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圆纵向磨削加工磨削力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简化的单个磨粒的切削状态出发,根据解析原理,建立了外圆纵向磨削加工磨削力模型,为磨削过程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磨削过程优化、智能控制、虚拟磨削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建立单刃单磨粒正交切削模型,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法,对微尺度铣磨复合加工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切削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与变化情况,以及后刀面磨粒磨削对加工温度的影响.按照热源分布位置划分温度区,分析加工过程中各温度区温度变化规律.通过仿真结果发现,工件加工时温度场中的最高温度出现在磨粒磨削区和毗邻刃口处两个位置;除磨粒磨削区外,微铣磨复合加工工件各温度区温度变化规律与微铣削相同;后刀面磨粒磨削作用使切削过程中工件各温度区温度升高,离磨削区越近,温升越大.  相似文献   

3.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基体中含有硬度很高的增强颗粒,使得加工中刀具的磨损严重,表面质量差,加工难度大。本文综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切削加工、线切割加工、磨削加工、振动切削加工等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满足铝合金超常铸轧工艺所需综合技术性能要求的辊套材料,是采用双辊连续铸轧方法实现铝合金超常铸轧的重要技术保障.辊套材料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是获得高性能铸轧辊的基础.对新型铸轧辊套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切削力和已加工表面粗糙度两方面,对新型铸轧辊套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铝合金超常铸轧辊套材料具有优良的切削加工性能;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切削新型辊套材料时的切削力明显小于切削现有典型合金钢辊套材料,磨削新型辊套材料时的表面粗糙度值与磨削合金钢辊套材料无明显差别.图4,表4,参12.  相似文献   

5.
非调质塑料模具钢的机械加工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非调质塑料模具的机械加工性能,通过切削加工性能对比实验证实,该塑料模具钢的可切削加工性能优于经调质处理的45号钢及P20塑料模具钢,并通过磨削、抛光性能实验证明该钢具有良好的磨、抛性能,经一般的磨削的抛光加工其粗糙度分别达到Ra〈0.03μm和Ra〈0.006μm。分析了S系,S-RE系以及S-Ca-RE系钢的易切削相,探讨了易切削机理。  相似文献   

6.
花岗岩是一种含硅酸量较多的酸性深层岩。目前国内的石材加工由于磨削工艺不尽合理,磨削质量不符要求,因而需依靠进口磨具。本实验通过不同磨料对不同花岗岩进行单颗粒磨削,探索其规律,为合理选择和使用磨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敏  刘晓秋 《科技信息》2006,(10):286-287
硬切削与磨削相比具有良好的加工柔性、经济性和环保性能,在精加工工序中采用硬态切削是加工淬硬钢的最佳选择。文章介绍了硬切削工艺特点,对硬切削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刀具材料性能和工艺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对模具加工中的所采用的硬铣削进行了讨论,促进硬切削技术在模具加工中的推广应用的具有实际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模具的加工精度,同时也减少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砂轮动态磨粒的概率统计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徐晓辉 《应用科技》2010,37(10):17-20
为了揭示磨粒与工件的微观作用机理,预测磨削弧区的动态磨粒数目,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对磨削弧区的动态磨粒进行研究,建立了动态磨粒的切入深度、接触磨粒和切削磨粒的概率统计数学模型.分析磨削加工参数对接触磨粒概率和切削磨粒概率的影响,分析表明接触磨粒和切削磨粒的概率随着磨削深度和进给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砂轮线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动态磨粒的概率统计数学模型为深入分析磨削力、磨削热、热量分配比和温度场的数值计算与仿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提出了一种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预应力切削、磨削加工时所形成的表面残余应力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热弹塑性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从理论上计算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讨论预应力加工条件对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从而为表面残余应力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军 《科技信息》2008,(1):94-95
再生颤振几乎在所有实际的切削加工及磨削加工中都存在,从能量平衡角度来看再生颤振产生的机理,分析变动主轴转速时的能量转换来预测抑制再生颤振的效果,通过变速切削试验来总结抑制再生颤振的因素及变速切削的优缺点,进而实际应用变速切削,得到良好的加工表面。  相似文献   

