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定钢框架-带缝钢板剪力墙在8度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受荷条件相同的10层钢框架和10层钢框架-带缝钢板剪力墙模型,运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对其在EL-Centro波、Taft波及人工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震害不仅与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持续时间有关,还与地震波波形有关;同种地震作用下,钢框架-带缝钢板剪力墙的薄弱层部位比钢框架的高,但同种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部位大致相同;两种结构在8度地震作用下均未发生倒塌,且在同种地震波作用下钢框架-带缝钢板剪力墙的层间位移角小于钢框架,证明钢框架-带缝钢板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天津典型粉质黏土层条件,建立两层双柱三跨地铁车站与隧道三维有限元模型,从地下结构的变形、损伤和应力方面研究其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了地连墙及回填土密实度对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沿高度方向增加;地铁车站中柱顶、底受到交替的动拉压应力,且出现较大的拉伸损伤,是抗震薄弱构件.此外,地震波频谱特性对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很大影响,天津波和人工波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远大于El-Centro波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地连墙和回填土会改变地下结构周围介质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到结构的地震反应,在通常的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不考虑地连墙的存在会高估地震对结构的影响;为减轻结构震害,地铁施工时应保证回填土的密实度.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强余震震级与主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和确定强余震荷载频谱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筛选原则,挑选出大量强余震记录,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强余震振幅、持时与主震震级之间的统计关系;给出了利用上述统计关系确定设计基准期内可能发生的强余震荷载的方法;提出了从结构在主、余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的需要出发,将主震的人造地震波与余震的人造地震波前后相连作为一条持时延长的地震波的意见,为分析结构在主余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使结构抗震设计更趋合理作了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高柱支承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一V形支撑立面不规则体型高层钢框架结构进行了1/12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以主要结构动力特性、基底反力、柱底反力为控制目标制作模型并测试了其振型、阻尼比及其在7度多遇、7度基本、7度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 模型总高4.65m,总质量59.2t,模拟地震波采用了El Centro波和人工波. 试验中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扭转效应,悬挑部分的位移反应较大;地震波三向输入时,扭转反应比单向输入时大. 根据试验结果和相似理论,推导、分析了原型结构的地震反应,并对原型结构薄弱环节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福建土楼外部夯土墙和内部木构架对土楼整体抗震性能的贡献,探讨方形和圆形土楼抗震性能的差异.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选取与福建土楼地质条件相近的两组天然地震波(EL Centro波和Taft波)和一组人工地震波,以圆形土楼承启楼和方形土楼世泽楼为例进行分析.分别对外部夯土墙和夯土-木构架混合结构进行计算,得到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层间相对位移、层间位移角、木结构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地震力主要是由夯土墙的惯性力引起的,夯土墙占水平地震总剪力的97.4%;圆形土楼的应力和应变比方形土楼更均匀,空间整体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对一圆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时输入El-Centro(N-S)波、武汉人工波及天津波3种地震波,分为6度、7度区基本烈度地震的两阶段试验,考察了模型在各阶段试验的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并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层间滞回曲线.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波对模型结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分布曲线形状的影响很小;且通过加速度功率谱分析得到,框架各层绝对加速度反应主要取决于前两阶振型,三阶以上的高阶振型的影响很小;整个试验过程中,模型结构始终处于弹性范围内,此类结构延性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框剪结构中转换层的设置高度优化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转换层以上结构为剪力墙,下部设置框架结构.