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了各国政府和世界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一些人相信地球拥有从“全球变暖”伤害中“自愈”的能力,另一人则相信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难以想象的自然灾难。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更是耸人听闻地宣称,如果人类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拯救地球,那么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导致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末日式劫难”。为了拯救行星地球和人类自己.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设想出了10大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怪招”。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暖是各国关注的问题,并且全球变暖没有减缓趋势。导致全球变暖有诸如全球正处于温暖期、地球自身的状态变化等自然因素,但是,主要是人为因素诸如焚烧化石矿物、植被的减少、建筑物的增加加剧全球变暖;需要从技术合作、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调控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21,(21):40-43
2021年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开幕,会议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如此高规格的多边环境会谈,会议将制定一份未来10年的路线图——确定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千万年来,尽管人类的演化完善了自身,也创建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但却让我们的地球家园受到了伤害.全球变暖、森林消失、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垃圾围城、雾霾压顶等现象,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以科学理论评价的视角分析气候争议问题,厘清气候的自然波动学说和温室效应理论是什么,它们分别如何解释1880年以后出现的全球变暖现象,以及气候的自然波动学说存在什么缺陷导致与之竞争的理论胜出。在说明温室效应气候理论发展过程的同时,通过说明自然波动假说因为解释1880年以后全球变暖遇到不能解释的反常现象而成为一种解释能力较弱的理论,反过来说明与之竞争的温室效应气候理论相对来说更具有合理性,提示那种气候系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完全消除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想法是危险的,人类必须关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带来的微小反馈累积起来对气候系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20,(8):32-35
正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升高了1℃,并正在给包括海洋和冰冻圈在内的生态,乃至人类自身造成严重后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酷热的天气现象会越来越频繁。事实上,在酷暑中煎熬的不仅仅是人类,许多地球生物也在与不断变暖的气候做斗争。  相似文献   

6.
晓东 《科学大观园》2010,(20):58-59
<正>在上一次全球变暖中,人类的适应能力无疑经受了极大的考验。这次变暖发生在中石器时代(约15000年前~5000年前),当时居住在欧洲的人类在可怕的环境剧变中,究竟遭遇了什么?这是考古学上最恒久的奥秘之一。为了破解这个奥秘,考古学家希望能找到当时人类的遗存来了解当时的人们吃什么,他们的饮食如何随着气候变暖而改变,有哪些疾病困扰着他们,绝望是否引发了暴力,他们具有怎样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等。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暖与中国能源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百年间全球变暖趋势非常明显 ,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变暖有着密切关系 ,而矿物能源燃烧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中排放的主要来源。为了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国际社会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呼声很高。我国虽然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国际减排任务 ,但是也需要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长远战略。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应该提高国家总体能源效率 ,以低碳排放的能源去替代高碳排放的能源 ,最终建立我国的非碳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上一次全球变暖中,北欧居民的尸骸似乎都不翼而飞了。是他们真的没有留下尸骸,还是考古学家找错了地方?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4,(17):63-64
<正>2亿多年前,地球迎来了巨型恐龙的时代,体长十几米、体重数吨的恐龙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会再次出现在地球上吗?科学家表示,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蜥蜴可能进化成恐龙那样的巨型爬行动物,地球可能再次迎来"恐龙时代"。不仅人类畏惧高温热浪,对其他大多数生物来说也是一场灾难,一些物种甚至有灭绝之虞。然而,美国古生物学家詹森·希德等人认为,有一类动物会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逐渐繁荣起来,它们是包括蜥蜴在内的冷血动物。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21,(10):22-25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几近无处不在.由于全球变暖,我们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发现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对鱼类的作用就像酒精所产生的效果,造成鱼类不能判断风险以及容易失去感觉。这种"中毒"症状使得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威胁加剧。据统计,每年有23亿吨由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排放溶解于全球海洋中,使海水向更酸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发展中国家既是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减排潜力最大的对象。该报告增加了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也增加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机遇,为国内的节能减排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暖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下面介绍科学家在遏制全球变暖趋势方面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加拿大科普媒体Asap Science发布一段视频,多位科学家在视频中模拟描绘千年后的未来人类模样。在视频中的未来人类躯体将会是半人半机器,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人类会拥有更深的肤色和更高的个头,并且在基因突变作用下拥有红眼睛和超能力,变得与现在的人截然不同。Asap Science网络视频显示,受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和基因突变三大因素影响,未来人类的身体将发生重大变化。例如,  相似文献   

15.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至6月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讨论当代世界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还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助一个简单的“池塘模型”简要描述了地球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框架,并借助地理学的地带性理论说明了全球碳失衡进而导致的全球变暖给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留下的潜在危机。工业化过程导致大气CO2浓度的持续升高,是目前地球气候系统失调的最主要原因。在新的免碳能源还没有出现之前,减少区域CO2的排放、寻找更多的区域CO2归宿,对于中国在国际碳外交谈判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具有重大意义。华南湿热地区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碳汇效应,而这种碳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理独特性,且是一个最基本的“本底”碳汇,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全球变暖,冬季越来越暖和,科学家预计鸟类在冬天的死亡率会降低,这对种群维持也许是有利的。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影响,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以鸟类为例,对于生活在温带季节性气候环境下的鸟类,冬天的死亡率往往是一年中最高的,寒冷、  相似文献   

18.
正刚刚过去的2016年被称为史上最热年,有媒体调侃,姑娘们越来越短的超短裙就是气候变暖的最好证据,其实,气候变暖不仅影响姑娘裙子的长短,同时也可能极大地改变全球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其中就包括在全球物种中占比巨大的昆虫,温度则是昆虫生长和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气候变暖对昆虫生长发育、代谢速率、生存繁殖及迁移扩散等核心生命活动的影响,有助于从最直观的角度来论证全球变暖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1988年夏,在历史罕见的热浪中,NASA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关于全球变暖的证词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此后,随着IPCC的建立以及数年一次的IPCC报告的发布,全球变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变暖看似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背后隐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因素的角逐。在美国,针对气候变暖是否发生、是否应该采取措施应对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一直存在争议。这个争议的背后隐藏着多方面因素,本文从环保组织与能源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两党政治、三权分立与政府治理以及科学评估与国内国际政策制订等视角对美国的气候政策争论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美国气候政策莫衷一是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时光荏苒,我们再一次聆听了21世纪里的新年钟声。回首逝去的2003,科学的福祉赐给了人类的每一个成员。继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问世之后,美、日、德、法、英、中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月12日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这标志着人类在探索自身奥秘过程中又向纵深迈进了一大步。人类基因组蕴涵着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破译它将为疾病的诊断、新药物的研制和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一场革命;将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家发现全球变暖的地球及其生物的新证据。多项研究报告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