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三水盆地SB-01钻孔下古近系地层进行了微体化石分析,共发现介形类7属10种,分布于5个层位;轮藻化石9属15种,见于3个层位。根据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分布、丰度和分异度变化,讨论了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可划分为4个环境演化阶段。阶段A(89.0~75.5 m):气候较干燥,水体较浅的半咸水环境;阶段B(75.5~53.5 m):气候温暖潮湿为主,湖平面上升,水体盐度仍较高;阶段C(53.5 ~ 21.0 m):温湿-干旱气候条件交替出现,湖平面和水体盐度波动频繁;阶段D(21.0 ~ 5.2 m):气候温暖湿润为主,水体较深,湖水逐渐淡化,相应于湖盆发育盛期。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古盐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应用Adams公式与Couch公式,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期的湖盆水体古盐度进行定量计算。由于受到伊蒙混层转化的影响,利用Couch公式计算出的盐度可能偏低,而Adams公式计算结果更加符合长8沉积时期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湖水盐度的平面规律。研究表明: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期湖盆水体具半咸水—咸水的性质,盐度从北东和北西2个方向往湖盆中央及东南方逐渐升高。盐度值较高的区域为相对闭塞的湖湾和湖盆中心的半深湖区。平面上,古盐度顺河流入注湖盆的方向逐渐降低。根据古盐度变化恢复了古地理。较高盐度的水体在早成岩阶段有利于绿泥石环边胶结和浊沸石形成,前者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保存,后者有利于溶蚀形成丰富的次生溶孔。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古气候变迁及古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古纬度为北纬31.03°,比现在所处的纬度35.10°偏南4°多,推测晚三叠世时鄂尔多斯湖盆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繁盛,能够形成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利用泥岩B,Sr,Ba元素测试结果及Sr,Ba质量分数比值法,以及岩石碳酸盐岩胶结物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长8期-长6期湖盆是一个淡水湖盆,长8期-长7期-长6期湖盆水体范围与深度经历了收缩-扩大-收缩的过程,纵向上构成了储层-烃源岩-储层的生储盖组合,从湖盆演化的特征上论证了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油气勘探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盆地周缘露头、盆内钻井资料系统总结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的地层、古生物特征,探讨了白垩纪的古环境.白垩系划分为下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及银根组,上统乌兰苏海组.地层特征盆地各区差异明显,巴音戈壁组北、东部以含烃源岩,西南部以不含烃源岩为特征;苏红图组西部以不含火山岩系和含煤层,东部以含火山岩系为特征.白垩系地层中发育介形类、双壳类、叶肢介、轮藻、藻类、腹足类、鱼类、昆虫、古植物和孢粉等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白垩纪可分为早白垩世的暖温带—亚热带干湿交替过渡性气候和晚白垩世的亚热带—热带半干旱—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5.
江苏金坛三星村地区7000年来古环境演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遗址JS98T0820号探坑南壁剖面进行采样,并对样品作了氧化物、孢粉、微古(有孔虫和介形虫)、粘土矿物等古环境指标的测定分析,据此对该区新石器时代古环境演变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氧化物分析反映本区自全新世以来,气候有从干凉→干冷的变化趋势。②P2O5的含量在马家浜墓葬层和崧泽文化层可达生土层的5~6倍,反映了人类活动愈益频繁。③生土层样品中没有发现有孔虫、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古气候变迁及古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古纬度为北纬31.03O,比现在所处的纬度(35.1 O)偏南4 O多,推测晚三叠世时鄂尔多斯湖盆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繁盛,能够形成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利用泥岩B、Sr、Ba元素测试结果及Sr/Ba比值法,以及岩石碳酸盐岩胶结物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长8期—长6期湖盆是一个淡水湖盆,从长8期—长7期—长6期湖盆水体范围与深度经历了收缩—扩大—收缩的过程,纵向上构成了储层—烃源岩—储层的生储盖组合,从湖盆演化的特征上论证了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油气勘探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第四系BZK02孔(孔深322. 1 m,取芯率大于96%),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古环境演化、沉积层序和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孢粉类型鉴定133种,有孔虫鉴定17属29种,介形类鉴定7属8种。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第四纪沉积地层依次为上新统嘉兴组一段(299. 8~322. 0 m)、早更新统嘉兴组(160~299. 8 m)、中更新统前港组(87. 3~160. 0 m)、晚更新统东浦组(72. 0~87. 3 m)、晚更新统宁波组(18. 6~72. 0 m)、全新统镇海组(0~18. 6 m)。古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上新世以残积坡、河流沉积为主,气候温冷偏湿;早更新世以河流相、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寒冷干燥变化的2个旋回;中更新世早期为河流-滨海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晚期为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温凉干燥;晚更新世以河湖、潮坪、河口沉积环境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温暖偏干-温暖偏湿-寒冷干燥变化;全新世以浅海相、河湖相、湖沼相沉积环境,气候特征早期为干冷,晚期温暖偏干。  相似文献   

8.
