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历史文献,并结合考古发掘,发现巫山得名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巫山者,西有黄鸟”有关,与巫咸山无关。巫山神女故事肇始于宋玉《高唐赋》,与《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的姑媱之山的女尸无关,与屈原《九歌·山鬼》无关。  相似文献   

2.
当代学术界对巫山历史文化的研究,肇基于蒙文通、任乃强、袁珂、董其祥诸先生,三峡本土学者推波助澜,在《山海经》研究、盐业史研究、军事史研究、"大巫山文化"建构、巫文化研究、巫臷文化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从“尽其自然之理”的哲学思想出发,苏轼在《巫山》一诗中对宋赋巫山神女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从“天下之同安为善”的政治观念出发,苏轼在《神女庙》一诗中重塑巫山神女形象,用以体现他的社会理想;从“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出发,苏轼在其诗词中反复使用巫山神女典故,对宋赋神女故事的情爱内涵予以认同,这三者的矛盾统一构成办轼诗词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观,表现了苏轼以张扬“性情”为特征的文化价格心态。  相似文献   

4.
巫山地处三峡腹心,历史文化积淀异常丰富。任乃强、邓少琴、袁珂等先生筚路蓝缕,管维良、任桂园等教授发扬广大,致力于"大巫山文化"体系建构、巫文化研究、巫臷文化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将"物、意、文"矛盾关系引入创作过程,并对文学构思过程及艺术表现过程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文赋》中还提出了"缘情"主张,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巫山神女故事是巴文化和楚文化融合后的结晶,背后隐藏着沉重的历史,其民俗内核是追求生存与繁衍、融合与兴旺。但这些意义都已沉淀至故事的深处,后世人更多地从中体会到的是极致的浪漫与美好的情爱,巫山神女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美神与爱神。  相似文献   

7.
韦庄存世的三峡诗文共两篇,其《谒巫山庙》之巫山当在湖北,与今之三峡无涉;其《峡程记》为其任职前蜀之时,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六月亲下三峡之作。  相似文献   

8.
泓峻 《中州大学学报》2014,(5):38-42,90
经学研究是影响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汉大赋的写作,建立在经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唐代古文家的古文写作,受到当时以《春秋学》为代表的经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后世儒家学者《诗经》研究对汉语诗歌的发展的影响,远比《诗经》文本本身更大,文人诗歌中爱情诗的缺失,与经学家将《诗经》中大量爱情诗故意进行曲解,掩盖有关;古体诗、格律诗、词、曲等文体的价值,则是根据它们与《诗经》相似相近的程度进行判断的。宋代理学家喜谈性理、以白话说经的传统,与说理诗的大量出现以及白话小说的兴起之间,存在相互呼应的关系。经学研究对汉语文学文本形态发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新文体的发明,"传体"这一在后世十分重要与活跃的文体,与"经传"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高徽南老师的《民族文化、文学与教育散论》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阅读了整本文稿,我感到本书以"散"拓展了思维空间,以"论"揭示了民族文化之"理"、民族文学之"理"和民族教育之"理"的真谛。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长期工作在边疆高校教师心灵的回声。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文字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与之相对产生了一门"說文学"。而《說文解字系传》作为第一本对《說文解字》进行全方位研究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以大徐本作为参照,与小徐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寻找小徐本的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洛神一度成为各类艺术争相描摹的女神形象,以之为审美对象的各类艺术作品中,《洛神赋》和《洛神赋图》则是其中的两大杰作.文章试图从审美理念、审美视角、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手法四个方面探究《洛神赋》和以之为脚本的《洛神赋图》之间的审美递变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浪漫主义诗人喜玛拉雅山人(本名萧蒂岩),在西藏生活工作四十年,刻意追求新诗理论倡导者毛泽东关于古典诗词+民歌+自由诗=新体诗的探索道路,不辞劳苦地广泛探求新诗的体格,包容各种形制的新诗创作,试尝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为新体诗的继续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蓝本——《神女惊梦》。同时,获得了较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当诗人充满激情写作时,那是在与珠穆朗玛神女交流信息;当诗人刻意追求诗的民歌形式时,诗歌就有可能缺少激情。  相似文献   

13.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以及大兴徐松《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于光绪九年(1883年)由王秉恩、元尚居合校汇刊为《西藏等三边赋》。详细述考《三边赋》所涉及边疆岁时节日民俗,如《西藏赋》中与藏传佛教相关的众多岁时节日,《新疆赋》中南疆的大年,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边疆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康熙二十一春正月,明遗民八大山人结题<瓮颂>组诗六首,颂瓮何义? 史阙有间,语秘无诠,已难尽知.今据北魏<洛阳伽兰记>载北朝"殷之顽民"古谣,朱耷拈"瓮"话头,颂"瓮"诗案,必与其明遗民身份、殷顽人意识密切相关.八大山人所作<瓮颂>六首,虽"伸唇那到喉"、"佯狂语飞燕",似多不尽可解,有待反复考辩,但其瓮内天地,木本水源,实皆江右、江南明遗民社会"瓮"内诸顽人佚事诡幻的逸声遗响之遥远回音也.  相似文献   

15.
质直好义、淳厚素朴的古老风尚,在大巫山地区,自古以来一脉相承.这种古老风尚,连同生长、发育它的自然环境,共同铸就了大巫山民众的人文品格,构建出大巫山民众精神禀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由于武夷景观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已烂熟于朱子心中,如同窖藏已久的米酒般香醇,故而从其心中流淌出来的这首《武夷棹歌》,不同于一般游人所写出的浮光掠影式的武夷山水诗,它有着巨大的感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