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维度解构及耦合概念模型构建,解析二者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评价模型,以山西省大寨村为研究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二者的耦合发展态势.结果表明:(1)大寨村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协同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成效显著.(2)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状况划分为4个阶段:2010—2013年为耦合失调期,2014—2016年为耦合过渡期,2017—2019年为耦合协调期,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耦合浮动期,各阶段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状况存在显著差异.(3)未来3年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抚松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两大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响应度模型对抚松县2010—2019十年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情况以及响应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抚松县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两大系统间的耦合度较高,具有较强的依存关系。2012年为其耦合协调度由失调转为协调的转折点。乡村振兴对于乡村旅游的响应指数均为正向变化,响应度变化先升后降,乡村振兴的进程跟不上全域旅游的发展速率。抚松县需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提升乡村振兴水平,实现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伴随城市扩张对乡村地域的不断渗透,乡村功能发生显著变化,提升乡村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程度对村镇空间格局优化、乡村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理论,定量测算2010、2015年和2019年河南省县域单元的乡村三生功能.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的相互作用和时空演化特征,并且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值增长态势显著,生产和生活功能高值区集聚在交通发达区域,生态功能高值区围绕西、北、南部山区分布;(2) 2010-2019年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升,经历4个阶段,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乡村三生功能两两间耦合协调度差异性较大,乡村“生活-生态”功能间协调作用滞后现象较为明显.影响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的驱动因子是变化的,经济要素持续主导,非农生产和生态资源影响力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10—2019年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融合发展质量及时空差异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三个系统间存在“高耦合、低协调”的现象,甘肃和青海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宁夏、陕西、山西从“勉强协调”转变为“初级协调”;而内蒙古、四川、河南、山东则经历了从“勉强协调”到“中级协调”的转变.(2)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呈现中下游大于上游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不仅是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然而,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却长期处于“黑箱”状态。通过构建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测度2010—2020年我国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各省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各维度重要性。研究发现:在综合发展水平中,三系统均保持了向上增长趋势,共同富裕增长速度较快,高等教育增长速度适中,乡村振兴增长速度较慢;在耦合协调度中,三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稳步增强,2017—2020年上升势头迅猛,地区间增速表现为“西部地区>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其中,贵州、西藏等地增速较快,山西、黑龙江等地增速较慢;在地区差异分析中,组间差异呈“东—西>中—西>东—中”的非均衡态势,西部地区组内差异较大,中部地区组内差异较小,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各维度重要性中,共同程度、教育规模等维度较为重要,生活富裕维度重要性逐渐加强,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等维度重要性较差。据此,要创...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9年~2017年数据,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研究了农业保险、农村信贷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农村信贷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总体耦合协调水平,从介于0.5~0.6的勉强协调发展型,发展到介于0.6~0.7的初级协调发展型.受制于农业保险、农村信贷较低的发展水平以及两者较低的耦合协调水平,农业保险、农村信贷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2)从区域来看,农业保险、农村信贷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一种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增强的空间格局.农业保险、农村信贷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分层现象,导致不同区域三者协调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研究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为星级酒店业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基于2010—2019年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指标数据,通过熵值-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综合评价指数与耦合协调度,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揭示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空间等级性:耦合协调度由东部沿海地区经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递降.2) 空间地带性:耦合协调度次高值以上区域为东部沿海地区;中值区为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并围绕三区域动态调整;次低值区总体缘中值区周边插值分布,形成“T字形”空间分布格局;低值区长期聚集在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区.3) 空间聚集性:耦合协调度全局正向空间聚集性和局部空间聚集性显著,冷热点分布具有规律性.4) 空间方向性:耦合协调度重心总体有自东向西迁移趋势,在空间上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并向东—西方向倾斜.协同路径包括: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规模调控;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效益提升;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系统结构改善.给出的建议为:强化星级酒店业开发建设政策调控力度;提升旅游市场规模与推动优质旅游发展;建立省际旅游合作与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提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与优化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8.
基于熵值法,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建构产业结构系统与城镇化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2002—2014年吉林省两种尺度下二者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评.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综合指数波动较小,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上升,形成了产业结构主导型和城镇化主导型两个时期.(2)2002—2014年间,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内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3)从空间尺度看,地市级耦合协调度呈现相间分布的特征;市县级在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显著,经历了散点分布、带状相间分布和成片联动分布.  相似文献   

