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超声红外热像技术及其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在超声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混合型的超声红外热像系统,并利用超声红外热像技术检测材料(试样)的缺陷(裂纹)和残余应力等不均匀结构.当超声波脉冲发射到样品中时,声能在样品中衰减而转化为热能,样品内部及表面的温度会升高.一般情况下,在缺陷或不均匀的区域声衰减更显,引起的温度变化更大,而温度的差别可以用红外热像仪来观察和记录.因此可以很灵敏和迅速地对缺陷或结构和应力不均匀的区域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火灾损伤的红外热像检测与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红外检测原理,采用红外热像技术对混凝土火灾操作进行实验研究,给出了火灾损伤混凝土红外热像平均温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建立了混凝土红外热像平均温升与其受火温度及强度损失的回归方程,并运用上述检测模型对实际火灾损伤的混凝土构筑物进行了检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3.
小波去噪含水煤岩单轴压缩红外热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红外热像的多步骤滤波去噪技术以及基于红外热像的含水煤岩单轴压缩损伤特征分析.对试验室尺度煤岩试样进行了浸水饱和、单轴加载试验与红外热成像探测.对在试验中得到的红外热像,首先利用中值滤波去除脉冲噪声;然后利用小波多分辨分析算法去除热像中的相干噪声.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图像温度分布的不同模式表征了不同的损伤阶段,即随机分布的小尺度高低温区代表压密阶段;大尺度集中高温区是破坏的早期信号;贯通性大尺度高温区是破坏的临界点;孤立大尺度低温区表示由微破裂汇合而成的塑性损伤,是损伤局部化的表征;贯通的大尺度低温区代表宏观破坏.浸水煤样有较大的原始损伤;在压密、弹性、微裂纹稳定扩展、非线性破坏等各个峰前阶段的损伤尺度与扩展速率大于不含水煤岩;在峰值后只有应变软化阶段,以突然失稳形式破坏.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值计算与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铜包温度场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对钢包衬的传热(轴向与径向)过程研究表明,当铜包内衬蓄热达到饱和状态后,随钢包使用时间的延长,内衬损毁程度的增加,其外表面温度逐渐升高;此外,利用外表面温度与内衬残余厚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红外热像技术对钢包内衬损毁程度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5.
构筑物混凝土火灾损伤红外热像-电化学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混凝土火灾损伤特点,采用红外热像检测技术与电化学检测方法相结合,表里兼顾地检测分析混凝土受火温度、强度损失率物损伤深度。现场检测案例表明:红外质热像-电化学综合法检测构筑和混凝土火灾损伤可获得比较翔实的混凝土火灾损伤资料。为筑物修复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超声红外热像检测中缺陷发热的瞬态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超声红外热像技术中,高能量的超声波能使各种材料中的缺陷发热,通过红外热像仪监视样品的温度变化,可以观察到缺陷区在超声激发过程中温度异常升高,从而实现对样品的检测.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脉冲超声波在缺陷(裂纹)处激发的热源引起的瞬态温度场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很好吻合,从而证明了超声波在缺陷处导致发热是一个平稳的物理过程,且超声红外热像技术对样品的检测是一个无损检测过程.还对材料热学参数与超声激发过程中缺陷中心温度的关系进行了数值分析,为利用红外热像研究材料的各种性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红外热像用于水泥砂浆火灾损伤的检测与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红外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采用红外热像技术对水泥砂浆试件火灾损伤的红外热像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普通水泥红外热像平均温升的变化曲线及其灾芨强度损失的回归方程,地火灾水泥石的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红外热像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红外热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对红外热像技术在材料内部缺陷检测、材料传热参数的检 测、结构内部损伤检测、建筑节能监测、建筑物饰面层粘贴质量的检测、建筑物渗漏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作了 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展望了红外热像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非接触超声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可在无接触条件下实现对材料的检测。介绍了非接触超声红外热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利用非接触超声红外热像技术对一个碳纤维复合材料T形接头和预埋有裂纹缺陷的有机玻璃进行检测,检测出了表面和亚表面裂纹和材料棱角处冲击损伤导致的缺陷,该技术具有一定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高强混凝土遭遇火灾后产生的损伤破坏情况,根据红外热像检测原理,对高温作用后的素混凝土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进行红外检测,并进行了抗压强度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建立了掺聚丙烯纤维前后的高强混凝土试块红外热像平均温升与受火温度和抗压强度损失率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随受火温度的升高,素混凝土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红外热像平均温升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而抗压强度降低,500℃时强度损失率达到50%,600℃以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更是达到75%左右,表明试块损伤趋于严重。通过建立平均温升与受火温度、抗压强度比之间的回归方程,可鉴定火灾后混凝土的火灾温度、结构损伤程度,有利于及时修复灾后建筑物。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钢水在中间包内温降的数学模型,这不仅可以计算钢水在整个浇注过程中温降规律,为控制浇注提供依据,而且也可以计算中间包衬的温度场,为中间包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了H型中间包的挡墙和坝的水模拟优化试验,确定出挡墙和坝的最佳设计方案。结合H型中间包的优点,与普遍使用的T型中间包进行了水模实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H型中间包内流动比T型中间包内更加稳定;当挡墙间距为130 mm、上挡墙高为87.5 mm、下挡墙高为52.5 mm时,H型中间包内液体的流动状态最好,死区体积比T型中间包小;符合工艺参数条件下增大中间包容积有利于停留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13.
