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树模 《科学通报》1963,8(11):20-20
天文学家寻求种种方法,以便测定遥远天体的距离。由于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发现,奠定了测量遥远天体距离的基础。因此二十年代初对于银河系的大小以及河外星系的距离获得了可靠的数据。例如,当时知道离我们银河系最近的南天两个星系,大、小麦哲伦星系的距离是7万多光年。同我们银河系类似的仙女座大星系是70多万光年。  相似文献   

2.
<正>天文学家反复研究M87星系中的那个超大质量黑洞后证实,它仍旧符合爱因斯坦理论的预测。你好,黑暗,我们的老朋友,又来看你了。M87是一个距地球5500万光年的巨大星系,它的中心是一团直径380亿千米、质量相当于65亿个太阳的黑暗——那是通往无尽的暗门,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黑洞”。2017年,负责操作事件视界望远镜(实质是一张分布遍及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网络)的天文学家团队得到了M87星系中心黑洞的照片,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得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  相似文献   

3.
<正>天文学家捕获首张黑洞照片,开启了人类对宇宙中最神秘天体的一场认知革命。照片显示了一个由尘埃和气体构成的光环,勾勒出了一个巨大黑洞的轮廓,这个黑洞位于距离地球5 500万光年外的大质量星系M87中心。什么是黑洞?100多年前,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把引力视为由物质和能量造成的时空弯曲,最早预言了黑洞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宇宙动态     
300年前苏醒的黑洞日本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300年前突然苏醒的黑洞,而且它已经开始"狼吞虎咽"。黑洞位于银河系中央,原来一直处于沉睡状态。距地球约26000光年的它就是"人马座A星",是一个质量为太阳的400万倍的"怪物"。  相似文献   

5.
黑洞和星系,到底先有哪一个?由于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有巨型黑洞,天文学家们想搞清这些宇宙巨物是不是产生星系的种源.然而,黑洞也具有巨大的破坏力,按照推理,它们也本应该阻碍星系的发展.于是,天文学家们做了一个判断--黑洞是首先存在的,在2009年美国天文学会年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文学家又描述了这个判断.专家们说,基于该判断的发现,将会使科学家们对星系的诞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事件视界望远镜的数据显示出M87星系黑洞附近发出的光的方向。事件视界望远镜拍摄到的M87星系黑洞新图像揭示了该黑洞周围旋转的物质所发射的光波的偏振(亮线)。这种偏振与黑洞的磁场有关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缠绕在黑洞周围的磁场。2021年3月24日,研究人员在《天体物理学快报》在线版发表的两项研究报告称,事件视界望远镜揭示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炽热的发光气体具有磁性。这些磁场被认为在黑洞如何吞噬物质并将强大的等离子体喷射到数千光年之外的太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际紫外探测卫星获得的最新结果,在NGC4151星系的类星体核心的中心的一个黑洞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亿倍。这是天文学家们第一次获得一个类星体中心的质量。这个发现加强了类星体的密集功率是由于星系中心质量极大的黑洞周围气体涡动所致的理论。NGC4151是一个距地球约5千万光年的螺旋星系,其中心“小类星体”核心是一个十分小的亮区,那里气体云的运动极快。这些星系称为Seyfert星系,而NGC4151是最近的明亮的实例。以格林威治天文台为首的一项国际研究项目对此核心进行了研究,他们利用了装在国际紫外探测卫星上的45厘米望远镜。大部分来自核心区的紫外辐射是在一个极端密集的功率源中产生的,但特定  相似文献   

8.
许梅 《科学》2004,56(6):45-45
据英国New Scientist,2004,183(2461):14报道,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被天文学家认为是喷射出物质和能量汹涌喷流(jets)的源泉。最逼真的计算机模拟显示:当黑洞旋转时.将环绕着它的磁场扭绞得非常紧密.以至于当这种磁场松卷时就向空间喷吐出大量粒子达数十万光年之遥。天文学家们已探测到从数千个被称为强射电类星体在射电波段发射出的喷流,但对于被认为是由十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提供能量的喷流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天文学家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9.
类星体和星系哪一个形成在前呢?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们认为年轻的星系滋养了位于中心的黑洞,一直到黑洞变成类星体.类星体是质量极大、威力极强的能量源.但是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一颗没有挂靠主星系的类星体显然在大量地制造新恒星.  相似文献   

10.
类星体和星系哪一个形成在前呢?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们认为年轻的星系滋养了位于中心的黑洞,一直到黑洞变成类星体。类星体是质量极大、威力极强的能量源。但是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一颗没有挂靠主星系的类星体显然在大量地制造新恒星。该发现表明,类星体至少创造了某些星系,或许并不是星系创造了类星  相似文献   

