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清初诗歌评论家邓汉仪被誉为清初诗坛的旗手,由于材料所限,其生平事迹,一向不被人重视,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深入考察,我们基本上能梳理出其生平事迹的轮廓。同时通过其晚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等活动,也可看出邓汉仪做为明遗民在人格上较为复杂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杨吉春  杨雪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61-62,72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论很大、很难定论的人物,然而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却是大家公认的,他的诗歌创作也为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提供了一种途径和可能。通过对他前期诗歌《蒿里行》、中期诗歌《短歌行》、晚期诗歌《步出厦门行·龟虽寿》所表达的形象与所体现的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了曹操思想发展的脉络,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曹操。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庞德与艾略特的交往,庞德对艾略特《荒原》的影响。分析了庞德与艾略特诗歌创作及理论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庞德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意象主义诗歌的经典;艾略特是英美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是主张诗歌的自律、含蓄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用活的生活用语,创造新的节奏和意象等。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我国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被艺术化地运用,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从洪荒走向成熟,也是区别于外国诗歌的重要标志之一。赋、比、兴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秦、汉时期,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历史演进。以《诗经》为主要标志的先秦诗歌创作,主要是赋、比、兴三者的融合,以《离骚》为主要标志的楚辞创作,比、兴凸现而赋退之后位;以"汉赋"为主要标志的汉代诗歌创作,"赋"又有复活之势。  相似文献   

5.
毕肖普是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代女诗人之一,本论文试图通过解读毕肖普的诗歌《渔房》的主题、结构和技巧来探究她的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这一探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其诗歌特点。  相似文献   

