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抗战后期,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畅销一时,重庆文艺界针对其色情成分和灰色的人生观展开批评,同时论及其流派特征与创作动机。其中李长之、邵子南多侧重于艺术分析和思想评价,何其芳则上升为政治批判。这次批评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上缺席已久。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市万州区文体局联合主办的“纪念何其芳诞辰90周年暨何其芳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1月11日至13日在重庆市万州区举行。《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王保生教授、重庆市文联主席并西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吕进教授等来自海内外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不但解决了延安文艺界面临的问题,而且指明了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为大众服务这一根本方向,促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决心沿此方向使文艺与工农兵和大众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一大批为群众喜闻乐见且经久不衰的作品,促进了延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作家因人生阅历以及创作经验的不同,在奔赴延安前心态各异。洞悉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现代作家文学道路嬗变的脉络和原因。在艾青、丁玲、萧军等奔赴延安的中国现代作家中,何其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何其芳奔赴延安之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追求报告文学写作,想通过奔赴抗战前线收集资料撰写报告文学,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战;另一种是追求进步的心态与精神。这种体现是他抗战前作品中蕴含着“激进力量”和追求进步的热情。再加上吴伯箫、杨吉甫等革命友人的影响,加速了何其芳奔赴延安的过程。何其芳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中。这也说明,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前的文人心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相似文献   

5.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的讲话为克服边区文艺界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提供了指导思想。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成为广大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指导思想,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创作了大量时代需要的作品,成为鼓舞人们抗战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批诗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观念和写作策略。诗人何其芳在这个时期对诗人身份、诗歌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何其芳在1936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进行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从"独语"到"对谈"的转变特征。"对谈"不仅标示了何其芳在延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诗歌的言说内容和结构方式。但是,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何其芳既受到外界的干扰,也遭遇到诗歌形式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许杰散文选集》,这一本搜集了老作家许杰半个多世纪中所写的散文的选集得以问世,应该说是三中全会春风吹开的花朵。据《自序》说,选集是以抗战后期所编的《困厄集》的旧稿为基础而编成。那时,作者政治上正受到迫害,生活上又处于贫病交加的“困厄”之中。他挣扎着编这本散文集,除了把它当作当时东南文艺运动的一声呐喊,还渴望它能解救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但时乘运蹇,这本集子始终得不到出版。而在十年内乱期  相似文献   

8.
何其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诗人,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对于何其芳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五年来,学界对何其芳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分析了何其芳的童年生活以及对他创作的影响因素,"何其芳现象"的以及他的前后期的创作研究,何其芳研究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均简称《讲话》),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文艺问题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讲话》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五四”以来我国革命文艺运动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和当时以延安为代表的解放区文艺界所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指出了革命文艺的方向、方针和方法问题,为我国革命文艺运动指出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四十年的文艺实践证明,《讲话》的根本精神和它所论说的基本原理,不但在历史上起了巨大作用,指导了抗日战争后期的解放区文艺创作和推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中共进驻陕北延安后,知识分子荟萃的延安形成一股带有强烈启蒙意识、民族自我批判精神和干预现实生活的文学思潮。文艺整风后,延安文人从肉体到精神都被结合进"体制"内,成为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齿轮和螺丝钉"。作家莫耶及其小说《丽萍的烦恼》的坎坷命运,见证了延安文学从启蒙到政治话语的变迁,这种以"政治标准第一"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模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1.相对于国统区大西南文艺、延安根据地文艺、“孤岛”等同一时期文艺研究的热烈场面而言,抗战时期东南文艺的研究整理,则显出少人问津的寥落状态。“东南文艺”,这个由尹庚、许杰提出的历史概念产一时间内竟被人遗忘了,没有一本现代文学史、文艺史将此载入其间,即便如蓝海的《中国抗战文艺史》,也不知何故找不到战时东南文艺的蛛丝马迹。然而,历史毕竟是不可抹杀的。随着资料的征集与整理,中国抗战文艺史观照下的东南文艺便愈见重要。早在抗战胜利不久,就有人对战时东南文艺的发展状况作过勾描,用形象的语言肯定了它的实绩:②…  相似文献   

12.
滕新才教授、陈兴贵博士主编的《重庆民族乡概况丛书》2012年12月由金城出版社出版,包括《恒合土家族乡》、《地宝土家族乡》、《清水土家族乡》等14卷,354万字,蔚为大观。该丛书列入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十二五"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是重庆直辖  相似文献   

13.
镇江英才录     
吴调公(1914-2000),文艺理论家、作家,镇江市人。原名鼎第,笔名丁谛。出生于儒医家庭。1935年毕业于大夏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后,开始创作小说、散文,发表《重振散文》、《通俗文学的定义》等,并协助作家胡山源编文学刊物。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有《海市集》、《长江的夜潮》等问世。抗战胜利后,曾任教于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重庆市一级期刊重庆市高教研究特别贡献奖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期刊一、影响因子持续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2017年《重庆高教研究》复合影响因子达到0.892,综合影响因子达到0.614,刊物影响因子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组织开展的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期刊资助项目评选结果揭晓,《重庆高教研究》"西部高教论坛"栏目名列榜上,《重庆高教研究》成为唯一获得项目资助的非核心期刊。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评审严格,除了栏目本身要有前期积淀、社会影响和发展前景,刊物还须是重庆市一级期刊,并须经项目申  相似文献   

16.
丁玲的一生有50多年的岁月与编辑工作结缘.她1929年与沈从文、胡也频合办《红黑》、《人间》月刊;1931年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6年又在延安创办我党党报第一个纯文艺副刊--《红中副刊》;1941年她主编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主编《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20世纪50年代,她又先后担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20世纪80年代复出之后,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创办了全国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  相似文献   

17.
吴庆珍 《科技智囊》2009,(6):I0006-I0008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建设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为重庆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意见》共38条145项政策,涵盖了重庆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契合重庆的发展实际,又将加快重庆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机遇,也是重庆咨询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相似文献   

18.
前一段时间,我国的文艺界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非常活跃。后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对文艺工作的要求,《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明确指出不再重提过去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而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今后文艺工作总的口号。这样看来,《人民日报》的社论,在给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的同  相似文献   

19.
李小东  张仁立 《科技信息》2011,(3):I0326-I0326
1工作背景 养护工程不同于新建工程,其工作定额的工、料、机消耗与新建工程有着很大的区别。长期以来,养护工程依靠一线工作人员的经验指导工作,这种工作思路对养护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构成了障碍。为顺应重庆市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重庆高速集团启动了《重庆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工作,该工作从2008年开始,历经两年多时间,初步形成了研究成果。主要有《重庆市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定额》、《重庆市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技术标准》和《重庆市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费用标准》组成,其中,《重庆市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定额》起着基础性作用(以下称定额)。  相似文献   

20.
老舍以开阔的视野和文学家的自觉,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中把中国北方通俗文艺与重庆区域文化以及战时意识形态连接起来,以"鼓书"的现代转型与"艺人"的心灵嬗变观照战时民族文化心理的重塑过程。其中渗透着老舍在抗战背景下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关注和思考,以及挖掘为抗战现实服务的积极因素的努力,显示出中国文学运动的抗战文艺方向,富含现代性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