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山东省2008年1-6月份的雷电监测资料进行统计,从雷电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以及雷电的正负闪比分析等方面对山东省上半年雷电特性进行了分析,上半年雷电分布在时间上主要集中5月和6月,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西南,而且以负闪为主。  相似文献   

2.
利用云南省2008年雷电定位网监测的地闪资料和全省16个州(市)的雷电灾害资料,对云南省2008年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云南雷电活动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滇西南雷电日最多且开始较早结束较晚;2008年全省平均地闪密度值较高,负地闪占绝对优势,正地闪比例随季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特征;负地闪电流的空间分布与密度分布具有负相关特征,正地闪电流表现为北部电流高于南部;雷电灾害的特征是滇西南、滇中为雷电灾害事故和雷灾造成人员伤亡人数最多区域,滇西北最少;雷电灾害事故主要发生在6~9月;5:00~12:00是雷电活动和雷电灾害相对较少时段;16:00~22:00是雷电活动和雷灾频发时段;2008年我省雷电灾害的频繁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雷电活动分布、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可能与更多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更准确地应用闪电定位资料,实现资料的共享、互补,更好地为防雷减灾服务,利用贵州省2017年ADTD、VLF/LF两种闪电定位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SPSS、MATLAB和ArcMap对闪电频次、雷电流强度等的时间分布和雷电流强度变化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贵州省云闪中正闪发生的概率较高,正闪比例的峰值区域集中在冬季且雷电流强度最高; ADTD的雷电流强度整体大于VLF/LF,均较符合高斯分布;从探测到的闪电次数分析VLF/LF的探测效率较ADTD高。可见两套系统探测结果存在异同,因受探测站点安装时间的制约,需要积累长时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连地区2004-2006年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定位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闪电的月变化、雷暴日的月变化、闪电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地区云间闪和云地闪的数量月变化呈双峰分布,雷暴日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雷电流强度多数分布在+50到-150KA范围内,电流强度绝对值大于100KA的强雷电主要集中在负闪电区域;大连市区、旅顺口区、瓦房店市西部和陆海交界处是闪电频发的重灾害地带,闪电多发区与当地环境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次雷电灾害事件,根据现场勘查、走访、测量,利用当地气象台站实测资料、雷达探测资料、闪电监测资料确定了灾害点的雷电活动情况,通过对雷电灾害产生的热效应、机械效应、雷电反击和电磁感应的分析,确定本次灾害是一次雷电灾害.产生的原因是该建筑物没有雷电防护装置,当建筑物附近发生地闪时,电阻压降在树木与屋面边沿之间的电压差产生了雷电反击;雷电磁场在建筑物内部导线回路的开路最大感应电位击穿了开关面板和电子设备的主板,使电子设备受损.并据此提出雷电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6.
利用重庆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地闪资料(1999~2008年),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等方法,重点分析区域海拔高度变化对闪电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闪电频次分布最多的是在海拔300~400 m这个高度区间,之后开始随海拔上升逐渐减少;②闪电中负闪次数远远大于正闪,但是在不同海拔时正负闪所占的比例不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特...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森林火灾高危区雷电活动特征,利用四川地区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收集2018―动时空分布特征,找出凉山州森林雷击火灾重点防护时节和地区,为进一步研究凉山州森林火灾高危区雷电风险区划和雷击2020年的雷电活动数据资料,运用ArcGIS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两地的雷电活火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7-2015年河南省ADTD闪电定位资料,分析河南省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闪电与海拔高度、城区、水体沼泽和丘陵旱地等不同下垫面的相关性.河南省闪电主要集中在4-8月发生,日变化呈现"双峰"型;闪电密度与平均海拔高度、城区面积呈正相关;水体沼泽区域雷电强度大,水体沼泽与丘陵旱地间的过渡区域闪电密度增加明显;油田和露天煤矿开采区的闪电密度和雷电强度都偏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技术的呼伦贝尔地区雷电监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雷电出现频率极高的呼伦贝尔市地区,依托该地区的雷电探测网和气象内部信息网,基于高分辨率的空间地理信息,利用GIS技术,建立雷电监测及应用平台.实时监测、跟踪雷电活动,生成融合空间地理信息的闪电监测指导产品,服务于公众及相关行业.同时,可应用该系统平台,结合运用常规、非常规气象资料,对雷电特征及雷暴天气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及其差异,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根据2007—2019年湖北省地闪监测数据及土地覆盖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地闪频次、地闪回击密度、地闪强度、地闪陡度等雷电参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13年地闪回击密度减少趋势明显,正地闪百分比整体呈上升趋势;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3—9月、全天的14—20时,地闪活动较弱的月份、时段发生正地闪的比例较高;建成区地闪回击密度值为6.7次·km-2·a-1,明显高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地闪强度年际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林草区正地闪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正地闪陡度大于总地闪和负地闪,耕地区和水域区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平均陡度相对较大,林草区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平均陡度最小,由此说明,正地闪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负地闪和总地闪,耕地区、水域区雷电感应的危害最大,建成区次之,林草区雷电感应的危害最小.  相似文献   

