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香菱,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同时也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红楼梦》中大约描写了二百多个女子,香菱是开卷第一个出场的女儿形象,后来在第一百二十回中,又以甄士隐“引渡”她到“太虚幻境”销账而结束全书。作者在第四、四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九、八十、一百、一百零三、一百二十等回目中,都写到香菱,特别是在四十八、六十二、七十九、八十等几回中,集中地描写了她。她的悲剧命运,象征着全书中薄命女儿们群体悲剧的命运。由她的被拐、被转卖,引出了贾雨村这个贯串《红楼梦》全书的贵族官僚的典型代表,引出了“护官符”,揭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互相勾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封建贵族网络关系,从而深化了全书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因此,在对《红楼梦》的人物进行研究中,专门对香菱这个人物作一些研究,我以为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 ,“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 ,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 ,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 ,“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3.
《后西游记》第17回中的“截腰坑”、“情欲堑”乃实有其地,是在广东,又加之小说多用潮州方言,则可大体断《后西游记》作者为潮人;《后西游记》中第32、33回出现了“不老婆婆”,在明末小说《韩湘子全传》第24回中也出现了“不老婆婆”,则可大概断《后西游记》为明末作品。  相似文献   

4.
《远大前程》完成于1861年,是狄更斯晚期重要作品之一。文章从叙事视角入手,结合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分析了《远大前程》这部历史作品的叙事艺术,并对文中不同叙事视角进行了对比分析,考究了作者在《远大前程》中叙事技巧的巧妙应用并肯定了其叙事手法的独特性和开创性。  相似文献   

5.
刘坎龙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52-55,142
明清长篇小说中有一个很普遍的奇特现象,这就是往往以神奇怪异的故事开端。纵观此类作品,大体有三种模式。而《水浒传》作为章回小说的发轫之作更具有典型意义,其开篇的神奇怪异故事,功能不再仅仅是“入话”或引子,而是与整部作品融为一体,起着统摄全篇、表现主题、为人物辩护、解释的作用,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楼梦》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6.
对于《红楼梦》的解"味"研究,也即旨意研究,其开篇文本是极为重要的。而夹杂于开篇叙事文本中的诗词韵语,更是解味小说旨意的关键线索。以诗语为据,联系作者的叙事笔法和用心,详细解析《红楼梦》开篇的诗事文本,主要集中在第一回,对小说旨意能有更直接和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体现了人们的多元信仰文化,选择詈语作为视点切入《红楼梦》的民间信仰,可看出《红楼梦》的咒死詈语所包含的道教信仰、儒家思想信仰、佛教信仰。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地理空间叙事是其空间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构建在文本中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谋臣的方略,一是争战中地理形势的分析。这两种方式都是在叙事过程中实现的。它对《三国演义》叙事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叙事与地理空间之间是“随物赋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  相似文献   

10.
畸笏叟在“脂批”中注明自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他用“辛酸之泪哭成此书”。畸笏叟就是曹頫。曹雪芹去世后,是他的父亲曹頫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頫同时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明确指出,曹寅之子作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十二支曲试析贾成君指导教师谢宇衡(成都大学中文系成都610081)在被评论者视为《红楼梦》"提纲"的第五回中作者设"太虚幻境",拟"金陵十二钗"册籍,撰《红楼梦十二支曲》,以真入幻,特著匠心。脂批谓之"为几女子数运之机",即暗寓若干人"过去未来...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经纬纵横,包罗万象,不仅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且对饮食、保健等方面也极为突出的描写,特别是其独特的养生之道更是鲜为人知。以茶养生《红楼梦》一书中有多处描写吃茶养生的情节,每处虽着墨不多,但是各有意趣,耐人寻味。老君眉老君眉是《红楼梦》中贾母最爱吃的养生茶。此茶是湖南洞庭湖中君山所产的一种银针茶,因为它是君山所产,外形象眉,故称“老君眉”。每次贾母吃此茶时,都取用梅花  相似文献   

13.
在叙事层面,通过设立“石头”这一意象化的叙事者,而把红楼开场回溯至女娲补天的苍茫时刻:史前之时的不确定性,实现了时间向空间的敞开;石头开口说话(叙事),实现了话语向诗语的敞开;情节淡化,实现了故事向情的敞开。如此《红楼梦》的叙事开场呈现出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一回述及甄士隐住在“十里街”的“仁清巷”内,其址隐寓讽世之旨。按“十里”谐音“势利”,“仁清”谐音“人情”,并观四字即“人情势利”。这正与同回中苟取钱财而毫无亲情的封肃其名谐音——“风俗”——暗相呼应,隐示人情势利已成风气。  相似文献   

15.
李真  李芳  谢瑞阳 《科技信息》2007,(19):145-145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红楼梦》的家喻户晓,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的不仅仅在于它成功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或者是作者所运用的高超叙事技巧以及全书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涵,而是贯穿于全书始终的宝黛爱情悲剧。它的广泛传播,集中地反映出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心理;在更深的层次上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均有对文中人物死亡的预叙,但两部小说死亡预叙的聚焦方式则有差异:《红楼梦》死亡预叙采用的是内部聚焦叙事,《水浒传》采用的是外部聚焦叙事。聚焦方式的差别体现出不同的死亡观:《红楼梦》认为死亡是惨痛人生的悲剧性结果,《水浒传》认为死亡是顺其自然的人生终结。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界对《红楼梦》中诸如开篇预言叙事、诗词预言叙事、用梦境、谜语、谶语、谐音等预言叙事手法的论述,成果颇丰,但同时却忽略了《红楼梦》中的这些预言叙事手法对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的继承以及其出现的原因.文章就这两方面来再次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预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8.
<正>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府里有很多娱乐活动,这些娱乐活动有的是即兴举办的,更多的则是以节日、节气为由头举办的。《红楼梦》中的节日《红楼梦》中写到的节日非常多,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春节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节日。诸多节日当中,作者提到次数最多的是元宵节,其次是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盛大的应该是春节,为什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元宵节的次数反而最多呢?春节确实热闹,一家人团聚,人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模糊艺术手法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为研究《红楼梦》中运用的模糊性机制,本文结合Labov的叙事语篇图式,探讨《红楼梦》中的模糊性机制,分析曹雪芹如何运用模糊性机制来结构谋篇、开拓思维空间、铺垫故事背景,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构成故事情节、揭示题旨内蕴。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之初作《风月宝鉴》出于曹宣之手,孔梅溪是其化名;《红楼梦》的主要作者是曹宣的次子曹頔,他实是康熙的私生子,雪芹是其化名;允祥则是三个作者之一,他是曹宣的儿子,是曹頔同母异父的弟弟;《红楼梦》作者之所以隐匿不清,盖因曹宣、曹頔和允祥皆是隐姓埋名,诈死于世的人。他们不能将其有关情况告白于后人,与他们同时代人也不敢冒大不韪,于是《红楼梦》的作者就成了一个屡获关注而又总不能彻底解决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