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人生》把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观照,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对青年一代的理解综合在一起,通过主人公高加林的事业悲剧和爱情悲剧,塑造了一个“具体性和规律性、持久的人性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个性和普遍的社会性结合起来”(路遥语)的典型形象。其角度之新、容量之大,开掘之深,都说明高加林是个蕴含了极丰富的审美信息的艺术形象。本文试对高加林艺术形象的美学意义做个初步分析。高加林艺术形象的美学意义最充分地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认识和事业的追求上。高加林是一个有知识、有进取心的青年农民。他生活在变革时代,具有双重的经济  相似文献   

2.
我们站在新世纪文艺思潮的台阶上,对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形象高加林进行重新审视。对高加林在人生岔路口的抉择进行再分析,认为高加林身上蕴涵了“恶”,有着其产生的内驱力,在客观上它是一种历史的杠杆,他的抉择是种充满悲壮情调的英明之举。高加林现象本质上对社会起到了暴露、破坏和推动改革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生》是一个具有现代性审美品格的文本,小说以传统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叙事模式,表现了高加林身处文化裂变的时代,寻找人生价值行为的悖谬与荒诞。《人生》与《伤逝》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负心汉”的忏悔文本,相距半个多世纪的两个忏悔者的遭遇表明: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是生于传统之中,寻求超越传统的新人不得不接受的一种命运。  相似文献   

4.
“意象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主体意趣的形象。”通过意象,作者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到物质中;通过意象,我们也可以解读作者的意旨。对于回族作家张承志来说,意象是一种特有的话语方式。他的小说和散文均呈现出浓烈的诗性。与其说作为作家的张承志创造了作品意象,毋宁说意象创造了作为张承志的作家。本文把作家现实经历及文本透露出的主体经验作为“意”,把作品中选取、塑造的具体形象作为“象”,把二者的交合物群看作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象群落,剖析出群落的形成因素、群落的特性和群落的指涉意义。  相似文献   

5.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有广泛的读者,也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目光。人们较多地注意到他的小说的社会编年史性质,他的典型化手法,他的新人形象及女性系列,而对构成其作品思想、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大自然的描写和探讨,似乎还谈得不多。本文不揣鄙陋,拟从这一角度“切入”,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意象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主体意趣的形象。”①通过意象,作者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到物质中;通过意象,我们也可以解读作者的意旨。对于回族作家张承志来说,意象是一种特有的话语方式。他的小说和散文均呈现出浓烈的诗性。与其说作为作家的张承志创造了作品意象,毋宁说意象创造了作为张承志的作家。本文把作家现实经历及文本透露出的主体经验作为“意”,把作品中选取、塑造的具体形象作为“象”,把二者的交合物群看作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象群落,剖析出群落的形成因素、群落的特性和群落的指涉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宏观而论,“梦”似乎与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在蛮荒的古代抑或科学昌明的现代,我们均可以在神话、传说、小说、诗歌以至戏剧里发现它的踪迹。美国学者约瑟夫·洛斯奈在《精神分析入门》中说:“自从这个世界开始有人类,他就有梦了。人们总是把他的梦放在一个特殊的地位上。”在我国现代文学小说创作大师中,就不乏把“梦放在一个特殊地位上”的作家,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莫过于沈从文先生了。  相似文献   

8.
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就十分重视小说的形象塑造。他提出过创作以人物为“本位”论,把人物形象塑造“尊为第一义”。①关于他自己的创作,则说过:“‘人’——是我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②由此可以见出形象塑造在他创作中的位置。对于形象的具体要求,茅盾提出过一系列精辟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活人”的主张。他认为,小说描写的不是“‘标本式’的人物”或“纸剪的傀儡”,提倡“写出来的人物是立体的复杂性的活人。”③这就对形象创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茅盾的创作就是遵循这一原则,从而为小说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经验的。在这篇短文里,不可能对此作全面阐述,只能着重就表现性格的复杂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华氏451度”是美国科幻作家雷·布雷德伯里的著名小说。它在五十年代初期,第一批电视机和计算机问世之后不久出版。小说描写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人们与所谓的“电视之墙”关系密切,但是拒绝阅读书籍的世界里。所有的印刷物被消防队有条不紊地烧毁,他们拍手叫好。消防队长解释说,人类“必须用不能烧毁的信息来填满自己”。“要用所谓的事实把他们撑饱,一直到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思维的生物,也就是说,看作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库为止。到那时,他们就会相信,即使寸  相似文献   