本文共建立四种框剪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为转换层设置在结构的第5层、第8层、第10层和第13层.对各结构方案的自振周期比较采用反应谱分析法分析.对常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分析采用弹性动力时程法分析,选用三种地震波,人工波一种和天然波两种,比较各个结构方案的最大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分析结果表明:越高位置设置转换层越不利于结构的抗震,反之,则对抗震有利.但也不能盲目地设置太低,所以建议转换层设置在结构地面以上的1/3处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单层弦支柱面网壳结构体系在强震下的弹塑性性能,利用SAP2000分析软件,对长81 m跨度60 m支承于周边柱顶的单层弦支柱面网壳结构体系建立刚塑性铰模型,进行其在三种地震波(LWD波、EMC波、SH人工波)作用下的时程分析,采用动力增量法评定该弦支结构弹塑性阶段的变形能力、延性性能、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以及索在整个过程中的工作性能。研究表明:进入弹塑性阶段后该弦支网壳结构主要在中部出现塑性铰,在三种地震波的作用下破坏时的峰值加速度分别为为:757 gal(LWD波)、634 gal(EMC波)、848 gal(SH人工波),明显在高于罕遇地震设防要求的加速度(400 gal)峰值发生破坏;弦支索与稳定索在三种地震波作用的整个过程中最大轴力为1 397.051 k N与293.307 k N,均未屈服或松弛失效,始终为网壳提供预应力,工作性能良好;弦支网壳结构在三向组合输入地震波作用下竖向位移延性系数最小值为1.47,其延性性能一般,这与其失效时进入塑性的杆件比例很小相对应,其破坏类型属少量塑性发展的稳定破坏,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外剪力墙-内框架混凝土结构这一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基于原型设计了1/7比例的16层模型,选取了LANDERS波、SFERN波和一组人工波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结构的破坏现象、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位移响应及应变反应,根据层间位移角并结合试验现象综合评估了其抗震性能.结果显示:在7度频遇地震和7度基本地震作用下结构表面未观察到裂缝,基本频率下降不超过2%;在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模型刚度线性退化,仅第2层顶部转角墙连梁端部出现竖向微裂缝,层间位移小于规范规定的弹塑性限值,结构受到轻微破坏;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裂缝进一步发展,最大层间位移角达到1/72,结构破坏程度加剧;在8度半罕遇地震作用下,3层连梁端部彻底开裂、剪力墙底部水平贯穿,结构受损严重但未倒塌.结构下部Y方向的抗侧刚度不足,若适当加强底部,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可进一步提高.综合来看,外剪力墙-内框架结构体系能够满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剪力墙刚度远大于内部框架柱,所以地震作用主要由外部剪力墙承担,内部框架柱在试验结束后仍保持完好,说明该结构体系能够在满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基...  相似文献   

10.
以某主跨为416 m的双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选取2条人工波和2条天然波,分别采用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功率谱法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地震波作用下,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主梁和主塔地震响应基本一致;在天然地震波作用下,主梁和主塔的反应谱分析结果介于其它两种方法之间.对斜拉索而言,时程分析结果与其它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有较大差别.因此,可选择反应谱法对主梁和主塔进行地震响应分析;选择时程分析法对斜拉索进行地震响应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主震发生后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多次余震,长持时余震是否会对主震受损后的高烈度区渡槽结构造成额外损伤仍需探讨.以滇中引水工程某典型梁式渡槽为工程实例,建立渡槽-水-支座-支撑结构全耦合有限元模型.基于能量持时的定义,以设计反应谱为基础,从PEER强震数据库中选择长持时和短持时地震动记录来构造主、余震地震序列,对渡槽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充分考虑主震作用后渡槽的初始损伤状态,提出了渡槽损伤评价指标,探讨了不同持时的余震对主震受损后渡槽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余震持时特性对主震受损渡槽的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长持时余震对主震受损后渡槽结构造成更严重的累积损伤,在渡槽动力响应分析中不容忽视.因此,在渡槽地震安全评估和抗震设计时,除需考虑余震的频谱特性和幅值外,还应重点考虑持时特性.  相似文献   

12.
以某Y形钢管桁架通廊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建立结构计算模型.根据目标反应谱,选取2组天然地震波和1组人工地震波,对Y形钢管桁架通廊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三向地震波输入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结构的变形和塑性发展程度.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通廊主要构件基本保持弹性,变形满足规范要求,结构能达到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3.