梅钢40 t板坯中间包的工业试验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山钢铁公司炼钢厂有2座150t的LD转炉,配40t板坯连铸中间包.为了了解和掌握中间包内部过程的基本特征,在实际中间包内对流动控制装置、钢水停留时间分布及熔池内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现场测试,并结合数学和物理模拟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钢包与中间包内钢水的温差对中间包内钢水的流动状态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着中间包内许多冶金过程;实际中间包熔池内温度分布不均,即使没有任何流动控制装置,熔池内上部温度也高于下部温度,现场测定的停留时间曲线与传统的等温水模型实验结果相差较大;在大多数生产条件下,中间包内的流动是非等温流动,以等温条件为前提的挡板设计、控制参数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应该重新鉴别.  相似文献   

14.
连铸中间包底吹气过程水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宝钢集团梅山钢厂1台连铸中间包为原型,采用自行设计的吹气装置于底部吹气,用水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吹气对中间包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底部吹气显著地改变了中间包内的流体流动特征;当不吹气时,通过上挡板下部的液流以层流形式贴近中间包的底部流动,然后从出口直接流出,在中间包的停留时间较短,死区体积较大,不利于夹杂物的去除;吹气以后,上升的气流起到了气幕挡墙的作用,通过上挡板下部的液流,被上升的气流抬起,贴近液面流动;吹气有利于增加平均停留时间,缩小中间包的死区体积,此外,上升的气流对中间包的液流具有一定的清洗作用,有利于夹杂物的去除;吹气用于中间包去夹杂过程,不需要较大气体流量。在气体流量相同时,在水模型实验装置中3个位置吹气对中间包的平均停留时间、中间包的死区体积分数、最短平均停留时间的影响大致相同,但总体上,中间位置的吹气效果要好于其他2个位置的吹气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气举反循环钻井技术解决长宁页岩气表层钻井漏失问题,需要解决常规气举反循环钻井技术井口敞开、井底压力控制不精确等问题。为此,在常规气举反循环钻井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环空注气气举反循环钻井新工艺,新工艺加装旋转防喷器、钻杆旋塞等工具,具备井控能力。通过调节注气量、钻井液排量等关键施工参数,控制井底压力,减少钻井漏失。在多相流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与新工艺匹配的环空注气气举反循环井底压力计算模型,分析了关键施工参数对井底压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关键参数设计方法,在安全窗口范围内优选关键施工参数,保证安全钻井。结果表明:井底压力随注气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存在临界注气量;井底压力随井深增大而增大;井底压力随钻井液排量增大而增大。在长宁某井表层进行了现场试验,与同井段井漏地层相比,较常规钻井工艺技术井漏减少83.6%。研究成果为解决四川长宁页岩气表层井漏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浇注过程中钢水在中间包内的流动特性对中间包的设计、工艺操作和铸坯质量都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马钢水平连铸7.5t中间包,模拟研究了中间包内液体流动行为和平均停留时间分布规律。在生产中应用结果证明对夹杂物的去除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主搭建的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装置,分别对铝合金6061在5个温度点(623K、673K、723K、773K、823K)测量氧化前后的发射率,分析了温度、波长、氧化时间、粗糙度对铝合金样品发射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铝合金6061的发射率随波长的增加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发射率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波长下是不同的.表面氧化会增加样品表面的粗糙度,从而造成发射率数值增加,氧化效应对发射率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温度、波长下是不同的,氧化效应可使发射率最大增加0.05(723K时).温度为823K时,发射率随氧化时间的变化可用抛物线模型很好地拟合.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含内衬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筒在破片侵彻下的损伤机理,基于LS-DYNA有限元仿真软件,采用Chang-Chang损伤准则和Cohesive界面单元,建立了考虑分层损伤的含内衬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筒在破片侵彻下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破片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筒的动态侵彻过程,得到了碳纤维层和金属内衬层的应力云图和损伤结果,研究了含内衬复合材料圆筒在破片侵彻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吸能特性和破片初始速度对复合材料圆筒损伤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内衬复合材料圆筒的损伤状态包括纤维断裂、层间分层、内衬凹陷、内衬破孔和复合材料层与内衬层分离。当破片速度为300 mm/s时,复合材料层的层间分层损伤程度处于较低状态,内衬层凹陷程度最大并形成破孔,复合材料层和内衬层的分离程度最大,内衬层的吸能比达到最大;当破片速度小于300 mm/s时,破片未完全穿透圆筒,复合材料层和内衬层的损伤程度较低,复合材料吸能比大于内衬层吸能比;当破片速度大于300 mm/s时,复合材料层的损伤模式为剪切冲塞,层间分层面积逐渐增大,内衬层凹陷程度逐渐降低,分离程度逐渐降低,内衬层吸能比降低并稳定在0.53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沥青路面结构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演化特性并分析其形变规律,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及其二次开发平台,建立考虑路面材料疲劳损伤的沥青路面结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沥青路面结构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路面结构损伤和水平正应变的空间分布与演化规律,以及路表弯沉随荷载作用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路面结构损伤主要分布在双轮中心线下靠近层底的区域,基层层底与底基层层底损伤度随荷载作用均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路面结构层内水平正应变在荷载作用下,靠近层底位置拉应变逐渐增大,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中性轴上移;路表弯沉在荷载作用下逐渐增大,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养护维修及长期性能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