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戏谑性改编是米兰·昆德拉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戏谑性改编,在主题上一方面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嘲讽了现代人的存在境况;在小说史意义上,一是拓展了小说创作的可能性。二是让小说史真正成为“史”。即各时代的作品具有了关联;在现实意义上,则是对“元叙事”的质疑,对现代社会处于“被缩减的漩涡”的反抗。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世界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存在的诗性思考是昆德拉赋予小说的使命;存在可能性的勘探又是他希望小说家承担的历史责任。他用自己的小说文本实践着自己的小说理论,通过设定人物作为“自我”的存在,使人物以“绽出”形式建构“自我”之在,而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存在可能性的种种思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传统反叛的“新小说”在表象上虽然关注物质,实际上更关注在物质表象下人的无奈与无助,这可看作是向人生存境遇沉思的过渡。昆德拉的“存在沉思说”,则体现了对人及其世界可能性的深刻思索,最终将小说本体放逐于人与他的世界假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传统反叛的“新小说”在表象上虽然关注物质,实际上更关注在物质表象下人的无奈与无助,这可看作是向人生存境遇沉思的过渡.昆德拉的“存在沉思说”,则体现了对人及其世界可能性的深刻思索,最终将小说本体放逐于人与他的世界假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界对E.L.多克托罗小说之研究多从政治、宗教、后现代艺术技巧、新历史主义及新现实主义等视角进行阐释,而对其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则少有人问津.其实,多克托罗小说皆渗透着浓厚的“大屠杀后意识”,可称之为“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在千禧年前,“大屠杀后意识”主要以大屠杀隐喻方式渗入其小说文本之中,而其后之作如《上帝之城》等则通过对大屠杀之显性在场的描写,揭示其对纳粹屠犹之深层反思.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凸显其对大屠杀创伤及其影响之关注,更表达其对犹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之关注和人类道德之关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文学主潮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核心的美学追求是反叛性、先锋性、试验性,是对既有文学规范的颠覆。昆德拉在传承现代小说的共有特点的同时,以思索存在的视角,在哲学的终点处建立了自己的起点,展示了未来小说的前景以及小说样式的多种可能性,把小说的疆域从现实的维度拓展到可能性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浅谈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锐  牛贵阳 《科技信息》2010,(29):355-355,372
“空气污染”一词,其正确解释为空气中含有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会伤害到人类、植物及动物的生命.损害财物、或干扰舒适的生活环境,如臭味的存在。换言之,只要是某一种物质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足够对人类或其他生物、财物产生影响者,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空气污染物;而其存在造成之现象,就是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的思想领域,神秘感起源于原始宗教和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原始宗教和鬼神信仰则源自远古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普遍存在的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小说中的神怪活动的场所是神秘瑰丽的世界,不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与尘世显著不同。经过世俗性的变化,神仙形象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精怪则通过拟人化之后,具备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特征,从而推动了神怪小说的创作、欣赏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嘉莉妹妹》被美国文学史家誉为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小说第八章开头的一大段插话式的评论被誉为德莱塞的“自然主义宣言”,历来引人注目。本文聚焦于这一大段文字,从哲学角度透视其深邃内涵,评析作者早期的自然主义信念,由此可见德莱塞对人类本性所作的种种严肃的思考。《嘉莉妹妹》小说以此为主题,大胆而真实地演绎了“灵”与“肉”的激烈冲突,充分显示出该小说的超前、现代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书是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的《数学心理学高级丛书》的第1卷。大多数的动物在来回移动时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来控制身体,人类也不例外。感知空间是人类逻辑思维的起点,但是“零”与“无限”的概念却超越了我们的感知经验。位置记数法“零”是印度的一个发明,表明不存在;但是数学家对“零”的概念是为了说明不存在什么。“零”就必须存在;而“无限”的概念则更加令人难以捉摸。  相似文献   

11.
浩然的早期小说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色彩。它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又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浩然早期小说中自然景物和风俗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不担当叙事功能;"政治化的人"取代"自然化的人",人物的日常身份逐渐消失,政治身份浮出地表;相应的,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强调血缘和地缘的"自然关系",而是重视阶级出身或社会地位的"政治关系"。但他笔下农民的"原生态"性格更为突出,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压倒了政治化的生活场景。因此,浩然早期的小说是一种"渐褪自然色彩的田园牧歌"。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月牙儿》与《阳光》两篇小说以女性的口吻与视角讲述了两个出身迥异却殊途同归的女性悲剧。从《月牙儿》侧重对造成女性悲剧的传统社会的批判,到《阳光》中对女性个体意识及人性弱点的拷问,老舍在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外来“新”事物的质疑及嘲讽.又含蓄批判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对女性的戕害。这是老舍对传统与现代所持双重否定态度的体现,反映出老舍对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生存及解放问题进行的犀利剖析与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3.
简洁 《科技信息》2010,(27):I0121-I0122,I0089
《红字》,一部关于爱情、清教、复仇的美国经典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无疑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巨作。小说的主题是"罪恶"。它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净化"心灵的历程。通过自己的善行和努力,主人公改变了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甚至将原来耻辱的、表示"通奸"的标志"A"字,变成了德行的象征,赢得人们的尊敬。在他的小说中,霍桑让各人物自由自在地扮演各自的角色。而这些人物又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用最生动的形式演绎了人世的种种,于是形成了他文学手法最显著的写作特征,即是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与共鸣。在此小说中,不同事物也有着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是霍桑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具体表现。也正是由于对此象征手法的运用,《红字》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之一。《红字》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霍桑在世界文学殿堂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王小波的后期创作逐渐从《黄金时代》、《青铜时代》中的顽童想象走向《白银时代》中的智者想象。随着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理性多于感性,观念大于形式,其想象精神也由起初卡尔维诺式的“轻逸”逐渐嬗变为鲁迅式的“凝重”。尤其是在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后期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野草》中的想象精神,显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刻画王熙凤这一人物时,并长仅仅停留在“恶”的一面,而是用摇曳生花之笔,写出了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具有一定的人情味,以及在管理家政方面所表现出的干练、果断的才能、智慧。如此着笔,就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了生活的真实。正因为曹雪芹以细腻婉转而又流畅奔达的笔触层层皴染出凤姐性格的复杂性、深刻性以及独特性,这一艺术形象才骨肉丰满,达到典型化的高度,成为小说之林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熊正良以他的“红土地”和“灰都市”系列小说,书写着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困境,展现卑微灵魂的精神向度,凸显人物不幸的婚恋姿态和悲剧人生。他的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于当下社会世俗中的人生精神状况的忧患之情,言说着他的精神期待和人文情怀。熊正良的小说在艺术审美上的虚实结合主要来自作者创作上的意象选择。  相似文献   

18.
“空白”是汪曾祺小说写作中的重要现象。汪曾祺诗化语言气韵自生,淡化情节文气天成,放开结尾姿态横生。他的小说流畅如水,随物赋形,气韵流荡,天然充盈,流淌出心旌摇荡的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19.
"隔膜"主题作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在鲁迅笔下的众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要立足于鲁迅的多篇小说文本,对其所表现的"隔膜"主题进行回归文本式的分析与阐释。试图对"隔膜"主题在鲁迅小说中所表现的印迹、隔膜产生的原因以及鲁迅致力于消除隔膜的努力等问题,进行系统化探究。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崇尚基于肉体与血液的人的自然本能——“性”,他把“性之美”的美学观贯穿于各部作品之中,通过重新调整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通过使性爱获得解放而变得健康,解脱当时的工业化社会。作品的大胆性描写,透露出崇尚自然美、崇尚原始美、崇尚肉体美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