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松辽盆地南部的低渗透砂岩储层中普遍存在受断层和沉积微相控制的4组高角度构造裂缝,其中以近东西向裂缝渗透性最好,北西向和并东向两组裂缝对储层中流体的渗流也起着相当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低渗透油层为例,利用岩心和测井资料,在分析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求取不同产状天然裂缝的开启压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后发现,王窑区长6低渗透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类型,其中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构造裂缝主要为剪切裂缝且大多数在单岩层内发育,与层面近垂直,在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计算得到王窑区天然裂缝的开启压力主要分布在19.26~27.61 MPa,平均为22.60 MPa。研究后认为,裂缝的开启压力与裂缝产状、埋藏深度、孔隙流体压力、现今地应力方向及其大小等因素有关。该区主要发育NE—NEE向、EW向、SN向和NW向4组高角度天然裂缝,受现今地应力的影响,其中与现今地应力方向近平行的NEE向裂缝的开启压力最小,且随着裂缝倾角变大,裂缝的开启压力逐渐变小。控制注水压力低于裂缝的开启压力,防止NEE向高角度构造裂缝的开启和扩展延伸,可有效地提高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有4组高角度裂缝和一组近水平裂缝.高角度裂缝主要为构造成因的剪切裂缝,低角度裂缝包括成岩裂缝、顺层滑脱裂缝和近水平剪切裂缝3类.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部位等因素的控制.裂缝是低渗透储层的主要渗流通道,是控制其油气产能高低的主要因素.通过地质和数值模拟研究,该区NE和NW向高角度裂缝为在燕山早期近SN向水平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共轭剪切裂缝,近EW向高角度裂缝和近水平剪切裂缝为燕山晚期近SN向逆冲推覆作用下形成的共轭剪切裂缝,近SN向裂缝主要与晚期的近SN向不均匀挤压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邑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大邑地区须家河组属于超致密砂岩储层,储层物性较差,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储渗性能。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构造缝、成岩缝及异常高压缝,部分井中见钻井诱导缝,其中构造缝最为发育,并以低角度缝和高角度缝为主,为研究区主要裂缝。裂缝发育分布受断层控制,裂缝发育带主要沿北东向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断层夹持带及构造高陡部位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包括构造应力、构造部位、岩石类型及岩层厚度等,其中构造部位及岩石类型为控制裂缝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下寺湾油田延长组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提高高产裂缝井勘探及注水开发效果,通过岩芯、显微薄片多尺度裂缝描述及常规测井裂缝识别,并结合注水开发动态,分析储层裂缝特征及其注水开发影响。研究表明:下寺湾油田延长组储层裂缝发育,微裂缝面孔率约占0.5%~1%,以高角度未充填张性构造裂缝为主,主要分布在柴窑及美泉一带;裂缝在各个层位均有发育,且自下而上具有很好的连续性;主要发育三组裂缝,其中以北东80°最为发育,造成注水见效快,见水快,水淹快。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控制主方向裂缝的注水强度、周期注水、井网优化,最终形成不等井距的沿裂缝线状注水井网是裂缝发育区注水开发和改善特低渗储层注水开发效果的综合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裂缝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庆台肇地区裂缝对注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葡萄花低渗透砂岩油层发育有近东西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和北东向4组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的储集能力较弱,主要起渗流通道作用。受现今地应力等因素的影响,上述4组裂缝在井口的开启压力分别为15.1,19.6,27.8和28.0 MPa,反映了不同方位裂缝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开启序列。目前,该区的注水压力基本超过了东西向裂缝的开启压力,因而东西向裂缝的注水反映特征十分明显。根据不同方向裂缝的渗流特点,采用线性注水、动态调配水、周期注水、层断间注及高含水井关井间抽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注采系统,可有效地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裂缝对大庆台肇地区低渗透砂岩储层注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裂缝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庆台肇地区裂缝对注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葡萄花低渗透砂岩油层发育有近东西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和北东向4组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的储集能力较弱,主要起渗流通道作用。受现今地应力等因素的影响,上述4组裂缝在井口的开启压力分别为15.1,19.6,27.8和28.0MPa,反映了不同方位裂缝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开启序列。目前,该区的注水压力基本超过了东西向裂缝的开启压力,因而东西向裂缝的注水反映特征十分明显。