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91-1996年,采用五点式布点法,对广西桂平市马尾松工程林幼林期病虫害进行连续定位监测。结果表明,该区主要的病虫害种类有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松毒蛾「Dsaychira axutha(Collentte)」、松梢螟(DioryctriarubellaHampson)、松蚜(CinarapineaMardwiko)、大袋蛾(Cryptoteleava  相似文献   

2.
刘明阳  牟虹  陈庚友 《广东科技》2012,(3):161+163-161,163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山地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速生且适应性强,深为山区林农喜爱。但由于马尾松能在瘠薄的立地生长,因而马尾松常被营造于地力条件差的陡坡、土层薄的石质山等地,致使林树形成低残林马尾松,在增加稀疏林套种杜英和香樟后,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促进马尾松树高生长和蓄积量。阐述的是马尾松杜英混交林、马尾松香樟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生长状况、林分植被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种源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1989 ̄1997年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种源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选育,发现7 ̄10年生各种源均抗权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 Buhrer)Nickle),12年生后的不同年龄和不同马尾松种源的抗性差异很大,在40个马尾松种源中抗性稳定(IR=100)的有3个(广西2号,广西3号和广东5号)。经模糊聚类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25年生马尾松种源、地点、林分3水平子代试验林为研究材料,从表型、遗传变异两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使用Arlequin 3.5软件依据线性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以SAS分析软件依据线性模型对林分生长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4因素嵌套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结果】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及种源内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2.56%,种源内不同地点间的变异占1.66%,地点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则占总变异的95.78%。生长表型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胸径与材积性状在种源间、种源内地点间、同一地点的优良林分与普通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分子方差分析与生长性状表型数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广西马尾松的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林分内个体间。因此在优良种源中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改良效果。该结论对于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制浆造纸材良种选育目标及不同变异层次选择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7个试验点12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及2个试验点11年生优树子代测定林为基础材料,在研究马尾松主要性状不同层次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对马尾松制浆造纸材良种选育目标及在不同变异层次的选择策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马尾松制浆造纸材的良种选育应以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作为主要指标,首先进行种源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林分和个体的选择。种源选择以材积生长为主,不同的造林区应用不同的最适种源分布区南部选用的优良种源来自该区域内;分布区中部选用的优良种源来自南部种源及中部区域内南部的一些种源;而分布区北部造林应选择分布区中部(特别是北纬26.5°~28.0°区域内)的优良种源。林分选择仅以生长量作为主要指标。而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在林分内个体的选择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龄级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抗性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从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成虫活体上分离用PDA平板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培养的松村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对不同龄级和不同生长势的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的接种试验表明,14年生以下和生长势旺盛的马尾松幼树抗松材线虫病;16年生以上和长势弱的马尾松中龄、成熟和过熟林树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较弱,并随树龄的增加和长势的减弱抗病能力减弱。对各龄级马尾松的化学内含物萜类和树脂酸的组成分析,长叶烯、α-烯和去氢枞酸的含量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与其抗性呈负相关;β-蒎烯、单萜和枞酸型树脂酸的含量随树龄的增加而减少,并与其抗性呈正相关。有相关性的化学内含物加入PDA灰葡萄孢平板培养基培养松材线虫,与接种试验有相同趋势,长叶烯和去氢枞酸加入量的增大有利于线虫繁殖;β-蒎烯、单萜和枞酸型树脂酸则相反,加入量增大(与树内量相近)线虫的繁殖量减少,说明含量高时对线虫的生存和繁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RAPD标记构建马尾松单株树遗传连锁图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崇义群体C-16号单株上40粒种子的胚乳为作图群体材料,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构建马尾松单株遗传连锁图谱,从被步筛选的80个引物中,得到16个具有多态性产物的引物,对这16种引物进行Mendelian1:1分离检测(卡方检验,P<0.05),我们得到符合Mendelian1:1分离比例的RAPDs标记49个.通过对49个标记的连锁关系进行分析,其中29个标记分布在12个连锁群上,总图距为483.3cM,平均图距为28.42cM,20个标记没有连锁到任何连锁群上,需要继续进行大量标记的连续分析,构建完善的高密度的遗传图谱,使之能够对数量性状位点QTLs进行定位,从而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  相似文献   

8.