长周期地震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地震动,框架-剪力墙抗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下的响应与普通地震动下的响应明显不同.运用ETABS建立11层框架-剪力墙抗震结构及3种改造结构(即基础隔震结构、层间隔震结构及阻尼减震结构),分别输入远场类谐和长周期地震波、近断层脉冲型地震波和普通地震波3种不同性质的地震波进行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时程...  相似文献   

14.
以仿古中式三层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力学抗震分析模型.对结构整体分别施加人工波和天然波2种地震波,并进行时程分析,得到X和Y方向的层间位移.研究表明:模型X向层间位移比Y向小,说明X向侧移刚度与Y向相比较大;模型的1~3层的层间位移角远小于弹性限值1/550,结构刚度偏大;减少墙、柱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或减少梁柱数量,对结构力学的性能影响不大.为提高结构整体刚度,需加大Y向侧移刚度,这可以通过加大Y向截面尺寸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对单榀单跨钢框架结构单元在不同地震波、不同地震加速度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地震波,随着输入波加速度的提高,顶点位移增大;钢框架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滞回性能良好,表明钢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空间钢网格盒式束筒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通过改变地震波输入角度,对钢网格盒式束筒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析.从结构顶点时程位移、基底剪力、层间扭转角及各构件塑性发展进行对比分析,寻求对结构不利的地震波输入角度.分析结果表明:坐标轴方向并不是地震波作用的最危险方向,与结构X轴成45°左右的方向对该结构的影响最大;盒式束筒结构抗震防线明确,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近场地震作用下大跨度拱桥采用7组时程波的计算结果平均值与采用3组时程波的计算结果最大值的差异,为近断层地区大跨度拱桥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针对某大跨度拱桥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在PEER数据库选取近场地震作用并施加于拱桥,得到时程响应的峰值.针对现行规范7组波作用时响应峰值的平均值与采用3组波组合时计算结果的最大值以及7组近场和远场地震作用的响应峰值的平均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采用3组近场地震波组合计算所得的拱顶竖向位移、拱顶轴力、拱脚弯矩和跨中吊杆内力响应最小值分别是7组近场地震波计算结果平均值的0.42倍、0.48倍、0.79倍、0.75倍;采用3组近场地震波组合计算所得的四项响应最大值分别是7组近场地震波计算结果平均值的2.7倍、2.8倍、1.9倍、1.5倍.7组近场地震波作用所得的四项响应峰值的平均值分别是远场地震作用相应值的0.82倍、0.85倍、0.61倍和0.61倍.结论对于Ⅲ类场地的大跨度拱桥,按照规范规定采用3组近场地震波进行响应计算时,3组地震响应结果的最大值与按7组地震波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离散性很大;采用7组地震波进行时程响应计算时,近场地震响应峰值的平均值小于远场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带缝钢板剪力墙结构单元在不同地震波、不同地震加速度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地震波,随着输入波加速度的提高,顶点位移增大;带缝钢板剪力墙结构单元在不种地震波作用下滞回性能良好,表明带缝钢板剪力墙结构单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归一化时-频反应谱和结构损伤曲线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对某十层RC框架结构采用地震动特性截然不同的唐山地震天津波SN方向和集集地震波SN方向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了2种工况下结构损伤曲线在地震波归一化时-频反应谱上的表现.结果表明,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并不一定造成结构最大破坏,而随后很小的反应也可能最终导致结构倒塌,选用不合理的地震记录进行抗震设计是不可靠的,故传统的反应谱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构损伤曲线通过自振周期的变化可以反映结构的塑性发展,与同时具备地震动三要素(振幅、频谱和持时特性)的归一化时-频反应谱相结合,可有效预测结构的损伤机制,从而为大震下结构的抗倒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基于OpenSee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平台,选用包含远场、近场及人工地震波在内的8条地震波,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一榀移除中柱的试验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连续倒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水平与竖直方向地震波共同作用下,所分析的试验框架结构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未发生倒塌,具有充足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及较好的抗震性能.竖向地震作用会明显加剧损伤结构的竖向连续倒塌风险,水平地震作用也会减弱损伤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