根据不同方向裂缝的渗流特点,采用线性注水、动态调配水、周期注水、层断间注及高含水井关井问抽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注采系统,可有效地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铜城断裂带阜二段储层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开发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裂缝形成时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铜城断裂带阜二段储层裂缝的产状;利用岩心声速实验以及微地震监测技术确定井点现今地应力方位;结合压裂资料计算井点现今地应力;通过确定岩石力学参数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借助于裂缝产状以及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预测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开启压力和开启次序。结果表明,铜城断裂带阜二段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为北东东向;在注水过程开发中,北东东向裂缝优先开启,南东东向裂缝后开启;裂缝的开启压力随裂缝走向与水平最大主应力之间的夹角增大而增大;裂缝埋深与开启压力同样具有较好正相关性,在构造高部位(1 850~2 350 m)裂缝的开启压力在25~50 MPa之间,在构造低部位(3 300~4 000 m)裂缝的开启压力在45~75 MPa之间;通过计算储层的实际破裂压力,提出在不同区块采用不同的注水压力,以保证油气井的高产与稳产。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存在的多种岩石破裂准则,以某油气田裂缝性砂泥岩储层为例,在岩心裂缝观察和岩石力学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和公式推导的方法,建立适用于地下低渗透砂岩和泥岩间互地层的破裂判断准则,并基于构造应力场与裂缝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实现砂泥互层时裂缝穿透程度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压缩状态下,砂泥岩间互地层破裂判据适用两段式莫尔-库仑准则,但在拉张应力状态下,莫尔-库仑准则不适用,改用格里菲斯准则;砂、泥岩力学参数存在差异,同样受力变形条件下,裂缝先在砂岩中产生,再向泥岩中垂向延伸扩展,并发生一定产状的变化;泥岩厚度为5 m是裂缝能否穿透的临界值,多数裂缝会终止于砂泥岩界面处;相同的受力条件下砂岩越薄越容易产生裂缝,泥岩厚度达到20 m时砂岩厚度的变化对砂岩裂缝延伸进泥岩中的发育程度和裂缝密度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储层以低孔、低渗为主要物性特征.裂缝系统的发育极大改善了渗透系统,作为油气主要富集、储存的场所,最终影响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含量.对低渗透储层裂缝系统从裂缝的性质、产状、长度、开度、密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车镇凹陷东南部的低渗透储层裂缝系统进行分析得出,裂缝类型主要为张性裂缝和剪性裂缝,高角度斜交裂缝居多,裂缝延伸长度在5~10 cm,裂缝密度灰岩最大,砂岩次之,泥岩最小.岩心的有效裂缝开度相对较小,裂缝宽度越大,裂缝充填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露头、岩芯、显微薄片多尺度裂缝描述及应用古地磁、地层倾角测井等裂缝检测方法,并结合注水开发动态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长6油层储层裂缝特征及其注水开发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长6储层显裂缝主要以EW为主,次为SN向,局部发育NE及NW向裂缝;微裂缝由构造缝及成岩缝组成,近平行于大裂缝方向发育;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80°的现今应力场背景下,外力诱导致使东西向裂缝优先开启和连通,油井受效明显,含水上升快且易产生水淹,近南北向裂缝处于挤压闭合状况,裂缝孤立、连通性差,油井见效缓慢。采取适应性较好的菱形反9点注采井网形式以及不压裂投注、注水井组不同方向生产井采取不同的压裂参数等技术方法是改善裂缝向特低渗储层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在缝洞型油藏中裂缝作为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其闭合与否对油田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以塔河缝洞型油藏为背景,对裂缝是否闭合进行预测,建立考虑内压变化的有限元力学模型,获得不同形态裂缝闭合过程及闭合规律。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多因素对裂缝闭合的影响,并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裂缝宽度随裂缝倾角、裂缝长度、侧压力系数变化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裂缝的长度越长、所处地层侧压力系数越大,裂缝越容易闭合;倾角对裂缝闭合的影响与所处地应力场有关,在构造应力小于垂直应力的地层中,倾角越小的裂缝越容易闭合;侧压力系数对裂缝闭合影响最大,裂缝长度次之,裂缝倾角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轮南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研究油气成藏机理 ,分析碳酸盐岩裂缝发育特征 ,表明轮南潜山构造致密的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低 ,渗透性差 ,很难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 ,但裂缝的发育可以改善碳酸盐岩的储集条件 .根据岩心观察 ,轮南潜山奥陶系裂缝十分发育 ,主要分布在潜山顶面以下的风化壳带内 ,包括构造缝、溶蚀缝、成岩缝、风化缝等类型 ,以构造缝为主 ;裂缝产状特征主要表现为直立的或高角度斜裂缝发育 ,走向上具有分带性 .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构造活动及后期溶解作用的影响 ;轮南潜山裂缝的发育 ,改善了碳酸盐岩的储集条件 ,同时也为油气的渗滤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14.
