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女神》体现了个性解放精神、反抗叛逆及创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它是作家独具特色的个人郁结与时代郁结的交汇,展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期间,周立波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农民生活的小说.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作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进程(包括实践和理论)的历史性规约作用;创作理念的及时更新,使周立波笔下的农民形象完成了五四农柯小说以来从沉默奴隶、觉醒民众再到具有真正社会主体性的时代主人翁这一历史性的角色转换.更为重要的是,周立波以其创作实践印证了鲁迅先生早期关于"工人农民得到真正解放"的"平民文学"的论断,从而纠正了五四以来农民描写与"平民文学"的发展偏向,成就了真正的"平民文学"的时代,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各种新出版的报刊纷纷应时而出,形成了报刊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新闻事业史的第一次高潮.在这一时期,报刊的传播者有强烈的"欲被人知"的愿望,接受者有强烈的"欲知"需求,这两种需求在五四时期达成高度一致,导致了五四报刊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五四"女作家广泛关注社会现实,同时也是当时女性进入社会的先锋.本文以中国女性文学和"五四"文学为背景,从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方面和女性性爱意识考察了"五四"女作家的女性情怀及其审美表现,从而探究"五四"女性文学开创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新传统的思想、艺术价值.认为"五四"女性文学第一次全面展示现代女性初步走出男权藩篱时的独特心声,映照出女性生活中许多始终不被注意的侧面,开启了女性文学的崭新话题,激烈否定了封建男权传统,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珍贵源头.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作家全盘否定古诗词,视古诗词为"死文学",主张建立一种新文学--"活文学".他们倡导白话新诗,对古诗词进行了坚决的否定.但是,在"五四"后期尤其是"五四"落潮之后,"五四"新文学作家却一改"五四"时期的偏激态度,重新开始创作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肯定了古诗词.古诗词与新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新文学作家创作古诗词就成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特征,并从"以人为本"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的个性解放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个性的解放和束缚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生活的高度民主化.另外,个体要客观地面对现实,有理性地控制自我欲望,尤其是物欲和权利欲,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获得某种心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个性主义在“五四”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个性主义曾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唤醒了一代青年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求的肯定和追求。但由于许多原因,个性主义在三十年代却逐渐走向衰落。文章拟对“五四”文学中的个性主义加以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使人们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那一段历史,继承“五四”,超越“五四”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从古典文学的母体中挣扎着出来,同时也就结束了古典文学中看不到作家创作个性的历史。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君主专制、家长专制、许许多多的精神枷锁,不允许人的个性充分的发展,因而作家创作个性就得不到充分表现。五四时代,随着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创作才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而丁玲,当她走上文坛的时候,就是一个带着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诗剧的主流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破坏一切、创造一切,追求精神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等,郭沫若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同时还有一些作品探讨个性与自由、生命与存在主题,其代表作家是鲁迅和俞平伯。  相似文献   

11.
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思想的基督教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既具当时先进的人文主义文学的那种反对封建桎梏、争取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强烈的时代精神,同时又贯穿着作家鲜明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精神。这种精神既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传统、更来自基督教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学潮流"经历了兴起(1917-1927)、发展(1927-1937)和延续(1937-1949)三个阶段,但都统一于"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之中,具有"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发扬"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革命意义,将深化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们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来理解"个性".教育学中的"个性"也是见仁见智.经过梳理和规范,我们提出,教育学中的"个性"应为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主要为教育)的相互作用(内化、外化),而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独特整体.据此,"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作为表象的独特性、作为境界的和谐性和作为根本的主体性.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完美、健康的个性,意味着独特性、和谐性、主体性有机联系,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个性解放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个性的解放和束缚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生活的高度民主化.另外,个体要客观地面对现实,有理性地控制自我欲望,尤其是物欲和权利欲,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获得某种心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变态艺术人格与性爱描写的艺术选择中文系921班骆晓荣五四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开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以反对封建道德礼教为己任,喊出了“追求自由,要求人性解放”的口号。在这个“人”的觉醒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最先把“性爱”作为文学的突破口,性爱文学遂...  相似文献   

16.
现代日记文学的出现,是五四时期主体生命意识萌发和个性解放精神高涨的结果。日记的地位得到肯定和推崇,以及作家热心于撰写、刊行日记,并努力把日记艺术化,说明日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已经进入作家的视野。现代日记文学凸显人物个性,表现方式灵活,具有真实之美。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女性解放发轫于五四时期,湮灭在阶级、民族斗争的硝烟中,遮蔽于"男女都一样"的意识形态下.从80年代思想解放以来.在颠覆男权文化的女性文学书写中,采用了男女二元对立策略.但无论是"私语写作"、"女性雄性化写作"还是所谓的"超越性别写作"都归于失败,显出女性解放的虚弱与疲惫.  相似文献   

18.
个性解放运动在当前是必要的,而且它是一种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运动.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华,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个性因素,如积极的入世精神、尊重个性的教育思想、“和而不同“的个性解放氛围等,这些对于今天开展个性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强调感情、个性与理想的浪漫主义,对"五四"时期青年作家的创作观念影响很大.个性意识、女性意识、性爱意识纷纷萌芽、苏醒,开始深入作家的思想、灵魂,最终影响到作家的创作.他们的婚恋小说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由于当时作家大半和社会处于矛盾对立,其作品一般富于感伤忧郁的情调;在表现现实上,多运用幻想夸张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形式上,多采用自传自述的形式,与作家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中国始终与革命相伴,而女性的解放问题也是与革命话语息息相关的.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中,女性期望以自由恋爱的方式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在恋爱梦幻灭后,女性在时代的感召下走入了革命的阵营.革命中的女性依旧没有获得解放,或是遭受到了严酷的性别压迫,或是抛弃自身性别意识以迎合革命.在光辉的革命历史中,女性却并未求得自身的自由与解放.女性的解放事业,依旧是历史开裂处一场未能完成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