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亚裔题材爱情喜剧片《摘金奇缘》(又译《疯狂亚洲富豪》)在三天内入账2223万美元,夺得北美周末票房榜"三连冠"。《摘金奇缘》是1993年《喜福会》之后,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25年来唯一一部主要演员为亚裔的影片。该片由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发行,华裔导演朱浩伟执导,改编自华裔作家关凯文的同名小说,主演阵容由华裔、日裔、韩裔以及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演员构成,包括吴恬敏、亨利·戈尔丁和杨紫琼等。该影片讲述华裔女性周瑞秋陪同男友  相似文献   

2.
正看《超人总动员2》的感觉,就像《料理鼠王》里美食评论家柯博尝到小米做的美食时,瞬间勾起内心里封存的最美好最纯真最熟悉的回忆。这部电影和第一部一样,14年过去了,还是那个味道——温馨,可爱,甜蜜,俏皮,欢乐。2004年,《超人总动员》上映了,电影在北美三周累计票房高达2.32亿美元,成为2004年美国最成功的影片之一。那时候漫威还没有霸屏大银幕,DC宇宙也还不存在,超级英雄电影都没还成为一种类型片,影迷们被这部电影中的超人家庭所吸引,心心念  相似文献   

3.
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首先讨论了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情节以及《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画面,然后从电影与华裔作家两方面展开分析,旨在反思电影中的东方主义要素,构建文明的、积极的中国文化,从而追求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合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60年代香港"西游记"题材电影的重要作品,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四部影片,通过原著女性形象反面色彩的强化、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表述投射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影片主创者对于女性"祸水"观的承袭,并折射出当时香港电影艺术家对于《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名著的独特理解与影像诠释。这种电影创作实践,证明了古典名著的人物影像化重塑乃至整体改编只有实现艺术诉求与商业票房、忠实原著与改编创新的双向平衡,才能更好地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居家文化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物质特征和精神内涵。《雪花秘扇》到《金陵十三钗》,2011年,国人通过英语电影了解了不少中国历史。其实这要归功于海外华人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异域想象。别的不说,两部电影改编自的小说原著作者都是华裔。沉浸在西方文化里的华裔总是带着某种责任感去寻找现代中国的远古之根,  相似文献   

6.
族裔身份是族裔关系的总和。华裔加拿大作家林浩聪的小说《放血与神奇治愈》表达了新一代华裔加拿大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赞赏与偏爱,对主流社会白人文化进行反写,并把揶揄的对象扩大到与华裔同台竞争的印度裔。小说表明,即使在多元文化主义兴盛的时代,文学仍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民族竞争话语权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田致梅 《科技信息》2012,(30):200-200
华裔文学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进入主流文化,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本文通过对《女勇士》作品的分析,探索汤亭亭在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书写及其原因。揭示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写不仅仅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是独有的华裔美国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8.
肖晓署  陶小利 《科技信息》2009,(23):I0170-I0170,I0234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电影最大众化最简单而又直接的反应了文化,同样文化也一直深刻的引导着电影的创作潮流。然而电影因形象直观可视性,失去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诸种促使欣赏者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元素,从而消弱了欣赏者的审美能动性.因此,电影想要做到含蓄,无疑更富挑战性.如果能使艺术形象体现出一种含蓄美,观众对影片的创造就被激活了。由于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中国电影创造过程中,很多都对这一传统文化有所表现。本文通过解析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思想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并论述这种含蓄美给观众带来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白面包 《世界博览》2014,(14):50-53
正与票房大卖相反的是,《变形金刚4》并不受评论界待见,北美影评人和媒体给予差评,在中国也有不少负面口碑。迈克尔·贝再次陷入了高票房低口碑的怪圈中,这是为什么呢?《变形金刚4》6月底如期上映,影片在北美多地却遭密集的口碑差评轰炸,部分美国媒体甚至给该片打了零分。与口碑表现相反,影片在中国内地、北美的票房火爆。在中国内地,迈克尔·贝的这部新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不仅影院人山人海,就连电影购票网站都出现登录人数太多而导致的瘫痪,6天票房已接近10亿人民币。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很多同学一定都欣赏了电影大片《英雄》和《哈利波特》了吧,当你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所感动,被精湛的画面所吸引,因美妙的音乐而陶醉时,是否意识到你正在观看一部数字电影呢?  相似文献   

11.
周丽娉 《科技资讯》2013,(33):245-245
影片《阿甘正传》根据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作为一部成功的英文中译影片,《阿甘正传》中英语粗话的翻译可谓炉火纯青,给影片增色不少。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语言都有粗话,它不是粗鄙或糟粕,加以利用可以让电影荧幕形象更加饱满,描写更具生活化,尤其是在原声电影和文学原著中,粗话随处可见,翻译得当可以成为锦上添花之笔。  相似文献   

12.
薛亭亭 《科技信息》2011,(24):I0372-I0373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骨》讲述了住在旧金山唐人街的一个华裔美国移民家庭的悲剧。对于这一悲剧的根源,很多人认为是由于夹在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冲突中,华裔美国人在对其自身的文化身份的困惑所造成的,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因素。本文将从种族和阶级的角度探究《骨》中华裔美国家庭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电影《美国往事》侧重描述了一群纽约贫民窟中的孩子,他们的友谊、爱情、成功之梦最终无法实现,枪杀和打斗场面被渲染了一层浓重的怀旧色彩。同时,电影构建了一种独特叙事方式,自然地转换时空,使得现实与回忆交错于整个故事之中,有年少的单纯、青年的疯狂和老年的成熟,进而成为一部情感细腻的黑帮史诗电影。本文介绍了《美国往事》的故事情节,分析了影片的叙事结构,并概括了这部影片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张劲鹏 《科技信息》2011,(16):I0139-I0139
《尔玛的婚礼》作为一部带有原生态风格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以影视的手段将艺术的视角投射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这一领域。影片以羌族少女尔玛在即将举行婚礼时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为主线,揭示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本文通过对该片的人类学透析,思考影片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引发人们对文化传承手段和方式多样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毕宏瑞 《科技资讯》2014,(28):230-230
好莱坞商业动作电影一向以炫动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与此同时影片中的音响、声音设计也越来越成为好莱坞影片中叙事和烘托气氛的重要元素。在此,笔者将通过影片《通缉令》中的几个片段,分析音响设计在好莱坞动作影片中的重要作用。从观看影片《通缉令》后发现,在好莱坞动作电影中,音效不仅是叙事和营造影片氛围的重要元素,而且更是美国人表达黑色幽默、赋予影片更加深层意义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6.
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方言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影作品中.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以四川方言拍摄的影片《抓壮丁》,首开我国电影方言使用的先河.2006年《疯狂的石头》掀起“方言电影热”狂潮.当前,方言电影方兴未艾,在电影中使用方言元素已经成为不少导演共同的艺术选择.文章从众多方言电影中萃取精华,以《秋菊打官司》、《疯狂的石头》、《唐山大地震》三部影片为例,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熟语等诸多方面剖析其所选取的方言.究其方言电影热的根源,既有方言文化因素,也有环境、文化政策和导演等各种社会因素.我们在看到方言剧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同时,也应关注方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滥用、歧视现象.我们无法抹杀方言在影视剧中独特的魅力和无可取代的地位,但在使用过程中有必要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8.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19.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上映的《白蛇传说》是对传统白蛇传故事的改编和重演。影片却用一个经典的故事拍出了一部伪经典的电影。本文从这部电影的内容和文化意义的分析,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