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生场论     
美生场是美活生态、愉生氛围、整生范式对生耦合的旋升环长的美生文明圈,构成了生态美学新的逻辑模态与本质框图。生态美学的元范畴,从生态审美场转换为美生场,标志着这门学科走出了主体性场域,进入了生态系统的国度,形成了由生态审美方式论向审美生态本体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超循环中的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形成了从逻辑研究,经由历史研究,抵达应用研究,再回到逻辑研究的自循环;进而引领和组织了生境循环,参与环境循环,再回到四维自循环;这就生发了立体圈行旋升的复杂性超循环,显示了理论结构的非线性整生。  相似文献   

3.
民族艺术是典型的生态艺术,生发路径明晰独特:天成性艺术——生存性艺术——生活性艺术——生态性艺术——天态化艺术。此种生态发展路径决定了民族艺术具有天然的生态审美特征,构成民族美育的客体基础。民族艺术活动与生态存在、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及文化活动的统合,生成了系统整生的生态审美场,生态美育活动在其中展开。生态审美场造就的全面的美生主体,在生态化与艺术化耦合并进的审美氛围与审美范式下,实现了生态美育的完整本质,朝着美生理想迈进,终形成和谐自由的民族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袁鼎生提升出生态辩证法,构建了整生范式,生发了元范畴,形成了集逻辑、历史、应用、比较研究以及元学科研究于一体的超循环运转的生态美学理论体系。他以生态为基点,整合融通了人类学与美学,标识了生态美学的生境与发展理路,并主张在艺术生境和艺术人生的耦合并进中,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工业技术并非文明暴力的代名词,而是人类突破自身局限的能动体现.工业技术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可以实现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的和谐对象.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看,工业技术文化既是认知论美学的认知领域,又是存在论美学的现实场域.技术审美文化不应当成为一种脱离身体、灵肉、大地的美学异类,而应当回到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生态审美世界中来,回到人类自身的感官存在中来,在生态文明时代确立新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是在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类生存问题日益显现的情况下从西方诞生的。与之相应,中国产生了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从西方传入中国,经过了"依生"、"竞生"、"共生"和"整生"①四个阶段,呈现出超循环的发展姿态。  相似文献   

7.
《民族艺术经典的生发》一书从生态视角,探索了民族艺术经典的生发规律、本质规定和价值生态,多维度地揭示了民族艺术经典的生发机理,提出整生是形成民族艺术经典的大法,这于民族艺术经典的生成与发展、创作与欣赏均有导引性的价值与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龙猫》是一部寄寓他生态理想的杰作。整部影片洋溢着温馨的和谐整生之美,这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整生之美;二是人与人的和谐整生之美;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整生之美。  相似文献   

9.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该书作者写过一些山水、环境、自然美方面的论文与著作,这于他本世纪展开哲学意义上的生态美学研究,是一种准备。几年下来,他形成了生态美学研究的系统性成果。这部《生态艺术哲学》,更是在探索生态美学新的理论体系、构建生态美学新的话语系统、形成对自  相似文献   

10.
与相应的审美氛围、审美风范双向对生并走向整生的民族审美活动循环圈 ,构成民族生态审美场。民族生态审美场是民族生态审美学的整体对象 ,它的逻辑结构统观化整生化展开 ,构成当代民族生态审美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将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与措施的生态治理、知识普及和景观体验等功能开展研学旅行,是当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水土保持主要技术与措施具有生态性、科技性和教育性的特性,其内涵与载体具有生态美、科技美和知识美,即形成水土资源的水土之美.基于水土之美,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的案例地,研究开发体现水土之生态美、水土之科技美和水土之知识美的研学旅行项目,以探索依托水土资源进行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基地开发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体现出一种尚情的思想倾向,具体表现在生命玄思情、自然山水情和家国人伦情三个方面,它们分别呈现为一种境界美、自然美和伦理美。《世说新语》对情感问题的重视,在理论上,上承陆机《文赋》下启刘勰《文心雕龙》,是情感论美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同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从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性论证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从绿色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分析绿色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与核心动能;最后从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中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科技之路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4.
景观与生俱来的诗意传统和人文内涵与当代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长足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生发趋势逐渐显现出科技与人文由分到合的格局,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内在规律、应用研究都呈现出自然规律、生态规律与艺术规律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从而为促进这一学科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代价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在为他带来收益时也使他付出代价。但这并不能成为人类过度改造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无止境地掠夺自然闪资源的辩辞。本文用代价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绿色美学所倡导的绿色文明的合理性,以及建立绿色标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对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片《德拉姆》的批评经常局限在艺术批评的窠臼中。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其冷峻影像中有自然美的复魅,在沉闷影像下蕴涵了丰富多彩的绿色诗意原则,在影像符号背后有生态存在美。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我国,一个研究美学的热潮已初步形成,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讨论不断深入,科学美的讨论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笔者曾写《自然科学中美的旋律》(见1980年第二期《潜科学》)一文对科学美做了简要讨论,尔后周义澄在《论科学美》(1981年第三期《复旦学报》)一文中对科学美作了详细论述。此后不久,就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反  相似文献   

18.
审美对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美学原理》和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叶朗教授提出"美在意象","不存在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美与美感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主体的审美体验",可他又用现象学悬搁的方法存而不论,这样叶朗教授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就必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是不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马克思的审美对象论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对象论。客体和对象都是外在的,它们都具有可能或现实的"使人愉快"的审美性质;审美活动是由对象自由悦人的感性形式引发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19.
化学实验中的美学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创造劳作的化学实验,在其历史进程中,与"美"携手相伴,同时被发现、被创造;化学实验成为一种生美及创美的作坊,一切物质的原形不仅可以利用作为美的事物生发,而且能够转化及派生出新的美的事物;化学理论来自于实验,是科学美的具体体现;化学结构的形成不仅是人们的审美创造,反过来又促进自然理论的增进;化学实验技术的美成为美学与技术艺术美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实践纲领,对世界各国践行绿色发展亦有启示。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是在实践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