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是否可译和应当怎样译是两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尝试从Jef Verschueren(2000)的语言结构顺应理论这一全新视角出发,探讨诗歌翻译中声音的动态顺应,旨在揭示语言结构顺应对诗歌翻译实践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力求寻找诗歌翻译中声音处理的动态,灵活的标准,使诗歌的整体审美效果在译文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2.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被称为译坛奇才、狂才。本文介绍了许渊冲及其诗歌翻译理论、技巧,并细致赏析了其译文。从中体味其翻译理论、技巧和实践的统一。其译文也证实了他的诗歌翻译理论:翻译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3.
刘志欣 《科技信息》2009,(13):190-191
诗歌是文学花苑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它讲究音、形、意的完美结合,是语言的艺术。其独特的艺术性使诗歌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众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本文从诗歌翻译中的同一律原则出发,鉴赏探讨诗歌翻译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诗歌翻译,犹如“带着脚镣跳舞”,要在既定形式下跳出最美的舞蹈。由此,以《声声慢》为例来分析,认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进行诗歌翻译时,应注意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5.
陈倩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1):111-114
诗歌语言是主观化的语言,诗歌的翻译也是译者追求主观化对等的过程。以意义的主观性识解理论为框架,从主观化对等的四个方面——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探讨了其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李莉  安燕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4):141-142
韵律一词通常用于诗歌与音乐中,但在翻译过程中,和谐的韵律美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俄语翻译在保持翻译基本原则,追求翻译标准的同时。力求语言的韵律美。从语气、结构及语篇来具体分析影响俄语翻译中韵律美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把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科学的翻译理论是前人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掌握这种翻译理论,有助于我们进行翻译实践。如果很好的掌握了这些翻译技巧,那翻译工作就可以更加熟练和精湛了。  相似文献   

9.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李津花 《科技资讯》2013,(18):232-232,234
随着英语固际化进程的发展,英语文学的传播越来越广,其中,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较大。要准确、完美地传达出原著的内容,这不仅要求译者精通两种语言,熟悉两国文化,具备正确的翻译理论。还要掌握高超的翻译技巧。本文试从文化差异的处理.合理归化原则的运用以及模糊性语言,双关语、典故等的翻译来分析英语文学的翻译技巧,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1.
符号学理论从语言符号的语义关系、句法关系和语用关系三方面来考察其相对应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将符号学的三维思维方式应用到诗歌翻译,力求达到翻译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用符号学的翻译观解释翻译思路,用诗歌文本体现符号学的翻译模式,以期言与意的表达得以理解,达到文化交流、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高钰 《科技信息》2011,(8):160-160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历年以来,我国就对翻译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看法,翻译的本质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文学翻译、科技翻泽和诗歌翻译的实例证明了这一客观性。片面的艺术观与科学观都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陌生化是诗歌最基本的美学特性。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陌生化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地传达陌生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象征主义是诗关注语言本身的历史转折,形式主义理论将诗歌视为客观的语言或意义组织。对象征主义和形式主义理论的介绍、阐释有助于汉语诗歌的创作和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5.
翻译难,翻译批评亦然。翻译批评与文学批评一样,如今正在呼吁建立新的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以便推进其健康地发展。借助王宏印教授以诗歌翻译为模式新建的文学翻译评判的六条标准,从体制、诗味、语言、文化、倾向和风格六个方面对《声声慢》的三种英译文进行评析,以期获得规范、系统、合理的评判,从而更好地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6.
唐金同 《科技信息》2012,(12):171-171,17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翻译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框架,对词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试图寻找适合的翻译技巧来处理词的文化差异,从而使翻译达到对等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锦琴 《科技信息》2010,(22):I0136-I0136
菏泽学院李锦琴[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载体,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容,丰富的意象,强烈的情感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那么诗歌的翻译比起其它文体的翻译的确要难的多,由此对于诗歌的翻译问题也一直引发着可译性问题的探讨。本文试图从洪堡特的语言观入手,通过分析与例证,来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可否的问题。主要是利用洪堡特的一些语言观点来说明翻译的可译性问题,尤其是通过洪堡特对诗歌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他对诗歌翻译的理解来探讨诗歌是否可译。  相似文献   

18.
翻译单位的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中特殊的一种,必然有着自己的翻译单位。诗歌翻译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翻译,对其的翻译必然会涉及到翻译诗歌背后的文化,同时,由于源文本中诗歌的形式是不可再现的,因此,诗歌的翻译不可能在词、词组或句子上一一对应,其翻译单位必然是在语篇的位次之上的,即意境。  相似文献   

19.
英译《元曲一百五十首》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较大规模的元散曲英译本,是辜正坤教授在其诗歌鉴赏五象论指导下的翻译力作。通过解读《元曲一百五十首》英译本了解本书译者的诗歌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进而感受元曲翻译中视、音、义、事、味五象共融的翻译实效,由此来探讨辜先生在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揣度中寻求到的平衡,及其对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元曲翻译实践之间的互补互构。  相似文献   

20.
刘芳 《科技信息》2009,(29):I0194-I0194,I0057
翻译难,古典诗歌的翻译更难。而难绝非不可译,本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奈达的翻译理论与诗歌翻译、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和“三美”原则与诗歌翻译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