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自从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之旅》诞生以来,电影制作中的特效技术便踏上了在电影创作史上的辉煌之路。特效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它在科幻电影制作上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各类电影制作的中“香饽饽”。那我们就从几部经典科幻电影中特效技术的运用,来一窥电影特效的无穷魅力吧。  相似文献   

2.
刘川 《自然与人》2009,(5):32-33
看过《哈里·波特》系列电影的朋友或许还有印象,在小哈里·波特的相册里.人物都是活动的。在那个魔法世界里.报纸、壁画和地图.也都像电视屏幕一样.能够显示动态画面。如今.这些原本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魔法”。就要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实现这一魔法的魔棒,就是近十年来兴起的有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技术(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好莱坞掀起一股经典科幻动作片翻拍风,《全面回忆》就是其中之一。该片的1990年版由保罗·范霍文执导,更早的原著是菲利普·迪克的短篇小说《我们可为您批发记忆》(电影中记忆公司的广告语)。《全面回忆》的一大议题是记忆与自我的纠葛。人的身份认同建立在经历之上,而用外部手段篡改记忆,就相当于干扰了人的自我认知。片中存在一种能够将虚假的记忆强加于人的技术。男主角奎德是个行事周密爱为自己留有退路的职业间谍,在记忆重灌之前已预先设定好了线索,以便让"另一个自己"能够按图索骥,找回原  相似文献   

4.
看惯了美国大片的你,也许对西班牙电影不那么熟悉吧。科幻电影并不是美国人的专利,西班牙的这部《末日浩劫》就同样能够吸引人的眼球。"离开室内空间就会毙命"的设定看似离奇,却是对人类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也许,我们都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离开大自然已经太久,以至于绿树青草和新鲜的空气,都让我们感到陌生?  相似文献   

5.
近期的一些科幻电影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它们所拍摄的场景令人震憾。比如《2012》、《月陨天劫》等。在这些科幻电影中,很多场景都联系着物理中的规律,只是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合理地用电影来叙述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6.
<正>从卢卡斯创立工业光魔开始,电脑技术就一步步将导演们的各种新奇设想投影到现实的大屏幕中。法国影评人弗朗索瓦·塔特雷曾经说过:"以前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情节和演员的表情,而现在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就是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电脑特技画面,它带给观众的感受是革命性的。"随着电影《阿凡达》的热映,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科幻电影重新变为影迷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电影史上称得上里程碑的科幻电影。  相似文献   

7.
在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从生物化石中抽取出恐龙的血液,用一条恐龙的DNA复制出一群恐龙。这虽然只是电影中设计的一个科学幻想,但却提示我们: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让保存下遗骸的古生物起死回生?  相似文献   

8.
除了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的幻想以外,还没有听说哪个人能冬眠的。不过,欧洲宇航局的科学家却相信,他们能够让幻想变成现实——发明一种方法,让宇航员能在“冬眠”状态下乘坐飞船穿越漫漫太空。宇航员可以在孤独的飞行中进入梦乡今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载人火星任务为美国太空计划的新方向。根据计划,科学家将在2033年时进行一项载人火星太空任务。派人登陆火星是对世界航天业的一项巨大挑战,人类登陆火星从后勤学上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毕竟,火星离地球有5000万英里,太空船来回需要3年的时间。即使将来能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一趟前往火星的旅途…  相似文献   

9.
2011年底《雨果》一片的上映,让人们回想起了一位尘封的电影人,他就是被称为“世界电影第一人”、“科幻电影之父”的乔治·梅里哀。《雨果》以一种极为伤感的笔调。描述了乔治·梅里哀的晚年生活,并给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的美丽结局。  相似文献   

10.
在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从生物化石中抽取出恐龙的血液,用一条恐龙的DNA复制出一群恐龙.这虽然只是电影中设计的一个科学幻想,但却提示我们: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让保存下遗骸的古生物起死回生?  相似文献   

11.
生物科技公司正逐步解开有关记忆的奥秘,他们已能通过使用药物删除人的记忆以及让忧郁症患者忘掉忧愁。有一个例子,在新泽西州北部的一个研究所,研究员为了弄清大脑中有关记忆的分子是如何工作的,发明了一种叫“威而刚”的药物。你知道,这种药物能使某个器官勃起。结果,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初衷。研制记忆药物,一种真正有效地提高记忆  相似文献   

12.
<正>长久以来,在人脑中植入芯片使之变成超人的场景在科幻电影里时有出现。现在,"脑机界面"成了科技界的新热点,相信未来电影里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也会逐渐变成现实。"脑机界面"系统提供了一个脑部和电脑直接沟通的管道,科学家预测这项科技有可能减少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不便,并重新唤醒患者瘫痪的肌肉。  相似文献   

13.
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全息摄影的奥秘 全息,顾名思义指自然界的人或物的散射或发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成像技术,普通摄影只能记录光某个方向的强度(或振幅)信息,而全息摄影利用了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相似文献   

14.
液体望远镜     
望远镜能让人们的目光穿越浩瀚的天空,探索到宇宙的奥秘。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是17世纪初由伽利略发明的,由一面凹透镜和一面凸透镜组成,当时只能把物体放大3倍,改进后也只能放大到30倍。后来,开普勒又发明了一种由两块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这两种望远镜都是利用光折射原理成像,经常会有不可避免的“失真”现象。为此,牛顿利用光反射原理,用凹面镜聚光,再使光线通过凸透镜成像,从而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相似文献   

15.
新潮科技     
可乱真的人像技术美国加州著名计算机图像公司ImageMetrics的研究员发明出新的图像技术,制造出几乎可乱真的计算机人像,应用在电影及视像游戏之中。新技术能够捕捉人类面部表情最细致的地方,重组成计算机图像。长久以来,计算机图像始终给人"假"的感觉,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首次有技术能够突破这一障碍。  相似文献   

16.
摄影的发明让历史的记载变得鲜活、生动。通过影像,我们可以重览无数岁月的波澜壮阔,沧桑巨变。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影像记忆》栏目,请读者朋友跟随镜头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品味人间的幸福与悲凉。  相似文献   

17.
《异形》、《第五元素》、《电子世界争霸战》……在这些名声大噪的科幻电影中,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充满现代感的未来世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起这些电影,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美术设计——墨必斯。除了参与各式各样的科幻电影,墨必斯的主要工作是绘制漫画。他是一位来自法国的著名漫画家。  相似文献   

18.
意念成真     
<正>用人类的意念控制机器?我们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会看见吧。然而这些年,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变化颠覆着我们的认知,生活开始和科幻电影的情节越来越像。看过电影《阿凡达》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影片中这样一个情节:在潘多拉星上,下身瘫痪的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躺在密封舱内,通过头上佩戴的复杂设备,利用意念操控人造的混血  相似文献   

19.
记忆删除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说,记忆删除是一个两难的抉择.记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同时也在大脑里留下一些难以磨灭的痛苦痕迹.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来说,那些可怕或痛苦的记忆会不断地出现在大脑里;同样地,对于那些瘾君子来说,以往吸毒的快感记忆也不断地激发着他们对毒品的欲望,让他们明知不该,却欲罢不能.科学家认为,通过删除或者抑制相关的记忆,可以有效阻止不良情绪或不良行为的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20.
科幻电影常常因情节的不真实性和忽视科学发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而倍受科学家的质疑.但电影毕竟对现实不是特别感兴趣,它往往钟情于想象,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习惯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原因,在家里体验的则是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