民福利改善的双重目标.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论证了居民通过缔约决定移民安排的可行性,并主张变革现行政府操控型移民模式为居民自主性移民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0.095%抽样源代码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省际劳动力流动表现出显著的年龄选择性与技能选择性.这种迁移选择性对我国人力资本的地区再分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年轻并接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劳动力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持续集中,促进了东部地区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和技能结构的改善,人力资本存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  相似文献   

20.
乳状液在岩心中运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因素及运移规律,了解乳状液对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利用长岩心作为模型进行驱替实验,研究了乳状液液滴粒径、液滴密度及运移速度对其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状液在孔喉中的宏观运移阻力是乳状液液滴对孔喉堵塞的累积结果.大液滴的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运移阻力明显大于小液滴的乳状液.注入速度对乳状液在岩心中运移阻力影响较大,在粒径孔径匹配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临界注入速度,在临界速度下乳液在岩心中才能形成明显的封堵.速度太低,乳状液破乳严重,乳状液变形通过孔喉的能力强不容易封堵孔喉;速度太高,乳状液液滴被分散破碎、粒径变小不容易封堵孔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