1Introduction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re widelydistributed in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s inChina.It will become the important targets forfuture hydrocarbon development.Fractures areoften developed well in the low-permeabilityreservoirs,especially in secondary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formed by strongdiagenesis.Fractures may provide major seepagechannels and even accumulative capacity for oiland gas,they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thes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Therefore,…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广泛发育,通过对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系统观察、分析,发现该地区龙马溪组裂缝非常发育,并且多为中-高角度缝,裂缝的展布规律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差别较大,同一地点的不同层段裂缝的发育特征也有所不同。根据川南地区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应力场及长宁构造几何学特征初步分析,控制长宁地区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为多期复合、联合的构造应力场和构造部位,岩石中脆性矿物的含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对于日后该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9):1950-1956
构造运动的性质及其强度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输导体系经历强构造运动有利于提高输导效率,而盖层经历强构造运动不利于油气保存;二者之间相互矛盾的复杂关系决定了盆地含油气远景。通过系统分析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运聚的机理,结合构造运动强度、地层输导条件、断裂输导条件、输导动力等多项因素,对构造运动输导油气能力及与油气运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定量描述构造运动输导油气能力的参数。采用该参数对库车前陆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研究,预测的结果与油气发现有很好的一致性。库车前陆盆地具有高输导能力和优质保存条件,最终形成高丰度的油气聚集。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低输导能力,只能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低丰度油气聚集。该方法是油田勘探阶段研究构造运动强度与油气运聚关系的有益探索,尤其适合于构造活动时期油气输导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济阳复式油气区是一个中、新生代“裂谷型”湖盆,具多构造层的“复式”不对称结构,发育多期断裂构造体系。多旋回沉积产生多元复合成烃的生油体系。沉降作用的推移影响各凹陷的主要含油层系。该块断湖盆具明显分割性和多源性。油气围洼陷呈环状分布,大油田毗邻主要生油区。  相似文献   

18.
成像测井资料提供了井下裂缝的准确分布状态,可以准确提取裂缝的参数,包括裂缝的倾角、倾向,裂缝的组合特征,这些参数为地质分析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信息。将多井的成像资料分析的结果,结合取芯岩芯分析,运用地质规律对地质特征相似的邻区进行了裂缝预测。利用四川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10口井的成像和岩芯资料,通过分析裂缝的分布特征和影响裂缝发育的岩石特性、裂缝的溶蚀和充填情况、裂缝与现代地应力和构造的关系,解释出了3个有效裂缝发育带、5个有效裂缝欠发育带和2个裂缝不发育带。该结果得到了实钻资料的证实,表明综合测井新技术解释有效裂缝发育规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部囊谦第三纪盆地沉积构造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叙述了青藏高原东部囊谦盆地的构造环境,地貌特征,地层的岩相、沉积体系、古流向等特征及盆地火山岩出露状况.指出盆地形成于走滑拉张环境,盆地沉积环境为近源、快速堆积,沉积体系不对称分布且相变迅速,物源区单一性,古流向的变化表明了盆地的不断加大及控制盆地的扎曲断裂的持续活动性.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卡塔克古隆起演化和沉降-反转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古隆起是盆地构造演化中特定的构造,其构造演化影响着盆地的油气生成及运聚。根据地震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卡塔克隆起构造特征及其反转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卡塔克隆起多表现为基底卷入式断裂及多个Y字型断裂,花状构造样式,多数断裂断至二叠系顶面;卡塔克隆起在震旦—早奥陶世阶段为北倾斜坡,中奥陶世末期塔里木盆地由拉张转为挤压,构造反转,此时卡塔克隆起雏形基本形成,并形成了前述断裂构造样式;晚奥陶—中泥盆世末隆起基本定型,构造形态保持至今;中泥盆世—中新世期间,虽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但未改变卡塔克隆起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