谢立西 《广东科技》2011,20(16):101-102
本文在连城县莒溪镇谱竹洋林场设定马尾松混交5个群落类型和1个马尾松纯林试验地,进行异龄林林下混交套种对比试验,试图通过对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将为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的混交模式的选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异龄林的生物多样性较马尾松纯林大,以马×闽为最大。其中丰富度以马×苦为最大,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以马×闽为最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林种生态公益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及土壤养分,选取白云山林场17年马尾松和22年杉木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采样的方法,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蓄水量、养分等指标。结果发现,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在改善表层土壤物理性状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杉木林在改善深层土壤物理性质方面优于马尾松林;杉木林土壤的蓄水性能优于马尾松林,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杉木生态公益林具有比马尾松生态公益林更好的土壤培肥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文杰 《广东科技》2014,(14):159-160
针对新罗区有林地以马尾松林为主,林分生产力低下的问题,开展马尾松纯林间伐后套种山杜英、香椿进行林分改造,通过对马尾松、山杜英和香椿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的林木生长量、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养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生长良好,马尾松、香椿混交林的马尾松各项生长因子增幅较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增加15.1%、16.8%、50.6%和13.5%,土壤的全N、水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增加,土层0~20cm土壤自然含水量比马尾松纯林提高6.5%,土壤结构破坏率比纯林小8.3%,土壤稳定性明显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用X射线摄影术测定马尾松种子发芽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直接射线摄影术研究了马尾松种子的发育状况与发芽能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各发育等级种子的归约系数,利用归约系数可以估测新鲜种子的发芽能力。同时用射线衬比法测定马尾松种子发芽能力的方法及其标准化,为马尾松种子选择了合适的衬比条件,确定了判断种子发芽能力的标准。结果表明,用射线衬比法估测的发芽能力与发芽测定法得到的发芽率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12.
围绕中国马尾松遗传改良从20世纪50年代末的起步,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全面发展,到21世纪后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融入提升,较全面回顾了60多年3代人坚持不懈的科研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着重总结南京林业大学马尾松课题组牵头或参与的优良种源筛选、优树选择、母树林与种子园营建、无性系选育、材性遗传改良、现代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等相关研究工作,及其创新与引领性作用、对社会的贡献和遗传改良经验。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马尾松树种特点、现有研究基础及社会需求、结合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该树种的相关研究展望,认为未来该树种的遗传改良应围绕种质资源、多目标选育、家系与无性系林业需求、常规与现代生物技术融合等方面展开,同时需侧重抗松材线虫病、纸浆材、高产脂良种选育,将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融入常规育种等领域,从而使该树种的遗传改良推向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本文运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马尾松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6个群体3个酶系统(GOT、MDH和GOH)的12个位点。结果表明:马尾松群体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群体内杂合体不足,纯合体过量,处于非平衡状态;马尾松群体的分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仅占一小部分;群体的分化与地理距离的隔离没有明显的关系;广西种群与福建、广东和贵州种群闻的遗传分化明显。此外,文章中还对马尾松遗传改良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纵坑切梢小蠹大发生原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本文从种群系统出发,全面分析了纵坑切梢小蠹与云南松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多种因素对该虫大发生的综合影响.认为在虫害发生初期,云南松树势衰弱是纵坑切梢小蠹大发生的基本条件,当虫害猖獗漫延时,该虫可以攻击并致死健康树.纵坑切梢小蠹种群数量便成为虫害进一步加剧的主要因素.气候、寄主抗性、林地条件、森林管理对害虫种群消长有重要影响.昆明地区气候条件对于纵坑切梢小蠹生长繁殖都非常有利,是该虫得以在短期内爆发成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广西马尾松3次改良过程中的遗传多样性及改良增益进行分析,总结育种进程中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动态。分析通过育种群体结构设计、选择方法提高改良效果的可行性,为制定马尾松长期育种策略及良种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马尾松天然群体及第1代、第1.5代、第2代育种群体为材料,采用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根据遗传测定结果估算历次改良所得遗传增益。【结果】广西马尾松的第1次改良过程,获得约32%材积增益,损失约14%的低频等位基因,Shannon多样性指数(I)没有发生变化,观测杂合度(Ho)约上升27%。第2次改良过程获得19.34%的遗传增益,损失了约16%的低频等位基因,Shannon指数(I)约下降了6%,观测杂合度(Ho)没有变化,近交系数约下降了20%。第3次遗传改良过程获得23.68%的遗传增益,损失约12%的低频等位基因,Shannon指数(I)下降约25%,观测杂合度(Ho)下降约20%,近交系数下降约47%。【结论】广西马尾松 3次改良均获得了较高的遗传增益,并有效降低了群体的近交程度,遗传多样性损失相对较少。由此说明,所用的选择策略可以有效兼顾遗传增益与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种子园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广西几处马尾松种子园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马尾松种子园,宏观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微观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7.99%和2.48%。实行园内间种,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红松(Pinus koraiensis)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选择优良家系,为红松高世代遗传改良提供材料。【方法】以吉林露水河国家红松良种基地内红松半同胞家系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对34个家系(包括对照1个)不同林龄(18、23、27 a)时期的生长性状进行家系间差异性比较、遗传参数估算、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分析,综合各林龄阶段家系生长表现,以材积和育种值为主要指标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结果】不同林龄时期,树高、胸径、材积的家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材积家系间差异主要受遗传效应影响,随林龄增长,作用逐渐加强。