11.
基于能量原理 ,建立了前混式磨料水射流切割套管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 ,前混式磨料水射流切割套管的深度与磨料的种类有密切的关系。采用石榴石作磨料 ,其切割深度明显大于采用石英砂时的切割深度。该研究结果为将前混式磨料水射流技术应用于井下套管切割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国产高压水射流切割系统 ,对不同性质的材料进行了切割实验 ,考察了泵压、喷嘴横移速度、喷距和聚丙烯酰胺质量分数对射流切割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射流的驱动泵压与其切割深度成正比 ,喷嘴横移速度和喷距增加将使切割深度降低。聚丙烯酰胺对射流切割系统具有双重作用 ,因而其质量分数存在一个最佳值。对大理石、花岗岩和标准铝板等材料的切割实验表明 ,在其他实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无孔隙材料的切割深度远低于有孔隙材料。  相似文献   

13.
磨料水射流旋转切割岩石深度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地下洞库结构防护设计,需对洞库围岩实施人工致裂,从而在围岩中构建人工裂隙群以达到抗爆消波的目的,提出利用环形磨料水射流切割围岩施工方法。根据磨料颗粒去除非岩石材料体积模型,推导了磨料粒子对岩石的体积去除量与磨料速度关系模型;基于磨料射流切口形状假设了环形磨料射流切割深度估算模型,并与已有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定义磨料射流在外流场的流量衰减系数,提出了磨料射流岩石极限切割深度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分析了特定工况下磨料水射流切割砂岩及花岗岩的理想极限深度,得到磨料水射流对岩石的切割半径满足围岩人工割缝半径目标。研究表明:磨料水射流对花岗岩的制缝深度约为切割砂岩的55.7%;使用磨料水射流进行围岩割缝在工程应用中具备施工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岩石切削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因素法和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法,详细研究了辉绿岩、花岗岩和大理石的切削力性质;提出了合理选择岩石切削加工工艺参数的原则;给出了若干可供岩石切削机械设计使用的切削力经验公式;为进一步建立岩石切削力理论公式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片麻状花岗岩、中粗粒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是玲珑花岗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玲珑花岗岩体的三种主岩石经历了不同的成岩作用,片麻状花岗岩是混合-交代作用形成的,中粗粒花岗岩是由片麻状花岗岩通过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两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和继承发展关系,斑状花岗岩是岩浆上升后经分界结晶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动静耦合加载切削破碎花岗岩试件的切削力信号,应用功率谱分析方法揭示了动静耦合切削破岩过程是混沌运动.在此基础上,采用关联维数定量表征了切削破岩反映出的信号特征.通过对动静耦合破岩分形特征的分析,得到了关联维数与动静耦合加载的关系,探讨了静压力与冲击能的组合对关联维数的影响.在不同动静耦合破岩过程中,关联维数与破岩比能的变化曲线极其相似.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动静耦合破岩存在一个合理的静压力和冲击能的组合,可使破岩比能最小.关联维数可作为破岩比能改变的一个灵敏量,能简单、直观地辨识动静耦合参数在破岩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为选取动静载荷的合理匹配值,有效提高破岩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深部钻井PDC钻头切削齿在磨损状态下的切削破岩过程,选取深部钻井PDC钻头上不同磨损程度的PDC齿开展单齿切削实验,借助应力测试系统、高速摄影机和热红外成像仪分析磨损齿的受力状态、温度变化规律以及岩石裂纹扩展过程。结果表明,与未磨损齿相比,磨损齿所受切削力更大、温度变化更明显,且更易产生大体积岩屑,这将导致钻头在井下振动加剧,磨损急剧加快,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切削花岗岩时切削力和温度大幅上升的问题更加突出,但更容易发生体积破碎,产生较大块的块状岩屑。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重新认识真实井底磨损齿切削破岩及温度变化规律,并为钻头设计及井下寿命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金刚石圆锯锯切花岗石工艺及磨损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试验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求出花岗石加工中锯切工艺参数、锯切率与金刚石圆锯寿命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从中总结出这三者之间的规律;探讨了圆锯磨损机理;对实际生产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用于锯切花岗石的金刚石小圆锯片的特点.通过试验说明在金刚石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相对于大锯片而言,小锯片应选用耐磨性较低的结合剂胎体,且其金刚石浓度一般不能高于35%.  相似文献   

20.
雷门沟钼矿化花岗斑岩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门沟钼矿化花岗斑岩体位于河南省嵩县境内,呈一小岩株状侵位于太华群变质岩系中,出露面积约0.77km~2,在其接触带具有爆发角砾岩。岩体同位素年龄为99—104m.y.,属燕山晚期。本文从该岩体产出的地质背景、空间形态、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等特征方面作了阐述,并进一步从岩体产出的大地构造部位、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稀土模式等方面与国内外十一个大型钼矿化花岗岩类岩石进行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性,论证了本岩体在成因上属于同熔型的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