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美国媒体2011年8月1日报道。研究人员当天说,黎明号探测器在较近的距离上拍摄到了太阳系最主要的小行星之一——灶神星的首批图片。照片显示,灶神星北部多坑,南部平坦,赤道多沟,出乎科学家的意料。这说明该探测器已进入绕飞灶神星的轨道,开始执行太空之旅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11,(12):9-9
南美国宇航局“黎明号”探测器拍摄的高像素照片表明,小行星4号——灶神星上有一座比喜马拉雅山还高两倍的山。这座高山自灶神星南极地区一个陨击坑的中心拔地而起,高度约为22000米,底部直径约为180千米。灶神星直径约为529千米,  相似文献   

3.
离别留念     
在巨型小行星灶神星的轨道中呆了超过一年时间后,美国宇航局的“黎明号”飞船最近离开了“灶神”,在此之前它抓拍了这颗太空大石头的最后一张北极照片。通过分析“黎明号”的探测数据,科学家现在相信“灶神”200万年来经历过两次剧烈碰撞,从而在它的表面形成了崎岖地貌。  相似文献   

4.
2015年3月6日,美国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将飞抵谷神星进行探测.该探测器是于2007年9月27日发射升空的,它在2011年7月首先进入了灶神星轨道,对其展开了14个月的探测,采集了关于灶神星的珍贵数据和图像;然后,又飞往谷神星进行探测.谷神星是颗什么样的行星?这件事对于人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谷神星的奥秘 在火星和木星轨道间有一片小行星密集的区域,被称为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天文学家估计,这里约有50万颗种类各异的小行星.灶神星、谷神星、智神星和婚神星被称为小行星带的“四大金刚”.  相似文献   

5.
2007年9月27日,小行星探测器“黎明号”终于起程了。它将飞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那里的两颗神秘天体——灶神星和谷神星。这次任务的行程长达50亿km,耗时8年。学者们期待“黎明号”帮助他们回答一个古老而又玄妙的问题:太阳系是如何诞生的。科学家相信“黎明号”能帮助他们回溯诞生之初的太阳系,他们将那个时候称为“太阳系的黎明”,这也正是“黎明号”名字的由来。  相似文献   

6.
小行星传奇     
目前,美国的“黎明号”探测器正在前往灶神星的路上,到2O12年,它还将飞往谷神星。科学家之所以会关注这两颗小行星,是因为了解它们将有助于科学家揭示大阳系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7.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13,35(3):211-216
灶神星(Vesta)是小行星主带的最大成员之一。主带的最大成员--谷神星(Ceres)已归类为矮行星,灶神星也是候选的矮行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小行星,灶神星是很奇特的。灶神星的光谱跟HED 陨石相似,因而推断它是该群陨石的母体。在灶神星族小行星和V 型小行星中,其他小行星都很小,可认为它们是灶神星受撞击而抛出的碎块。跟含水的谷神星不同,灶神星是缺水的火成岩石星,因此,它们倍受关注。为揭示谷神星和灶神星的奥秘,美国专门发射黎明号(Dawn)飞船去探测它们,现在已完成了环绕灶神星一年多的探测,正在飞往谷神星途中。黎明号飞船所摄的灶神星图像令人大为震惊,其南极区有两个大陨击盆地,证实了它曾受到巨大撞击所抛出碎块成为有关的小行星和陨石,并且造成其赤道区的大沟槽。灶神星有相似于类地行星的核、幔、壳结构和早期演化史,可能是遗留的原行星(protoplanet),因而,对灶神星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类地行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0年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美国4年前发射的探测器“里尔”(意为“会晤近地小行星”)在距离地球2.6亿千米的地方与近地小竹星“爱神”相遇。开始环绕“爱神”飞行并进行各种探测。目前,“里尔”已成功发回一系列图片和探测数据,这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围绕小行星飞行,不仅是日期的巧合,更是人类探索太阳系奥秘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什么是小行星,为什么要探测小行星,以及怎样探测小行星。太阳系历史的教科书地球上的岩石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它告诉人们有关恐龙、古代海洋和大陆漂移…  相似文献   

9.
太空     
离子推进从从容容
  “黎明号”之所以能完成了不起的太空飞行任务,是因为它的具有创新性的离子推进系统。这个系统加速氙离子从“黎明号”尾部喷出。这一过程只产生很小的推力“,黎明号”要花4天才能把飞行速度从0加速至每小时97千米。然而,“黎明号”的离子驱动器比传统化学推动系统的有效性高10倍,因此离子引擎能持续燃烧几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从而把“黎明号”加速至极高速度。尽管“黎明号”的机载氙推进剂只有425千克,它却已经实现了超过每小时3.8千米的变速。正是由于离子推进,“黎明号”才得以缓慢地逐渐“爬升”到谷神星。当它轻松进入环绕谷神星的第一个轨道时,根本无须惊心动魄、不成则败的入轨机动。  相似文献   