沉积岩中微量元素蕴含丰富的古环境信息,包括古水体盐度、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性等,通过微量元素特征可以有助于评价源岩生油气潜力。利用野外样品的微量元素数据开展了准噶尔盆地北缘石炭系烃源岩沉积环境分析,石炭系样品Mn元素富集反映了强烈的火山作用对水体的影响;B、Sr、Ba等反映水体咸度的元素显示水体为弱咸水~淡水,并计算了古水体盐度:0.32‰~7.46/3.17‰,说明水体环境开放,海水受淡水改造作用强烈;V、Ni、U、Mo等氧化还原敏感指标反映当时水体处于弱还原环境,通过生源Ba重建了石炭纪古生产力。早石炭世相对于晚石炭世水体更咸,还原程度更高,古生产力较高,具有形成较高丰度烃源岩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第三纪湖盆古水介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分析化验对柴达木盆地第三纪湖盆古水介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第三纪湖盆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微咸水-咸水,并且在湖盆演化的不同时期其古水介质条件有明显的变化。碳酸盐岩,膏盐,盐岩组合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在垂向上的变化反映出第三纪经历了两次盐湖旋回的演化,并且这种盐湖演化同第三纪湖盆沉积中心,沉降中心的迁移是一致的。在盐湖盆地沉积中粘土矿物呈现正常型和非正常型的两种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对页岩的岩石学特征、岩相组合、平面分布和有机碳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古气候、古盐度、氧化还原环境探讨海侵事件对富有机质页岩的影响。研究认为,盆地东西两大凹陷页岩的地质地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西部齐家—古龙凹陷页岩厚度大,有机碳丰度中—高,粉砂岩、介壳灰岩夹层发育;东部三肇—朝长地区页岩厚度相对薄,有机碳丰度极高,灰岩、白云岩薄夹层发育。白垩纪全球海侵造成青山口组湖海沟通,海水从盆地东南方向侵入造成东西水体盐度不均一、不对称格局。古生物、微量元素和分子标志化合物等证据证明,海侵提升了水体古盐度和古生产力,促进水岩界面的还原环境,为有机质的生产、聚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青山口组页岩成因模式为海侵背景下的水体分层模式,可与白垩纪Cenomanian-Turonian期大洋缺氧事件层对标,是白垩纪全球缺氧事件在陆相湖盆的地质响应。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藏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储量丰富,凝析气藏成因类型复杂多样。对该凹陷凝析气藏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探讨了不同成因类型凝析气藏的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凝析气藏和原油裂解成因的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深层环洼斜坡带,气侵富化型和运移分异型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浅层,逆蒸发成因型凝析气藏常分布在中等埋藏深度;在有基底断裂沟通深部石炭-二叠系煤系的部位易形成混合气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形成及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讨论了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及其对渤海湾地区的影响、作用;提出渤海湾盆地是在中国东部陆壳伸展、拉张作用的构造背景上,叠加右行走滑拉分作用形成的“拉分──伸展型”复合盆地.东濮凹陷作为渤海湾盆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与渤海湾盆地相同的基底构造和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东濮凹陷基底断裂构造的特征及沿兰聊断裂两侧众多探井岩芯破裂构造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证实了兰聊断裂在东濮凹陷形成过程中的右行平移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孤东油田馆上段四日进109块岩样中的Ca,Mg,Sr,Cr.Cu,Fe,Mn,V,Ni等九种元素的分析,得出了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氧化还原、湖盆盐度、古气候等沉积条件的关系,从而提供了利用微量元素及其比值的变化分析沉积环境,划分微相类型及判断古盐度高低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deep-sea pollen results (512-76 m) from ODP Site 1143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th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evolution sequence on the surrounding islands and the exposed continental shelf are discussed. The pollen records show that the pollen influx was quite low before 8.15 Ma and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fterwards. The influx changes can be ascribed,on one side,to tectonics deformations around the southern SCS resulting in rapid uplift of islands and subsequent increase of the sediment rates and pollen influx and on the other side to climate cooling and monsoon enhancement. Around 2.63 Ma was another obvious boundary,the increasing of pollen and spores influx since this time was mainly related to global climate cooling. Spectrum analysis of pollen influx values shows that 2 Ma,0.67 Ma,and 0.19-0.17 Ma cycles existed during 12-3.0 Ma,while 0.1 Ma and 46.9 ka cycles existed during 3.0-2.0 Ma.  相似文献   

15.
