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言语产出模式的角度对贝尔翻译过程模式进行了阐释。认为言语产出模式和翻译过程模式的实质都是信息传递。翻译过程模式的"综合步骤"也就是语义表征的实现过程,即言语产出的过程,正是翻译的表达过程。在言语产出过程中,心理词汇的提取对翻译过程中的心理词汇的提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并能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
对于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问题,随着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学界对此已经基本上形成定论,即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思想内容。这也就是所谓思想与表达“二分法”问题。但笔者认为,思想内容也应成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内容,至少在一定情况下应被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即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应同为其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对社会成员采取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而政治社会化既是社会个体获取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培养政治情感等的过程,又是特定社会培养、训练社会成员政治规范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并增长其政治参与知识,提高其政治技能,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政治社会化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政治社会化作用时也有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教育对象上要注意突出教育对象的选择性,青年人和社会流动人口需要倍加注意;并且也要注意新的社会环境新生变量如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作用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口语交际是交际主体在一定口语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和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的基本手段,它是说话的一种特殊形式.口语交际课要努力寻找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口语交际必须要有面对面的交际对象,构成直接的交际关系.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就成为交际的路径,没有互动就没有交际.  相似文献   

5.
张兴柱 《科技信息》2010,(13):23-23
非言语沟通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交际过程。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交际的含义会有很大差异,恰当的非言语交际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闻的交流和沟通,反之,会产生误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把握了非言语表达的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含义,才能达到我们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交际中,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注意词的概念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词的概念意义也称为认知意义,是言语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言语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  相似文献   

7.
修辞的目的在于提高言语表达的社会效果,使言语接受者乐于接受,产生共鸣。检验修辞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言语接受者的心理认同度。易懂、易记、易感是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言语表达社会效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语境和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语境使深层修辞与语法、逻辑内在地得到统一;语境还是辞面与辞里、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条件。修辞作为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活动,是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目的的,若脱离特定的语境,就失去了生存价值。语境是修辞之基础,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修辞内涵的展示,审美效果的体现,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交际的一种工具.一般情况,一个人至少掌握一种语言,用这种语言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别人表达的思想.无论说话或听话都是使用语言的行为.说话的行为及其结果在语言学中通常称为"言语",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对语言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语境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修辞的目的在于提高言语表达的社会效果,使言语接受者乐于接受,产生共鸣。检验修辞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言语接受者的心理认同度,易懂、易记、易感是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言语表达社会效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内容与形式谁占主导地位的逻辑关系中,历来都是一边倒地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其实,在特定的情境中,这种逻辑关系会发生逆反,尤其在充满主观色彩的主持人语言表达过程中,常常是形式决定内容,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相似文献   

12.
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是影响交际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而接受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又直接影响着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改变。在表达目的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让接受者乐于接受,表达者往往选用能满足接受者受尊重需要或审美需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以激发接受者积极的情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顺利实现交际目的。有时表达者也会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选用疏远双方情感的语言形式来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3.
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是影响交际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而接受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又直接影响着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改变.在表达目的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让接受者乐于接受,表达者往往选用能满足接受者受尊重需要或审美需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以激发接受者积极的情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顺利实现交际目的.有时表达者也会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选用疏远双方情感的语言形式来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语感的直觉性实际上是读者对语言的悟性.主体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并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善美与言语形式的优劣差作出迅速的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语感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训练对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抓住了语感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抓住了直觉思维训练则又是抓住了语感培养的关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修养;并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5.
言语社区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言语社区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言语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生活方式、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相同言语规则的一群人。该社区成员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灵活使用其活用言语知识库中的言语变体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以便得到他们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言语活动通常都是在一定题旨、情境下进行的.修辞就是谋求用最贴切、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以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词语选用,句式选择和辞格运用都同语境、语体有密切关系,语境、语体对修辞具有制约作用.本文联系言语交际中语言运用的一些例子,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意在寻求对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7.
把谐音放在汉文化大背景中来探析它的言语交际功能。这种交际功能主要表现在 :利用谐音这一文化修辞手段表达祈求幸福、美好、吉祥的愿望 ;利用谐音知识避开不吉利、不好、不雅的字词 ,从而避免不良的交际效果 ;利用谐音手段可以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造成轻松、幽默、风趣的气氛 ,从而提高表达效果 ;利用谐音手段在特定语境中还可以起到消除化解尴尬不快的作用。文章最后还指出在运用谐音修辞手段时应注意掌握“度” ,不能乱用和滥用 ,更不能迷信谐音文化  相似文献   

18.
语境就是语言的环境。它总是与人们的言语交际密切相关,并且相互依存制约着表达一方的言语行为,并为交际对象正确理解话语的内容补充情景意义。我们平时听话离了前言后语往往不知所云;看文章离了上下文往往不明其义。波兰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在(Malinowsk)说:“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语言学家们对语境的分类各有不同,但对语言语境的看法是一致的。它指的是语言活动中能影响和制约语义的语内因素,如词、短语、句子、章节、语篇等语言构成成份。 语用学研究表明,语境在交际中主要有两大功能:解释功能和过滤功能。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是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一句话的意义,即实际传递的信息,往往与句子本身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有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换思想、传递感情的工具。言语(说话)是一种声音清晰、意义连贯的口头语言活动。为什么人会说话呢?这是由于人类具有了高度发展起来的发音系统,可以说话;和人类在社会生产、集体生活中彼此交流经验、相互表达意图,需要说话。言语是在人类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也是在人类社会交往中发展的。幼儿的言语发展也不例外,同样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在人际交往中言语交流是重要的沟通手段,除此之外非言语沟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利用手势、体态、眼神、表情以至于单音调的声音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人们的思想交流得到辅助和增进。如果我们了解了非言语表达的含义和作用,并能适当的运用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必将会极大地丰富我们思想交流方式,增进我们的情感表达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