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对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采访线索在采访中的特殊地位、民生新闻采访线索来源的渠道、民生新闻采访选题的特珠规律等问题做了比较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以期改变民生新闻的采访现状和指导民生新闻采访实践.  相似文献   

2.
王斌 《科技信息》2011,(36):105-106
如何策划出一档精彩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新闻是一个新事物,对其定义理论界都还莫衷一是,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竞争日趋激烈。电视新闻节目是地方电视台的支柱节目。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地方电视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在众多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就离不开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策划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成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对民生新闻采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遵循新闻工作客观性、真实性和中立性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有效处理新闻采访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向社会大众传播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本文从新时期新闻采访的特点谈起,简要分析新闻采访中面临的一些难题,最后对新闻采访的技巧运用,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中的非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如何有技巧的进行采访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新闻采访中的非语言技巧——视觉因素、听觉因素、心理因素等做了一定的阐述,并通过一些新闻采访案列进行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5.
王晨 《科技信息》2011,(24):I0153-I0153
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民生新闻是个新鲜概念,但是,构成这个关键词的两个词语——民生和新闻,大家却沿用已久。简单地将这两个词联系起来理解,我们大致会得出这样的判断: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新闻。很多搞新闻的人会讲,那我们不是天天在做民生新闻?的确,广义地说,所有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因此,应该都是民生新闻。但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各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地方民生新闻报道.民生新闻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的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地方民生新闻报道的质量,该文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地方电视台的采访策略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在电视竞争激烈的今天,促进我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舒耘华 《科技信息》2011,(29):I0024-I0024
电视民生新闻在目前的电视新闻中占重要地位,但对它的争议很多,因此在处理新闻文本时作者比较难以把握。本文从平民的叙事视角,以人为本的内容和新闻的特殊形式三个方面就其文本的叙事性进行探讨,从中看出民生新闻的叙事文本是为群众服务,反映群众心声。  相似文献   

8.
李梅 《科技信息》2010,(19):I0416-I0416
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快速的报道,其特点是:真、实、强、短、快、活。随着新闻的发展,在全国各种媒体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从平民视角出发,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百姓生存状态的新闻。这就是民生新闻。如何发现好的民生新闻题材并进而搞好民生新闻的写作报道,  相似文献   

9.
张栗 《科技信息》2013,(5):494-494
<正>当今,民生新闻栏目已变成各地方台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多数电视台都已将之列为电视新闻的重要内容。播出反馈表明,民生新闻收视率通常都较高。因此把民生新闻做好,往往能产生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1改变传统报道方式,充分发掘当地新闻资源基层电视记者要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工作,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把群众最关心的最新消息以最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小见大"、"把小做活"是基层台电视新闻的采编方向。基层电视  相似文献   

10.
要探究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如何,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以及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各自内在性质。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稿件的两个重要组成环节,采访决定写作。采访第一性,写作第二性,只有二者辩证统一,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时下,少数记者对于采访与写作厚此薄彼,把采访看得过于简单,没有来得及弄清楚事物的真相,就匆忙动笔,在写作中搜肠刮肚,搞"米不够,水来凑",导致了新闻作品写作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网络和出版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当前,社会上各种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非常多。但这也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挑战,因为新闻采访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也就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对话、互动和反馈的过程。在和谐社会话语场域下,如何有效利用新闻采访技术,使采访效果达到最佳,是新闻界面临的课题之一。该文即解析和谐社会话语场域下的新闻采访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起源于1993年《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似乎为民生新闻理念开了一扇窗。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学术界掀起了对民生新闻的探析。国内许多学者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民生新闻的定义、背景、特征、问题及发展。分析发现:研究者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缺少学理层面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本文在民生新闻基本研究之上,提出了一些民生新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拓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隋昕 《科技信息》2011,(4):366-366
随着中国电视新闻事业、尤其是民生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出镜记者日益成为民生新闻节目当中的一大看点。与中央电视台相比,地方台的当家花旦非民生新闻莫属,而民生新闻的重中之重则是出镜记者的部分,因此出镜记者的出镜表现也应具有其独特性,来满足民生新闻受众的需求。本文结合个人的工作情况分析了出镜记者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新闻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湛 《科技信息》2012,(19):498-498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在新闻采访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记者巧妙、有效地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采访的质量。文章试从分析新闻采访语言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对客观事实的依赖性.如实地报道事实,是新闻的特质和基本功能.新闻的真实,就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它是在新闻对客观事实真相的不倦地追索和盘问中实现的.没有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就没有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真实性,都是新闻传播活动规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新闻真实性认识常为权威的几种观点所蒙盖,而在这些之外还应有一方面需要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对于新闻的真实性认识还有它的客观性真实之外的真实,即价值性真实。这有别于学界一般所看到的新闻真实(一般所认识的新闻的真实性因将新闻真实与客观事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称之为客观性真实)。新闻的价值性真实与倾向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思想上的而另一个是报道方式上的。  相似文献   

17.
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出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生新闻”这种新闻形态出现至今,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民生新闻栏目从最初的炙手可热迈入了如今的“后民生时代”。多媒体的竞争、公众自主意识的觉醒都是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需要研究和挑战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新闻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故记者对于新闻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刘婷婷 《科技信息》2011,(11):I0158-I0158
现如今,民生新闻已走上了千家万户的荧屏。一提起民生新闻,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停水断电、交通堵塞、邻里纠纷等这样一些画面。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生新闻呢?对于这个概念,业界与学术界至今仍众说纷纭。民生新闻出现后,它的"民本"理念得到了全国各地百姓的共鸣,各家电视台也纷纷打造起了属于自己的民生品牌。很快,民生新闻就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但就在各级电视台纷纷追随民生潮流的同时,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下面笔者将从民生新闻的定义、民生新闻在发展中呈现的问题以及民生新闻的改善三方面来浅析当前的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新闻业最重要的职业理想之一,但因为存在认识论基础和操作实践的双重困境,是以新闻客观性一直以来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建构主义认为新闻不过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而实践中又因为新闻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偏见的干扰,而难守客观性。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呈现事实真相之时,对客观性保持必要的尊重并努力付诸实践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