10.
一、谈加林 路遥的著名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个有才干、有很强进取心的当代青年,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个悲剧。对造成高加林悲剧的原因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其实,高加林的悲剧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这应该从他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加以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忘记是谁说的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对的,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何正确理解鲁迅这一宝贵的创作经验之谈,也就是给什么是“画眼睛”的手法作了回答。文痞姚文元在他的那本《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中谈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时,在“画眼睛”上胡诌了一通,罗列了鲁迅不少对人物的眼神的描写,把“画眼睛”的手法,当作一种实体的概念。我们有的同志也有类似的理解,例如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是一个“偶然的天才”,他纯粹依靠自己的智力形成了对宇宙的理解,即使对科学热情不高的美国人,也把他看作科学的最高象征。时至今日他的智力还是无与伦比,“下一个爱因斯坦”可能是一种奢望。爱因斯坦是一个“偶然天才”@禾子  相似文献   

13.
太岁传奇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3):7-7
在中国民间,“太岁”被人们看作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所以人们常说“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其实,“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古代人把天空自北向西向南向东顺序划分为四个区域,岁星(木星)每年移动一个区域,12年转一圈。而实际人们在地球上是和岁星作相反的运动,为了在历法上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中的第一类孤独者魏连殳的悲剧是日常生活的悲剧。魏连殳勇猛地向社会和历史宣战,然而他本人却深陷矛盾之中,打不了持久战。魏连殳的孤独既是社会环境的结果,同时也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在魏连殳身上,鲁迅反省了前进的革命者的精神困境问题。魏连殳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处理好“活下去”的合法性。小说中的第二类孤独者是作为女人命运象征的魏连殳祖母。“我”也是一种孤独意义上的能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社会生存、作者主体精神和启蒙知识分子的现代命运的三个层面对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进行解读。“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先生的自画像。他的悲剧不仅是一场大众对先知者不理解的悲剧 ,而且也是一场“五四”现代启蒙知识分子自身命运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巴金,作为闻名于世的一位现代语言艺术大师,在小说创作上,其突出特点之一是擅长第一人称手法的运用。他运用这一具有特殊艺术属性的创作手法,写就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佳品,包括长、中、短篇在内,总数超过80部(篇)之多。在这些小说中,有的是一个“我”一贯到底,有的则是第一个“我”又引出第二个“我”、第三个“我”……形成“我”中包容着“我”的多层次第一人称手法。有的从始至终都是第一人称的一般形式,或书信体,或日记体;有的则是第一人称的一般形式与日记体、书信体交叉使用,活泼多变,  相似文献   

17.
在近些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些以写某个方面题材而颇具特色的系列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山东青年作家张炜的“芦青河系列小说”就属于这一类作品。今年二十九岁的张炜一九八0年开始发表小说,他的《声音》获一九八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创作上更加活跃,作品日臻成熟。他把芦青河注入自己的笔墨,在他大部分小说里读者可以听到芦青河滔滔不息的流水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说塑造了许多老年人形象,而且多是把老人作  相似文献   

18.
微分是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如同无穷小量、连续性等概念一样,是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十九世纪极限理论建立以后,微积分学的这些基本概念才开始有了严格的数学定义.但是,微分的本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仍然是含糊的.历史上人们对微分的看法,大体上可归结为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牛顿、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实在无穷小量说.他们把微分看作是不等于零,但又小于任何给出的量,即所谓“不可分的”量.另一种观点是以哥两为代表的有限常数论.他把微分看作是不等于零的有限常数.第三种观点是以古尔萨为代表的无穷小量说.他把微分看作是无穷小量,即以零为极限的变量.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误导     
一本又一本新书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成功少年”的故事这些少年有的上了哈佛剑桥,有的出了小说文集,有的在某方面出类拔萃,有的创造了可入吉尼斯记录的壮举。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羡慕他们的“成功”,对培养他们走向“成功”的途径更感兴趣。这类图书畅销得有点发烧。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误导     
一本又一本新书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成功少年”的故事。这些少年有的上了哈佛剑桥,有的出了小说文集,有的在某方面出类拔萃,有的创造了可入吉尼斯纪录的壮举。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羡慕他们的“成功”,对培养他们走向“成功”的途径更感兴趣。这类图书畅销得有点发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