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正依法治安、法治兴安,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湖南"、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安监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湖南省安全生产法治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初,我省部署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年"活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治理理论中的治理术范畴。治理术包括政府理性、"如何"执政和政府的"艺术"三个方面,其核心是法治理性和善治理性。因此,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治理主体以法治思维和善治思维运用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实现治理目标的能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点,在于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时,慎用专断性权力并善用建制性权力。这是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日前,浙江省科技厅发布《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报告》介绍了2020年省科技厅法治政府建设基本情况,并对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2020年,省科技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法治浙江"建设的决策部署,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全面落实科技创新领域法律法规规章,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监督,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不同时期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不同地位 ,揭示了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只是经济手段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经济必须以树立法的绝对权威为前提 ,在法治的前提下 ,根据客观实际的不同来协调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回顾浙江政府法治建设的30年,其基本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发展方向上,浙江以有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推动政府法治建设健康发展;在发展路径上,浙江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在发展动力上,浙江坚持政府推进与公民参与相结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浙江“有限有为”的法治政府理念与政府社会互动型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日,浙江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通报了2021年度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情况,浙江省科技厅获评"2021年度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单位". 2021年,省科技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不断完善依法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法学界大体上存在着社会演进型的法治路径和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建设路径两种不同的观点。社会演进型的法治路径主张:“法治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与政府相对应的‘民间’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和演变出来的,是社会自发形成的产物。”①法治秩序一般被视为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而非理性建构的秩序。通过模仿和外来的强力很难真正实现法治秩序的建构,只有借助传统才能为法制的制度性变迁提供基础。政府推进型的法治路径主张; “政府是法治运动的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法治主要是在政府的目标指导下设计形成的,是主要借助和利用政府所掌握的本土改治资源完成的,是人为设计出来和建构出来的。”②与前一观点不同,法治秩序在这里一般被视为一种理性建构的秩序。鉴于中国历史上缺乏法治的传统,这些学者通常认为,通过模仿和外来的强制力可以真正实现法治秩序的建构,而不必借助于传统。传统甚至被视为一种现代化的障碍(而非可被批判吸收的资源),放在了法治建设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8.
余杭法治评估的创新首先在于它以个案性、政治性、社会性和动态性四个特征,展示了法治评估实验在"法治先发地"的成功;其次,其开创的"中国特色的第三方评估"模式,由专家主导、政府推进,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评估,从多源头获取评估信息,为其他地区、部门推广与应用评估体系推进法治发展树立了标杆。今后,应进一步强化对法治精神与内涵的准确界定,改进评估方法,提炼余杭法治的成功要素,培育"从评估到优化"的法治绩效理念。唯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余杭经验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国范围内的法治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使政府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控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亦是21世纪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法治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治"思想严重,"权"比法大,有法不依.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精神。然而,新中国法治体系建立不足70年,普法教育工作开展不到30年,要在全体公民中培养和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精神,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目标,基层治理法治化是这个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注重法治建设,法治能力不断提升,但同时基层法治一直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为此,笔者以三明市为例,从当前基层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入手,从基层党委政府层面、自治层面、社会层面、执法层面等深入剖析实质原因,以期对之后的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讨、实现基层法治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需要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方可实现。其中,法治观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纵观我国法治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过程,我们会清醒地发现传统法治观念与现代法治观念的矛盾与冲突。现代法治观念的缺位必将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设置重重障碍。现代法治观念的建设将成为一项漫长而又浩繁的工程,但也是通向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李斌 《科技信息》2006,(7):80-81
法治国家,是国家法治化的状态或者法治化的国家,是法治在国家领域内和国家意义上的现实化。建设法治国家就要完善立法工作,实现法律民主,建设法治政府,树立法律的权威,实行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南方发生了罕见的冰雪灾害性天气,这一突发事件使得我国政府应急能力得以考验,政府应急机制加以磨练。虽然雪灾最终被战胜,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存在颇多的问题:政府法治意识淡漠,权力恣意扩张;应急缺乏效率;应急部门独立,整合能力欠缺;诚信理念淡薄,服务意识薄弱等等。突发事件带来了巨大损失,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应当以此为契机,更新政府治理理念,将其重新塑成一个"法治政府、有效政府、透明政府、服务政府"的现代新型政府形象,从而积极主动、从容有效地应对今后的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治国理政理念先后经历了从依法治国向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变迁。尽管如此,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还是面临着境外敌对势力点对点渗透过程中所宣扬的"宪政"观点、少数网络大V与网络大咖所主导的"网络暴政"以及政府治理与百姓抗争之间的矛盾被少数人恶意炒作等多方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坚持用"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加强法治中国建设,来应对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冲击;需要坚持用"网络立法"与"网络问政"加强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坚持用"政府善治"与"公民理性"加强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对外交往的需要,非法治国家面临实现法治的国际国内压力。但考虑到法治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代价,政府又不能贸然行事。而困境中的出路在于在政府主导下分步骤推进这一进程。第一步是实行形式法治,即确保统治者的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当这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以后,进入法治化进程第二阶段,即实质法治阶段,也就是实现现代意义的法治。  相似文献   

17.
品读杨海坤、章志远教授合著的<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是一种穿透中国法治历史与现实的学术享受.该书以深厚的思想、精湛的写作技巧、简洁精炼的概念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铸就了独具创造性的政府法治论体系.作者对行政法治现实的把握和追寻,让阅读过程成为一次寻找"中国特色"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学术之旅.  相似文献   

18.
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普法教育观念,提高公民统计法律素质,增强教育有效性。要从普及法律常识向全面提高公民统计法律素质转变,增强教育目的要素的有效性;要从行政指令式、群众运动式和统一答卷式向常规化、制度化转变,实现教育方法要素的有效性;要从政府推进型、数字"政绩"型向改善法治环境、营造良好法治氛围转变,提高教育情境要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要实现善治就应该:追求善治的责任性价值取向,构建认同型责任政府;追求善治的透明性价值取向,构建透明型公正政府;追求善治的法治价值取向,构建现代化法治政府;追求善治的公共福利最大化的价值取向,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追求善治的重视公民参与的价值取向,构建合作型政府。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的,只能通过民主法治这条根本途径才能建成。民主法治端赖行政权力为被规制的权力,道德控权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合时宜,因而不能成为主要的控权方式,法律控权才是可以依赖的主要控制行政权的方式。政府取信于民,自觉地接纳法治,辅之以人伦道德,形成人性化执法,才能实现官民和谐,而官民和谐却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