树高与胸径主要受遗传效应、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共同影响,冠幅主要受环境效应影响。4个性状中,树高变异相对较小,材积变异较大。树高、胸径、材积受较强遗传控制,冠幅受中低遗传控制。林龄18~23 a时,树高、胸径、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呈下降趋势;林龄23~27 a时,遗传力变幅较小,表现趋于稳定。遗传进展变化趋势与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树高、胸径、材积随林龄增长有所下降,林龄23 a后变幅缩小,基本稳定。生长性状间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胸径与材积遗传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树高与材积遗传相关随林龄增长逐渐减弱;冠幅与材积遗传相关随林龄增长逐渐加强。对参试家系3个林龄时期的生长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优良家系2个,二者材积均值高出对照25.84%,高出参试家系平均值50.00%,高出表现较差的1331号家系114.29%。【结论】所选1302号、1046号优良家系材积现实增益显著,可为红松高世代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对今后红松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以及大径材定向培育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西雅长林区铁坚油杉种群结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广西雅长林场林区内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天然林的种群变化趋势,为该种群在桂西北地区的保护、恢复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在林区内选定4个代表性样地,从大小级、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更新方式3个方面,比较不同样地铁坚油杉种群变化的差异。【结果】4个样地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各都不完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4个样地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不相同,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成熟型和稳定型。铁坚油杉纯林的种群以集群分布为主,铁坚油杉混交林的种群则以均匀分布为主; 在2 m×2 m和4 m×4 m网格尺度下,相同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铁坚油杉纯林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化,铁坚油杉混交林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化。自然条件下,4个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的更新主要依靠种子繁殖来实现,其次为萌蘖繁殖。【结论】广西雅长林场林区内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更新方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其林分的群落结构和郁闭度的影响,因地制宜是保护、恢复和利用该种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缺磷胁迫下马尾松和杉木苗根系有机酸的分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缺磷胁迫下不同种源马尾松和杉木苗木根系有机酸的分泌.结果表明:缺磷胁迫下杉木和马尾松苗木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量显著增加,在P0(KH2PO4,0 mmol/L)、P1(KH2PO4,0.03 mmol/L)和P2(KH2PO4,0.09 mmol/L)3种缺磷水平下,马尾松根系有机酸的平均分泌量分别比正常供磷P3(KH2PO4,0.5 mmol/L)时提高328.6%、267.9%和126.4%,其中浙江马尾松根系分泌有机酸最多;浙江杉木根系有机酸分泌量分别比正常供磷时提高325.0%、150.0%和50.0%.缺磷胁迫下,不同种源的杉木和马尾松增加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不同,浙江马尾松主要增加分泌草酸、酒石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广西马尾松主要增加分泌草酸和酒石酸,贵州马尾松主要增加分泌酒石酸、草酸和苹果酸;杉木主要增加分泌草酸和酒石酸.  相似文献   

20.
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形势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4年,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种子园、广东省台山红岭湿地松(Pinus eliottii)种子园、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日本落叶松(L. olgensis)、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种子园的建立,标志着规模化树木改良和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我国的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99个;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94个,生产林木种子1.7亿kg,苗木2 800多亿株;审定认定林木良种3 224个, 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提高到65%。其中,浙江省杉木无性系种子园第1代、1.5代、第2代的6年生子代测定结果表明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16.97%、22.58%、26.42%;而种源种子园和双无性系种子园遗传增益更高,分别达到32.82%和37.93%。福建省第3代杉木无性系种子园材积遗传增益达76%。进入21世纪,我国对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树种结构进行了调整。由于我国树种资源非常丰富(乔木树种就有2 000多种,其中不少树种具有特殊用途和特异性功能),我国良种繁育基地经营和树种改良方向更加多元化。除开展一般工业用材树种如松属(Pinus)、杉木属 (Cunninghamia)、落叶松属(Larix)等树种选育外,同时开展遗传改良的树种还包括:特殊用材树种如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楠木(Phoebe bournei)、水曲柳(Fraxinus mandahurica)等;抗逆性生态树种如梭梭(Haloxylon ammodensron)、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等; 园林景观树种如亚美马褂木(又称杂交马褂木或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 sino-americanum)、玉兰(Magnolia denudat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等; 油料香料树种如油茶(Camellia oleifera)、油桐 ( Vernicia fordii)、八角(Illicium verum )等;干果树种如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香榧(Torreya grandis)、枣子(Ziziphus jujuba)等;药用树种如杜仲(Eucommia ulmoides)、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等。笔者认为,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是实现我国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林木种子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今后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性措施包括下列6项内容:①稳定长期经济补贴投资机制,确保良种繁育基地长期正常运转;②加强行政管理监督,制定和修订技术标准、法规;③加强科学技术支撑力度,健全“三结合”协作机制;④制定长期良种基地规划和育种计划,确保基地建设长期持续前行;⑤成立良种基地管理指导委员会,建立科学决策机制;⑥定期举办良种基地与林木育种研讨班,商讨关键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