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岚县面塑广泛根植于民间,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手工艺品。在岚县的大小村落,每逢佳节和人生仪礼,都会展示面塑,它是岚县人生活智慧的体现。历史久远底蕴深厚面塑,即用面粉制作的各色物品造像,诸如动物、植物、人物等。面塑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组合而成,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等多种技法。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面塑艺术发展到现代,已经遍  相似文献   

2.
正面塑,由古至今以其生动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尽情表达人们的审美价值和精神诉求,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为人们偏爱。岚县面塑是岚县民众用面粉造型寄托自己祈福纳祥情感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百姓用技艺精湛、制作精美的面塑供品,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因风俗习  相似文献   

3.
正面塑,民间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流行于整个黄河流域,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都有制作面塑的习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  相似文献   

4.
2007年4月,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山西"中国面食之乡"的称号.山西对于面食的制作和食用,可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众多面食中,面塑绝对是独具特色的,它既表现出高度的技术性,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性—一既在技术上达到"形"的精美,又在艺术上体现"神"的韵味.这样的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追溯代县面塑历史 面塑,又名面花,在民间又被称为花馍、礼馍、面羊、面人人等.山西面塑分蒸、焙、油炸等多种制法,以蒸为主.张桂英告诉记者,她所制作的是代县面塑,正是蒸制而成的.代县面塑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捏面人人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5.
正"注意掌握捏、搓、揉、掀、点、切、刻、划等面塑艺术工艺手法,让面塑艺术品栩栩如生,赋予它们灵动的艺术内涵……"在万荣面塑艺术研究所工艺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解云仙正为学员传授面塑技艺。她精湛的艺术、传道的品德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来访者。  相似文献   

6.
正面塑是用白面捏制成的各式造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是山西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岚县面塑历史悠久,沿袭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岚县面塑制作工序复杂,从和面、塑形、蒸制到插花、着色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大拇指和食指的灵巧配合下,通过揉、搓、压、剪、捏、推等手法制作成各种花草、水果、花鸟虫鱼等。该项技艺在2009年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正在山西传统工艺美术中,面塑大多出自妇女之手,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等方法进行传承,岚县面塑也不例外。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生产,更多的妇女走出家门到城市谋生,包括面塑艺术在内的民间手工艺术在市场上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新时代的发展和严峻的市场形势,考验着面塑艺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水平,岚县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李成秀深知要想使面塑艺术得到传承与发展,就  相似文献   

8.
正山西面塑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它们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其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旧时,面塑是一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是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养家糊口的技艺。如今,面塑艺人通过灵巧的双手,捏制出各种  相似文献   

9.
正万荣80后小伙赵锐,虽是一个大男生,却偏偏爱上了面塑,并把捏面塑作为大学毕业后的创业方向。他还在网上开起了淘宝店,面塑产品远销上海、台湾,甚至还漂洋过海销到了日本等地。赵锐,这名从小接受传统面塑熏陶的年轻人身上不仅有股犟劲,骨子里更透出一股闯劲。离京回乡继承传统面塑走进赵锐的工作室,桌上到处摆放着他的面塑  相似文献   

10.
正万荣面塑的制作工艺包括传统土法制酵、蒸笼、捏形、着色等工艺,深入民间,从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以及成型、着色等,都是精益求精。8道工艺,道道有讲究。制作原料:小麦粉、红枣、核桃、黑豆、红豆、食用色素等。制作工具:擀杖、刀、剪子、筷子、梳子、竹签、面盆、发面褥、灶火、蒸笼等。  相似文献   

11.
正千百年来,岚县儿女逐代承传的面塑文化,是极具价值的民俗文化精髓。民间巧妇运用超人的想象力、灵巧的双手、柔软的面团,创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品。有人物、飞鸟、走兽、鱼虫,动物、植物造型各异,千姿百态。一剪子下去,加手指一捻便是腿、胳膊、角的造型,用梳子轻轻一梳就是毛发或纹络装饰……柔软的  相似文献   

12.
<正>山西式样的家具,行话曰"晋作"。晋作家具是我国古典家具的典型代表,其制作技艺起源于秦汉,宋元时渐趋成熟,明代中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晋作古典家具用料精纯,制作考究,形式、内容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日用家具上的艺术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使其极具地域特色和工艺价值。本期传承,我们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运建的带领下,感受晋作文化传承的血脉之情,领略古典家具重获新生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面塑花糕圆形、夹层、上盖合成的园扁形花馍,出笼后在顶部插上所需面花。花馍用圆形、桃形、鱼形等面团作为花馍主体,出笼后插上所需面花。吉祥物此类花馍多以动物和物品为主,制作方法有分件组合、一次成形两种。如老虎花馍,制作时把耳朵、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之友》2013,(11):22
最大面塑群裴氏宰相将军群塑,是由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村民制作的。裴氏宰相将军群体面塑排成长长的两列,一眼望不到头,共有120尊,其中宰相59尊,将军59尊,其他人物2尊。群像平均身高1.8 m,创世界最大的面塑造型群像纪录。裴氏家族第78代后人裴建民介绍:"原材料我们就地取材,里面首先用龙骨搭个架子,上面再缠层布,再涂上面,涂上后放到笼锅里面蒸熟,蒸熟以后就是馍的性质,接着再用彩绘把像勾勒出来,算下来共计用了2 000 kg的面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而石窟艺术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石窟艺术尽管时间、地域不同,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本期带你一起去领略山西境内石窟文化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6.
<正>千百年来,泥塑被当作一种艺术语言传播于世界各地,诉说着古老国度的历史文明。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材料,制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泥塑艺术的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作,皆为孤品,独一无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平遥泥人雕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代表,被大众所熟悉,2014年被列入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而石窟艺术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石窟艺术尽管时间、地域不同,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本期带你一起去领略山西境内石窟文化的艺术之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6月,随着太原市中华老字号酿造特色小镇在杏花岭区东山腹地的开工,以"品味酿造·鉴赏非遗·小窑头大文化"为主题的非遗文旅小镇创建工作提上了小窑头村委的议事日程。如今,包括张浩的古法手斫古琴技艺、清式传统家具制作技艺、埙技艺、西华门舞狮、传统剪纸、太原漆器传统手工技艺、贾氏泥塑、面花(太原面塑)、武式绣法、传统美术刻瓷等多项非遗入驻小镇,既让传统非遗安家落户,又给村庄带来"灵魂"的太原市首个非遗文旅小镇在东山小窑头村崛起。  相似文献   

19.
正泽州铁货多是手工制作,用料为生铁。经蜡模制作回收、熔铁、浇筑、打磨、后续加工等前后共68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每一个产品从模具的设计到零件的铸造,再到成壶的修整,要经过62道冶制工序。生产中,不仅要将本土传统文化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还要融入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和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使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升。◆一把真正的铁壶,首先要经过设计师们绘  相似文献   

20.
泥塑看起来只不过是用泥巴捏的小东西,实则不然,泥塑是一种文化,捏做泥塑也是需要掌握制作要领的,而且要多练才能得其精华并找到创作的艺术灵感。制作要领在黏土里掺进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种种人物的泥坯,晾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