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与社会(STS)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并成为自然辩证法领域内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STS的学术繁荣与学科发展,首先梳理了我国STS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概括了我国STS学科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我国STS学科的现存问题,指出了我国STS学科的建构原则,以期为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科技与社会(STS)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义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大椿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劲杨副教授主编的《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开放的视野,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思想史诸方面勾勒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福州大学、东北大学联合主办,由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福州大学软科学研究所、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发展转型中的STS研究: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11)拟定于2011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促进海南省"科技、生态与社会"协同发展,推动全国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学术交流,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东北大学主办,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办,海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的"中国(海南)"科技、生态与社会"协同发展的STS问题研究: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15)"定于2015年12月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福州大学、东北大学联合主办,由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福州大学软科学研究所、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发展转型中的STS研究: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11)拟定于2011年9月23日至25日在福州  相似文献   

6.
2007年8月29日至31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STS)研究中心联合在东北大学召开主办了主题为“全球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的2007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围绕科技与社会(STS)基本理论问题、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进步与政府的公共政策、科技发展与和谐社会、STS教育及其国际比较等问题,多视角地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大会开幕式由东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5):25-25,46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STS)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拟定于2007年8月29日至31日在东北大学召开。同时,在本会议之前的8月24日至8月28日将举办为期5天的“国外STS与技术哲学”暑期学院,届时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学,欢迎国内学界同仁参加。  相似文献   

8.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上,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启迪民智、引领创新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自然辩证法事业得以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指导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新时代我国自然辩证法事业要“顺天时、借地利、聚人和”,在哲学学科门类内,逐渐将科技哲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在交叉学科门类内,逐渐将科技与社会、科技伦理等建设成为一级学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新的学科门类,逐渐将自然辩证法建设成为其中的一级学科;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逐渐将“哲学+科技”建设成为其中一个新的文科专业。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26-27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学会、东北大学、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由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14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  相似文献   

10.
“科技与社会”:哲学抑或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科技与社会”早已成为科技哲学中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关于它的学科性质迄今依然未见辨明。本文认为,“科技与社会”既与科学社会学迥然相异,也与STS界限分明。“科技与社会”的学科定位当是哲学性质的。主要理由有三:(1)“科技与社会”是科学观的主要组成部分;(2)保持“科技与社会”特点的需要;(3)增加“科技与社会”理论深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正>孙慕天(1939.11.19—2019.4.5),辽宁开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远东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STS专业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慕天先生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我国俄苏科技哲学研究的奠基人和比较科学哲学研究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上海大学、东北大学主办,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大学STS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13届全国技术哲学年会,将于2010年10下旬,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于上海大学举行。会议主题:技术、城市与人类未来(议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中心与国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联合举办了"STS与技术评估"学术研讨会。来自首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重点从哲学、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对技术评估进行了深入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社会研讨会"于2014年12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室共同承办。本领域专家、学者共40余人出席会议,其中既有已退休的资深研究员,也有活跃在中国科学哲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大家共聚一堂,回顾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出版、传播和研究,到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自然辩证法定位为"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便成为一门学科在建设和发展中。今天,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6.
工程规则是工程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随着工程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减免工程事故发生及其危害日益迫切,在理论和实践上关注工程规则成为必然。工程规则研究对于开启和促进工程的知识本体论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工程哲学的基础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对于减免工程事故、促进工程安全、推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本体论、过程论、STS的视角,考察工程规则的知识结构、合理性、生成、运行、变迁、社会文化意蕴等内容,是工程规则研究的具体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功常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24-24,112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沈阳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2006年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作会议于2006年9月19日-22日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部分省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40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75-75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我国自然辩证法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推进自然辩证法的学术研究,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第二届“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将于2007年5月19日-5月21日在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召开。论坛的主题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分议题为:(1)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中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技术中的自主创新问题,和谐社会的科技保障问题,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创新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2)科技伦理的问题研究:技术、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科技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科技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的理论及前沿问题研究:技术、工程的方法论,技术与工程中的社会建构,技术现象学问题,信息、计算与认知的哲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拟定于2017年10月底在北京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会议主题为"创新与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自然辩证法"。会议分4个小组: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科技与社会、科技思想史。现向学术界公开征集参会论文。1.会议采用主题报告和专题分组讨论相结合,录用论文将收入会议论文集,其中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可  相似文献   

20.
针对"科技与社会"研究栏目以及各主要专题,本文对"科技哲学"三种主要期刊在1979-2008年间所刊载的有关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中国近三十年"科技与社会"研究总的概况、各专题研究概况以及各专题主题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