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培养造就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
包艳宇  王晶 《科技信息》2013,(20):45-45,48
要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步骤,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具备双主体性、需求多样、资源短缺等诸多特性,要根据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现状着重从政府层面及农民自身层面双管齐下,才能有效促进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切实提高。  相似文献   

3.
肖学荣 《科技信息》2010,(22):37-37
在新农村建设中,作为主体的农民,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文化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及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已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阻碍.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剖析,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尝试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没有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民的参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就难以实现。必须充分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理解新型农民的内涵,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塑造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6.
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事关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成败。通过对黑龙江省周边五县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情况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主体参与相关理论,寻求解决提升农村居民主体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结合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开展培训,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使培训能真正服务农业、农村让知识产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事关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成败。通过对黑龙江省周边五县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情况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主体参与相关理论,寻求解决提升农村居民主体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里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今日的新农村建设是过去一百年来乡村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为了回应世纪之交的"三农"危机,学界形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合作以及文化建设等三种新农村建设的主张.农民本位强调农民的主体性,村庄本位则强调组织裁体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主体与栽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唐云亮 《遵义科技》2007,35(2):50-53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开展农民教育需求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切实了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摸清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情况,分析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规律,掌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总结农民教育培训经验,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提供依据,为农民教育培训实践提供指导,探索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