依据井点X衍射矿物和氯同位素垂向分布资料,分析东濮凹陷盐岩垂向序列,并结合咸水蒸发实验和盐湖钻孔资料分析盐岩沉积及保存过程,研究东濮凹陷沙三段成盐模式。结果表明:浅水蒸发成盐过程中保持有足够的水深,为盐下有机质的保存提供便利,浅水盐岩与油页岩及黄铁矿伴生不矛盾;淡水的注入是影响垂向盐韵律组成的关键因素,注入量少时可能引起氯同位素的变化,随着注入量的增大可能引起盐韵律中氯化物乃至硫化物的缺失;凹陷满盆含砂、控边断层上盘缺少粗碎屑的现象可能是边界断层长期小规模活动造成的,东濮凹陷沙三段盐岩更有可能是浅水蒸发成因。  相似文献   

16.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3-4)亚段成岩作用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3-4)亚段的主要成岩事件,对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讨论了埋藏深度、砂体类型、构造位置、断层活动、有机质演化与油气运移、埋藏历史等因素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在分析成岩作用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出文留地区沙三~(3-4)亚段的成岩演化模式,讨论了构造位置、砂体微相和成岩相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指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岩相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心及其分析化验资料,从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有机质丰度等方面划分泥页岩岩相类型;从古气候、古物源、古水深、古盐度和古水体的氧化还原性5个方面分析古环境,建立环境指标分级量化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沉积环境特征具有气候由干燥—半干燥—半潮湿,水体由半深水到深水、从强还原性逐渐到还原性、盐度从盐水到咸水到半咸水,物源从较少到较多的规律变化,共划分了6个环境组合;并建立了沉积环境与泥页岩岩相之间的关系,即有机质丰度主要受盐度控制,盐水区为含有机质的岩相,咸水区和半咸水区为富有机质的岩相;结构主要受气候和水深控制,气候干燥—半干燥、半深水环境发育纹层状的岩相,气候半潮湿、深水环境发育层状的岩相;岩性主要受气候和物源控制,气候干燥、物源少的环境发育泥质灰(云)岩和灰(云)岩的岩相,气候半潮湿、物源较多的环境发育灰质泥岩的岩相。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吉林珲春土门子组孢粉样品分析。建立了Quercoidites-Ulmipollenites-Liquidambar-pollenites组合。根据孢粉植物群特征及其与周围地区对比,其地质时代归属新近纪中中新世为宜。孢粉组合中喜温成分占多数,亚热带成分如Caryapollenites、Liquidambarpollenites等也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比较温暖湿润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在我国第三纪植物群区系中属于东部落叶阔叶林植物区。  相似文献   

19.
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了东濮凹陷东南部东营组的沉积相。研究表明,研究区东营组存在着两个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即物源来自东侧的、位于兰聊断层下降盘的冲积扇;物源来自盆地南侧的、分布广泛的河流沉积。总结了冲积扇、河流沉积物的岩性、沉积构造、电性和地震反射特征及识别标志,建立了沉积模式,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指出了今后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0.
A typical lake sediment core is obtained from the Chaohu Lak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hui Province,China.The timing scale is constrained by AMS 14 C dating method.Climate proxies such as pollen and grain size in the core are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at this site approximately between 9870 and 2170 cal.a B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the research area, the climate in the early-middle Holocene had evolved through 3 stages.From 9870 to 6040 cal.a BP, proxy records show a warm and dry climate with low water levels after the late-glacial period.During this stage,cool and dry events occurred at about 8910 and 6060-6030 cal.a BP.Then,between 6040 and 4860 cal.a BP,the climate was humid and vegetation was more flourishing in the Chaohu Lake Valley.The Holocene Optimum occurred at 5840-5500 cal.a BP in the Chaohu Lake,showing the best condition of water and heat.Elm Decline occurred at the period of 5380-4930 cal.a BP.Since 4860 cal.a BP,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dry through 2170 cal.a BP as shown in both pollen spectrum and grain-size histories.Two obvious dry events occurred in 3760 and 2170 cal.a BP,respectively.At 2170 cal.a BP,the water level of the Chaohu Lake reached the lowest as the lakebed possibly exposed. Such lake sediment observ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