10.
科技传真     
“爱神”小行星探测新结果 “爱神”小行星是1898年8月13日德国一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古斯塔夫·韦特发现并命名的。1996年1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近地小行星约会”探测器,于1998年12月进入该小行星轨道并对其进行近距离考察。 1998年12月23日,探测器在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0月美国“火星观察者”号探测器成功拍摄到一些火星南极“梯田”照片(见图1),每幅照片都是由探测器上的轨道摄影机拍摄的许多小照片叠加镇拼而成,1张小照片能覆盖火星南极约10公里×4公里的面积。火星上两极地区多层起伏的“梯田”,是太阳系中最奇特的地形景观之一。从照片上看到的火星南极“梯田”是保存火星最近几百万年里气候最宝贵资料的历史“见证人”。火星南极“梯田”由冻结的二氧化碳、水冰和尘埃组成。从这“梯田”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侵蚀作用过程的痕迹:风蚀、蒸发和地区移动(多半是火星地震引起的)。科学家首次见…  相似文献   

12.
2007年9月27日,小行星探测器"黎明号"终于起程了.它将飞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那里的两颗神秘天体--灶神星和谷神星.这次任务的行程长达50亿km,耗时8年.学者们期待"黎明号"帮助他们回答一个古老而又玄妙的问题:太阳系是如何诞生的.  相似文献   

13.
小资料     
“伽利略”轨道探测器重2.378吨,载有近红外质谱仪、磁强计、等离子探测器和尘埃检测器等,探测数据通过直径5米的伞状高增益天线传回地球。它在1995年12月7日抵达木星轨道后,绕木星飞行,并飞临木星几颗卫星进行了近距离探测。它对木星的观测距离比“旅行者”号探测器近20倍,发回照片的清  相似文献   

14.
小行星还在二百年前就已确知,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不存在一个单独的正常行星,随后发现了许多小行星。苏联列宁格勒理论天文研究所每年出版《小行星星历表》,1981年卷表列了2178个小行星的精确轨道,以及在最适宜于观测的时刻它们的坐标位置。它们都有环绕太阳运行的椭圆形开普勒轨道,大多数处在紧靠火星轨道之外的小行星主带中。  相似文献   

15.
彗星近照     
《大自然探索》2011,(4):7-7
不久前,美国“星尘号”探测器经过“坦普尔一号”彗星,并为这颗彗星的冰质表面拍摄了多张照片,下图为其中的一张。“星尘号”这次经过“坦普尔一号”的目的是,探测这颗彗星在环绕太阳运行过程中其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六年前,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代表人类首次造访“坦普尔一号”并拍摄了许多照片。  相似文献   

16.
美国航空航天局举世瞩目的木星探索计划正在如期推进。继《伽利略号》空间探测器向木星大气层释放一枚探测器完成木星大气层成分和风速测试后,现在正沿木星轨道环绕运行并按预定计划对其云雾笼罩中的17颗卫星进行近地观测。近期空间探测器先后传回一组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毗邻的木卫1,2,3号卫星地形照片.这些空间照片揭示了有关这些卫星地质构造活动一些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线索。1996年8月中旬美国航空航天局向新闻界公开了这组照片,它们是《伽利略号》空间探测器为期5年对木星及其卫星科学探索计划期间拍摄和传回地球的首批照片。3颗…  相似文献   

17.
研究小行星的航天器美国航天局最近宣布,计划发射第一个绕小行星运转的航天器。它将对一个叫做“爱神星”(小行星432号)的巨型太空石进行研究,这是很多有时经过地球的小行星中的一个。科学家认为,通过“爱神星”对小行星进行研究,有助于说明行星(地球)是怎样形...  相似文献   

18.
《世界科学》2011,(3):67-F0002
向发现第二个地球迸发。过去的两年中,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轨道望远镜一直不间断的观测着560光年上“天鹅座”羽翼上15万颗小行星的动向。探测器一直在搜寻细微的,亮度聚隆的图景。因为这可能显示着有小行星正穿越恒星的表面,以掩盖一小部分光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
视野     
<正>太空提取小行星岩石送进绕月轨道space美国宇航局最近宣布,他们将从一颗小行星表面选择一块大石头,把它送进月球轨道。这颗小行星将在2019年选定,目前倾向于选择的对象是小行星"2008 EV5"。执行这一任务的飞船将在2020年12月发射,它将花大约两年时间,飞抵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条小行星带中的这颗小行星。抵达后,它将提取小行星表面一块直径大约4米的岩石。接着,飞船将用215~400天时间环绕小行星飞行,借助小行星的引力把这块岩石送入一个不  相似文献   

20.
预计明年6月返回的日本小行星探测器“早房”号.正在测算可能与地球冲撞的那些小行星的轨道,为预防这种未来灾害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确证是否“直击”地球,该系统可以详细检查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