11.
<正>科学家们预测在银河系中心存在数以万计的黑洞,这些黑洞的存在可能会对天体物理学产生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天文学家预测在银河系的中心潜藏着一群黑洞。如今,他们第一次发现了这些黑洞。科学家们了解到,在星系中心有一个质量超大的黑洞,它比太阳大数百万倍,周围簇拥着质量不等的较小黑洞。在巨大引力的作用下,普通恒星及其塌缩后产生的残骸——中子星和白矮星等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08,(6):12
日本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300年前突然苏醒的黑洞,而且它已经开始“狼吞虎咽”。黑洞位于银河系中央,原来一直处于沉睡状态。距地球约26000光年的它就是“人马座A星”,是一个质量为太阳的400万倍的“怪物”。日本天文学家利用欧洲航天局的“XMM-牛顿轨道望远镜”和美、日两国的X射线卫星发现,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窗     
中等质量黑洞被发现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类型的黑洞。科学家认为,新发现的这个体积中等的黑洞将能够最终为揭开宇宙中黑洞的形成之谜提供新的线索。 黑洞是一种密度极高的宇宙天体,每个星系里都有它的身影。天文学家之所以对黑洞感兴趣,是因为对黑洞的了解有助于揭开星系形成之谜。科学家早已经在大多数星系的中心发现了不少黑洞,其中一些属于庞大无比的重量级,其他的则属于不大起眼的轻量级,可是却没有中等大小的黑洞。一些天文学家怀疑,这其中一定还有一个环节没有被发现。最近,美国天文学家终于在…  相似文献   

14.
天文学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类星体,类星体是"类似恒星的天体"的缩略语.类星体大约相当于太阳系的大小,可是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照亮整个星系,可以燃烧1亿年.然而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不明白是什么创造了这些宇宙明灯.最明显的怀疑目标就是超大质量的黑洞,它们稳居在几乎所有星系的中心,可以吞噬大量的物质,而且据了解,它们能够产生巨大的粒子和能量射流.但是很多星系--包括银河系在内都拥有超大质量的黑洞,然而并没有产生类星体.  相似文献   

15.
绘制宇宙图     
就是对于大多数天文学家而言,星系都是非常庞大的东西一一在几十万光年的空间里,挤满了数以千亿计的恒星,其间密布着巨大的气体和尘埃云。但是,对那些在最大尺度上研究宇宙性质的宇宙学家来说,星系不过是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已。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充斥于可观测的宇宙之中。它们聚集成大小为300万光年左右的星系团,而这些星系团又构成逐级增大的系综。  相似文献   

16.
星系团是宇宙间的庞然大物,是几百至几千个星系的集合体.诸多星系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然而,星系团也是一个宇宙之谜.炽热的气体流入这些星系团的中心,结果却在这一过程中冷却下来,这种环境应该能够创造一个多产的新恒星诞生地.但是,天文学家们发现的情况大都不是这样的.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57亿光年的星系团,其中心异常活跃,正在快速地形成恒星.天文学家们称,这个特别的星系团如此多产的原因是:星系团中心气体的冷却没有被中心黑洞释放的高温射流所抵消.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信息     
修复的哈勃望远镜发现了巨大的黑洞经过多年对黑洞的寻找,天文学家说他们已经发现了在星系的中心存在黑洞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8.
前沿     
正科学家发现迄今持续最久的超大质量黑洞十几年前,天文学家首次发现来自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X射线准周期震荡信号——"黑洞的心跳"。十几年后,天文学家发现这个信号仍在持续。这个特殊的黑洞是一个距离地球6亿光年,具有2百万个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目前,科学家正对多颗卫星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与银河系内的小质量黑洞作对比,以期获得对黑洞附近的物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利用从音乐分析中所获得的技术,天文学家一直在对星系如何会逐渐构成更大的星团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甚至在绝大多数的天文学家看来,一个星系也是个相当大的物体,它是在一个可达数十万光年的区域中,由数千亿个穿行于浩瀚的气尘云之间的恒星所组成的星群,但是,对于那些从事垦系极限规模性质研究的宇宙学家看来,一个星系仅是所研究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在这可观测宇宙中充满了无数这样的物质。它们聚集成可达300万或更多光年的星团,这是些依次逐渐构成的更大的星族。迄今,由天文学家就宏观上所做的观测看来,星系大概是通过先期宇宙扩展和…  相似文献   

20.
射电天文学家近来发现一种约有2万光年宽、几十万光年长,辫子状的东西,这种不寻常的结构,看来是由一个巨大无比的星系(其直径至少有100万光年)的核心附近一对什么星体喷射出来的物质所成的射流绞扭在一起而形成的。据新墨西哥索科洛(Socorro)国立射电天文台的欧文(Frazer Owen)说,天文学家们也曾看到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