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儒家道德源远流长,它的理论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华远古时代的早期明;而其直接理论源头,则是对儒家所推崇的《六经》中的精神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六经》,指的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部古代经籍。《六经》虽非孔子所作,但孔子确实对《六经》的整理完善作出过重大贡献。孔子正是在整理《六经》的过程中,吸取了《六经》中的道德思想萌芽,终于建构成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德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革新家.他顺应时代的要求,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革新了教育制度;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材料,革新了教学内容;首倡分科教学,主张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他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遗产.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与他的进步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徒讲学,从事于文化教育和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他博通古代文化典籍,还曾做过编辑工作,即删《诗》、《书》、《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将当时社会上流行散在的材料辑录编纂成六经,成为我国最早的编辑工作者,对祖国文化和编辑事业作出了贡献,虽然当时还没有出现“编辑”二字。  相似文献   

4.
档案史料是开展晚清外交史研究的基本资料,但其种类繁多、内容庞杂,涉及外交类官书、衙署档案、官员奏议文集、日记笔记等类型。对这些档案史料的整理、出版情况,内容概括、编纂特征、学术价值以及在学术研究参考使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进行分门别类的详细分析和评价,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对晚清外交档案史料的了解,提高史料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论“六经”编订中的编辑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古代的编辑学思想,应该追溯到春秋时期整理的“六经”典籍中。“六经”的整理和编订是由孔子完成的,他由校书入手,根据一定的编辑目的收集材料、划分类例和疏理作序,进行了大量艰巨细致的工作。从编辑学角度讲,已具备了基本的编辑要素,可以说《六经》的编订为编辑理论的建构和编辑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史学的研究与发展离不开史料的支撑,能否合理开发和正确利用史料,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科学水平和学术质量,中国当代史也不例外。中国当代史是改革开放后的一门新兴学科,这种历史的特殊性造成了档案背景的鲜活性和时代性。有关当代的部分档案材料因政治敏感、地方部门存史意识淡薄和某些政策等原因,制约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研究中,史学工作者要真正做到搜集史料"全",整理史料"实",考证史料"真",利用史料"准",这可说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又是科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就仁学起源于东夷族,孔孟思想是对先秦时期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总结;儒学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孔子没有删《诗》、《书》,作《春秋》等三个问题作了论述。认为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当前儒学文化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云南回族档案史料是以回族为主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其种类可分为铜牌、碑记、墓志、匾联、谱牒、文告、印信等,各类史料的形式、内容、价值又各有特点。近30年来,对回族碑刻、家谱、印章、回民起义史料的开发利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9.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子毕其一生追求西周时期理想政治模式,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很多从政的观点,成为先秦儒家政治的重要来源。以《论语》为代表的传世本记载诸多孔子的从政思想,随着新出土文献的整理,孔子的从政思想逐渐成为一个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通过传世本和新出土文献相互比对可以进一步研究孔子从政思想的核心,如德性观、学习观、教化观等,从中寻找现代性的资源,对能够体现孔子从政思想的材料进行现代性解读。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进程,探讨了孔子六艺分类法的定位、特点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一浮的“六艺一心论”,是继郑玄的《六艺论》之后系统阐述六艺要旨的一部大论。摆在马一浮面前的有两大问题:一是学科纷呈,学派纷争,如何求其统合的问题;二是经学如何从近三百年的疑古一考古一复古一疑古的循环变奏和受西学冲击后的苦闷彷徨中寻找出路的问题。马一浮“六艺一心论”,可以说是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六艺一心论”是如何解决的呢?一是依其“同本异迹”的统类方法,将全部学术汇归于六艺;二是依其“心外无物”的本体论,将六艺摄归于一心。前者解决的是学科纷呈、学派纷争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经学向何处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纯用儒家古典名言表达的政治观,会通《六艺》,俱出《六艺》,悉遵圣言,是地道的《六艺》政治观,亦就是王道政治观。它是在以《六艺》为一体、内圣外王为一体的思想背景下展开的。所谓王道政治,从历史观点上说,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其义,一言之,就是“王者以道治天下”。王道政治为万世开太平,垂法万世。马先生的王道政治观的首出原则是儒家传统的正名。他以正名哲学·正名政治哲学直接推导出王道政治观的主旨是建皇极,行王道。行王道即是君道。(上篇)  相似文献   

14.
苏尤格主编、1995年出版的蒙文版《蒙古族文学史》(当代)和特·赛音巴雅尔主编、1999年出版的汉文修订版《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是研究蒙古族当代文学的重要著作。两部文学史的编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材料充实,批评视角多样,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广泛吸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这两部文学史的编写特征体现出不同编者的撰写风格,反映出学界对蒙古族文学的认识以及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对马一浮六艺之教的阐释中,常认为其意义在于宗教与哲学的思考,而在历史文献方面缺少基础。然而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在其六艺之教中,历史和文献的考虑也是重要的内容,抽象的道也体现在具体的"文"或文献之中。马一浮以六艺来楷定国学,包含着孟子"始条理"和荀子"壹统类"的要求,在历史上则由于六艺不同于四书,而体现了汉代社会对古代文化的综合和总结,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学科和图书分类的作用,比后来的四部有更多客观学术性和历史的基础,因此在文献上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左传》与《国语》等史籍中收录的关于《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推测出孔子之前的《诗》可能有三次重大的编辑。最后由孔子编定整理出了今天所见的《诗》的版本。  相似文献   

17.
“朱子学与上饶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7届年会”就朱子学、中国历史文献学、上饶历史文化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成果交流,涌现了新成果,其中对朱子学与文献学关系研究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相似文献   

18.
六卷本的<复性书院讲录>,其中心内容在于以现代新儒家的学术眼光重新阐释传统的六艺之学.全书每卷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卷带有总论性质,第二卷讲述<论语>大义,第三卷讲述<孝经>大义,第四卷讲述了儒家的诗教和礼教,第五卷讲述<洪范>约义,第六卷讲述易学思想.该书立足于现时代的理论需要,会通宋明理学中理学、气学、心学三派,化解儒学和佛学之间的对立,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现代新儒学论著.马一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贡献有两点:第一,他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儒学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文化是精神的产物,而儒家的六艺之学则是人类文化的根本;第二,他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对儒学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六艺之道蕴含着人类不可缺少的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利用Office组件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实现图像文件或者PDF文件的文字识别,使不能编辑的图像文字转换为可以编辑的文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