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协调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市在制定农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时,始终贯穿了科学的农业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科技进步为“三农”提供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近日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农村始终是难点重点。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改变和提升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此,要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将科技直接导入农村。文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呼和浩特科技》2006,(1):11-15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对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做好农业科技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是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紧紧把握国家和自治区的农业科技发展方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基础,努力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提出"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核心在于将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本质在于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技》2011,(7):F0002-F0002,I0001
平阳县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崛起跨越”为主线,以科技“十大项目”为抓手,以“学比赶超”为动力,着力强化机制体制创新,着力强化科技交流合作,着力强化科技平台建设,为实现平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科技支撑,为创建科技强县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安徽科技》2005,(9):F0003
2005年,宿州市科技工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围绕“两个跃升,一个崛起”的奋斗目标,紧扣“加快发展、富民强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整体,东部和西部、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西部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落后,表现为不仅人才缺乏,而且人才流失和人才断层情况严重。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贫困问题,取决于西部地区教育、科技的发展,其根本在于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西部开发的客观要求。只有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人才工作,才能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必须自觉地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落实到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的全过程,努力实现跨进中原崛起"第一梯队"行列的目标,从而加快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以来的五年,是榆林财政工作高起点、跳跃式、大跨度发展的五年。但财政工作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高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特别是加强财政收入征管,着力优化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落实“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城市低保和再就业资金,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是各级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农业丰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农业科技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48%左右。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科技创新为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民科技研修基地是由沈阳市科技局于2000年起倡导和推广的一项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东陵区积极参加并进行了新的创新和发展,在市级农民科技研修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了东陵区自己的农民研修基地系统。几年来,全区17家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在市、区两级科技局的指导帮助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农民科技研修活动,发挥了科技示范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进入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通过不断的科技、技术创新,使农业科技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科技贡献率得到不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为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这次全州科技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总结2003年科技工作,部署今年科技工作。下面我代表州科技局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4.
从电脑农业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实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将极大地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的深入发展。本文从论证电脑农业与农业科技教育的互动关系出发,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教育现状.最后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推广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科技导报(北京)》2008,26(3):92-92
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将于7月在陇原金城兰州召开。本次年会将以“振兴特色制造产业,促进西部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西北地区的特色。充分发挥科技团体优势。积极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流与探讨.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年会将对西部各省、区、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依靠科技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关键措施,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是适应家庭承包经营的一项重要科技推广制度创新,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是推进北京“221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对于发挥首都科技和人才优势,提高郊区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杨卓 《甘肃科技》2001,17(1):8-8
科教兴农的成就与经验告诉我们,农业的潜力在科技、希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实施科教兴农是振兴我省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在西部大开发和科技创新的新的历史机遇中,我省科教兴农工作应该在机制、技术等方面适应新形势,实现全面创新。1 推进机制创新,建立新时期科教兴农新型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面对西部大开发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  相似文献   

18.
<正>神木以农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及专业大户为依托,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展新项目等方式,将科技特派员工作落到实处,使科学技术与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意识亲密融合,科技成果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中有效地转化,推进了农村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全县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强化科技特派员创业管  相似文献   

19.
《定西科技》2006,(1):21-22
“十五”以来,渭源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把实施科技成果开发与应用计划、科技精品开发计划、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以《科技目标管理责任书》和科技项目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工作,努力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丽水市农业科技工作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体要求,积极贯彻落实"科技兴农"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为主线,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工作有序开展。一、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以技兴农"成效显著丽水市立足科技人才紧缺实际,以科技特派员入驻乡镇为契机,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帮扶资源对接山区发展新途径。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共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