6.
曹贞吉是清代初期诗词名家,其《珂雪初集》、《珂雪二集》、《朝天集》、《鸿爪集》和《黄山纪游诗》诸集的创作与结集出版,与曹贞吉的生平遭际、创作兴趣关系密切,其诗歌又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对清初诗歌摆脱明诗余绪走上形成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影响。词集《珂雪词》的出版给曹贞吉带来了词坛盛誉,《珂雪词》所倡导的宗“南宋”的雅正词风、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善以史入词的特点,既响应了清初词坛的尊体运动,又推动了清初词风的演变,与清初词坛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并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士祯是清初神韵派的领袖 ,标举“神韵”说 ,倡导神韵诗风主盟诗坛长达 5 0年。他采编《唐贤三昧集》、辑《十种唐诗选》作样板 ,以“选”示“法”,又以写作神韵诗歌率先垂范 ,进行实践。这种双向倡导和大力宣传 ,以及诗歌创作的卓越 ,扩展了理论的影响和魅力 ,获得极大的成功 ,登上诗界“开国宗臣”和“一代正宗”的地位。在文学史上理论和创作均能成绩斐然的作家 ,殊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尽人皆知,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具有丰硕的成果,诸如《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杜陵叟》、《缚绒人》、《母别子》等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等感伤诗,无不家弦户诵,脍炙人口,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也有卓著的建树,且不说《与元九书》、《策林》诸篇对于诗歌创作发表了系统的精辟的见解,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以诗论诗,以诗论文,以诗论画,表现了卓越不凡的特色.本文拟就他的诗评论作一番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们总是想到诗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做一条蚯蚓在田地里翻土吧,而不要做寄生的螟虫栖息在水稻上,即使后来化成了美丽的蝴蝶,也是不足取的”。这是邹荻帆在粉碎“四人帮”后出版的诗集《布谷鸟与紫香丁》后记中的一段话。读了这段话,使人感到:这位老诗人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仅几十年如一日在“诗垦地”上翻土,而且在诗论园地上耕耘。 邹荻帆的诗歌评论,题材较为广泛。除对新人新作的推荐外,还有对当前创作倾向的评论,外国诗歌的评介,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体会,对当代名作的剖析,以及诗艺札记等等、这些文章,大都散见于《文艺报》《诗刊》以及湖北等地的文艺刊物上。 诗歌评论的任务,在于通过具体作品的评论,通过对各种诗歌现象的分析,回答诗歌运动和诗歌创作提出来的实际问题,以推动诗歌创作的发展。邹荻帆的诗评,是努力按这个要求做的。开国初期,诗歌创作涌现了大量歌颂党、歌颂人民领袖的诗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写得成功的。但也有些诗歌作者,对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翻天复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诗歌作品作为语言文本同样具有模糊性的特征,通过文本模糊性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解读诗歌作品。詹安泰作为近代词学大家,其诗歌创作也体现了诗歌模糊性的特征。拟从词义和句式两个方面出发,探索詹安泰《鹪鹩巢诗集》中模糊语言的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11.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明末人文思潮的传播,清初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明文人的支持,使清初才女诗歌创作相当繁荣,女性诗歌社团和社会交往范围也随之而产生和扩大。明清鼎革之际,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使才女的责任感、使命感得到空前激发,她们热切关注社会和民生,在条件允许时,还展现出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文学上的修养和熏陶,使她们更加重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女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化”倾向,既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关,也是清初特定时代和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论》心理分析色彩浓郁,蕴含丰富的情性思想。其通过剖析诗篇文辞背后的深刻情性内涵,形成了以情性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同时,对诗歌接受者的接受心理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从诗歌创作时诗人的内部心理世界,到诗歌传播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思想情感,《孔子诗论》充分体现了战国诗学情性观之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入蜀之行是陆游诗歌创作从山阴走向蜀中的过渡。在《入蜀记》中,陆游对前人的诗歌有所引用和考证。这些诗学考证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理趣,也影响了陆游的诗学认识。《入蜀记》中表现的诗歌认识在入蜀诗中得以呈现。入蜀诗融合自然、历史、情感,为后来陆游南郑创作的突破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15.
朝鲜李朝时期徐敬德一生隐居于韩国开城,把在中国洛阳隐居后半生的北宋理学家邵雍作为异国知己。他不仅一生研究邵雍之学,其理学思想深受邵雍影响。《花潭集》是其主要作品集,其中感怀诗的内心情怀、山水田园诗的悠闲清净之情趣、赠答送别诗的逍遥情怀和生命之乐是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徐敬德的诗歌创作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邵雍的影响,将两者的诗歌创作进行相关比较会对徐敬德的诗歌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不仅以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而享誉学林,而且由于其卓越的诗歌成就而留芳文坛。仅就诗歌创作而言,在清初诗坛上,他是遗民诗人中的佼佼者。今存顾炎武编年诗共计426首,是诗人从明崇祯十七年(1644),即诗人32岁时开始,迄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诗人逝世,在38年间创作的。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好象顾炎武是32岁以后才开始他的诗歌创作生涯的。有些论者将这一错觉作为根据,就使自己的论证走上谬误了。其实,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和当时社会风气的薰染,顾炎武不仅早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诗歌创作,而且作品数量也不算少了。  相似文献   

17.
杨克以他的组诗《走向花山》和《红河的图腾》给广西诗坛吹来一股清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讨论一下他的诗歌创作,对于研究广西诗歌创作现状,对于研究广西诗歌发展的某些趋向,是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的。诗歌是时代的花果,植根在时代精神的肥沃土壤上。八十年代是一个开放性的时代,经济的改革、思想的解放、硬性的生活,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文学,在挣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诗歌是西方诗歌中新批评的起源.他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并与文化相联系.在文化方面,他由于受其师白壁德的影响,所以力图在诗歌创作上实践新人文主叉思想的灵魂.但宗教的因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宗教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底色.  相似文献   

19.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越南诗歌作品的创作多利用中国文化之元素,但也颇具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如"六八体"、"双七六八体"诗歌形式。越南文学名著《宫怨吟曲》即是一例,它巧妙利用中国文化的元素,又成功地使用了越南特有的诗歌创作形式——"双七六八体",因而在越南文坛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越南"四大名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