11.
12.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中的三维可视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之前,需要运用三维医学可视化技术,获取有关病灶区的三维视觉信息(病灶的体积、空间定位、病灶与重要器官间的相对位置等),并确定靶区,以供治疗与方案评估,从而实现精确地计划。本文根据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的需要,开发了用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实验证明,运用该三维可视化系统,可以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反向散射辅助无线供电中设备对设备(device-to-device,D2D)的网络能效(energy efficiency,EE)和系统的鲁棒性,研究了在具有信道不确定性的反向散射辅助无线供电D2D网络中的鲁棒能效资源分配问题。在功率站最大发射功率、所需服务质量和能耗约束下,通过联合优化发射功率、传输时间和反射系数使所有D2D用户的总EE最大化;利用一个次优解的迭代鲁棒算法解决了提出问题的非凸性。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收敛性及对不确定信道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用二维编程实现线切割机床三维型面加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线切割机床能加工的零件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类零件构成的特点,给出了柱面,锥面,锥台和上下异形面不同的加工策略,总结了直纹面工件加工程序编制的2个步骤,提出了一种不需将工件加工轨迹线性化,只用简单的二维编程实现复杂三维型面加工的直接插补法;使加工精度提高,编程工作简单。  相似文献   

15.
三维分形树木模型在3D GIS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分形理论,分别论述了用迭代函数系统和L系统进行三维树木实体建模的方法。同时,从树木实体在3D GIS(Dimensi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中的应用角度出发,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比较,确定L系统是3D GIS中构建树木实体的最佳方法,并从面向对象角度出发,给出基于L系统的树木实体对象类,从而使树木实体作为3D GIS中的对象之一融合到系统之中,为3D GIS领域中关于树木实体的表达寻找到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可视化类库VTK在三维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VC++6.0作为开发平台,引入三维可视化类库VTK,实现了散乱数据和体数据的建模.通过数据压缩、平面分割来减少数据量,分别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如Delaunay三角化建模、轮廓线建模、MarchingCubes建模,实现了三维数据的建模.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视频序列相邻帧之间运动矢量的时空相关性和概率分布特性,提出了一种快速块匹配运动估计算法。该算法使用了搜索起点预测准则、中止阈值准则和自适应搜索策略等。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三步法、菱形法等相比,减少了对静止块的搜索,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了搜索的点数,提高了运动估计的速度。  相似文献   

19.
在测定光具组基点实验中d〈(f'1+f'2)的限定不妥   总被引:146,自引:0,他引:146  
文章对用测节器测定光具组基点实验中所作d<(f′1+f′2)的限定,从理论上证明了其不妥性,并给出了正确的限定关系式.  相似文献   

20.
AutoCAD中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如何对传统的绘图方式进行改革,即直接建立3D图形,再通过AtoCAD自动生成2D图形(三视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