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震是一种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可导致建筑物受损甚至倒塌和人命伤亡,减少地震灾害最有效的方法是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基于此,结合地震动的特点和建筑抗震设计原理,总结有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并进行必要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青海省玉树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导致了重大的社会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对于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就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介绍强烈地震对于建筑的破坏度、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况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的设计,为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土木工程的数量也在增加。而近几年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破坏性影响,尤其是地震对建筑业的损害很严重。所以,在建筑施工时,相关人员应考虑到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合理地设计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结构。基于此,对抗震技术的重要性、抗震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抗震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遭遇了一次次威力巨大的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国的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为了减少人类的伤亡及损失,各国的研究者加大了对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某16层隔震建筑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一般抗震结构主要控制层间位移,上部结构的地震加速度远大于隔震结构.普通抗震结构在8度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已经进入了塑性阶段,部分区域已经破坏,而隔震结构在8度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阶段,减少了震后维修.根据加速度响应得出隔震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指以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抗震性能和经济指标为主要设计目标,使结构在遭受不同规模的地震时,结构性能可以达到预期设计要求,结构的地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地震灾害程度,确保建筑的预期功能。从本质上说,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就是“投资-效益”准则下结构“共性”和“个性”的基于可靠度的结构优化设计过程。本文,笔者综述了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地震工程界对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目前正广泛应用于工业及民用建筑,这些建筑物有些虽然考虑了抗震,但与现行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规定相比,并不能满足相应的设防要求。历次地震震害表明,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并对不满足鉴定要求的建筑物采取抗震加固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手段。因此,建筑物抗震鉴定对于防震减灾意义重大。本文就作者经历的一个工业厂房的抗震鉴定,粗略的介绍建筑物抗震鉴定的方法和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经过对武都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516处,其中由地震引发新的灾害占87.8%.通过运用GIS技术手段对灾害点综合分析,发现这次地震在武都区造成的灾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灾害点具体现象和理论相结合分析了3种灾害特点的成因,为以后抗震减灾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夏磊  马冰冰 《河南科技》2011,(13):67-68
<正>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指以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抗震性能和经济指标为主要设计目标,使结构在遭受不同规模的地震时,结构性能可以达到预期设计要求,结构的地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地震灾害程度,确保建筑的预期功能。从本质上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地震对桥梁的危害,对国内外桥梁抗震加固常用方法和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然后提出对桥梁抗震加固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市政工程作为人们生活保障的基础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质量尤为重要。由于电气设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市政电气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市政建设过程中,设计电气工作时必须具有社会公开性,要做好防雷设计,以确保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正>砌体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由于材料性质和结构特性的研究较少,因而如何能提高砌体结构抗震性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一旦发生地震,即使是低强度地震,也会使部分砌体结构的房屋开裂、破坏,甚至倒塌。因此,对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  相似文献   

13.
5&#183;12汶川地震引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经过对武都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516处,其中由地震引发新的灾害占87.8%.通过运用GIS技术手段对灾害点综合分析,发现这次地震在武都区造成的灾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灾害点具体现象和理论相结合分析了3种灾害特点的成因,为以后抗震减灾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方向地震动输入下山岭隧道洞口段的抗震性能,通过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隧道洞口段的动力响应特征及二次衬砌的安全性能。结果表明:最大位移在Y向地震动输入时最大,Z向次之,X向最小,最大值出现在拱顶处,最大加速度和最大主应力在X向最大,Y向次之,Z向最小;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隧道洞口处最大主应力变化幅度最大,说明隧道洞口段受地震影响较大,是抗震的薄弱环节;隧道洞口段各部位的轴力分布较均匀,整个隧道处于受拉状态,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但在拱顶和左、右拱脚处安全系数已接近限值,需要在隧道施工中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以保证隧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依托某42.5+65+42.5m三孔一联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用midas 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在E1、E2地震作用下对该桥的墩柱进行了抗震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墩柱达到了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16.
因地震所导致的地面运动,会致使地面上原来静止的房屋建筑物在相关动力的强迫作用下而产生振动,从而引发房屋建筑结构产生变形和位移现象。将这些现象经过模型动力学分析简化后,结合建筑领域中的建筑抗震经验,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中间层隔震技术在房屋建筑抗震中的应用使房屋建筑的振动性能和抗震安全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文从房屋建筑的隔震技术的相关概念谈起,然后对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方案的设计进行说明,最后就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结构设计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很精准的预测,即使有时候对地震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地震对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造成的损害往往也无法避免。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前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以期减少地震来临时造成的损失。本文主要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及应用进行简要的论述,希望希望相关部门通过科学的规划,减少地震发生时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将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与迭代学习控制相结合,提出了线性二次型最优迭代学习混合控制方法. 该方法根据迭代学习控制过程中二次型性能指标函数极小化导出施加于工程结构的最优控制力,并依此研究该方法减小工程结构地震位移响应的有效性. 选取典型建筑结构振动控制Benchmark第2 阶段的地震作用Benchmark模型为研究对象,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二次型最优迭代学习混合控制方法能对Benchmark模型的地震位移响应进行有效控制,使控制效果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实际工程,对大底板多塔楼结构基础隔震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混合隔震控制的新型设计方案,建立了大底板多塔楼结构混合隔震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方程中给出各塔楼与隔震层之间的阻尼矩阵,并考虑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通过在上部结构附设粘滞性阻尼器并建立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可以看到在地震发生时由于所设粘滞阻尼器与隔震层的协同工作,建筑物的地震响应有明显改善.研究中对添加了粘滞阻尼器与叠层橡胶支座相结合的混合控制与单纯基础隔震的减震控制效果加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混合隔震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小大底板多塔楼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其抗震安全性,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大跨度双向张弦梁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一个76 m跨的双向张弦梁结构模型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选取3种不同矢跨比及3种不同预应力,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及竖向地震作用,分析其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在3种矢跨比情况下,随矢跨比的增大结构抵抗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的变形能力逐渐增强;在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下,随矢跨比的增大,轴力都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