9.
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2019年甘肃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甘肃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评分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水平不断提高且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演变为勉强协调,两系统之间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长速度较慢且耦合协调水平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今后还应多方面探索加强两个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嫡值法和耦合协调测度模型,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0—2019年乡村“三生”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特征与演化状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乡村“三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7种演化状态,总体经过了升—降—升的过程,大多数城市在10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乡村“三生”复合功能耦合协调演化地域异质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韧性、旅游发展水平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障碍因素进行诊断识别。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旅游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东部高、南北西三面低”的分布格局;(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系统与旅游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311增加至2019年的0.404(最高峰)后回落为0.367,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跃升为初级协调后回退为濒临失调阶段,空间上城际差异显著;(3)2010—2020年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各准则层障碍度结构相对稳定,城市韧性系统中社会韧性为主导障碍,旅游发展系统中旅游效益为主导障碍。最后,在厘清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识别两个系统障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实现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关系,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特征。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 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价得分始终低于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得分,但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由伊始的处于不协调类别中的中度失调阶段,逐步转变为协调发展类别中的高度协调阶段; 2) 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数逐年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关系逐渐达到同步高度协调。  相似文献   

13.
选择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福建省龙岩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定量识别乡村三生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龙岩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发展特征及耦合协调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龙岩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呈“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不均衡,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影响耦合协调关系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森林覆盖率和农作物播种比例;随着时间的演变,区域的生态因素对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4.
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评价与耦合协调度的测度是探索乡村"三生"空间特征以及明晰其空间子系统内在联系的有效途径。以绵阳市游仙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乡村"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通过对研究区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及各乡镇"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表明:游仙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呈现"西高东低"高值聚集的空间分异特征。"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值在乡镇间的差异显著,有54.2%的乡镇处于失调衰退阶段;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生产-生态生产空间"以及"生态-生态生产空间"耦合协调情况在空间子系统两两耦合协调中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王薇  刘惠 《甘肃科技》2023,(3):50-57
分析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水平,从不同维度进行特征描述,为衡量区域间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意义。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2011—2020年公共卫生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区际差异。结果发现:公共卫生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速逐步放缓;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大幅提升—小振幅波浪式变化”特征;在空间尺度上二者呈现出“U型”分布特征;在内部“趋同”和“分异”特征共存,按照耦合协调均值可排序为:东部>西部>中部。  相似文献   

16.
以昌吉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区,运用耦合协调模型与GM(1,1)预测模型等分析其经济、旅游、生态环境3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6年3大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除个别年份外,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大体存在一致性;2007—2016年3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类型主要有旅游超前发展型与经济超前发展型;各县市3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尺度上以波动上升为主,在空间尺度上大致呈现"从中部向两边递减"的空间格局;除部分县市外,未来几年内该区3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剖析2011-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存在空间异质性特征,均呈现出“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格局.2)2011-2021年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态势,耦合协调类型实现了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的转变.在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度上游低下游高.3)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是制约其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因素.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且各障碍因子对不同地区的制约作用也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厘清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时空耦合关系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探测、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时空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00-2010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速率高于2010-2020年.(2)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境内,范围不断收缩,冷点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经济增长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北京西南部、天津沿海、河北东北部及河南省内,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内.(3)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等级,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良好与基本协调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轻度与严重失调区趋于山区、省域边缘区分布态势,零散分布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省内.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相互作用关系基础上,构建旅游业系统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关系的测量指标,借助耦合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影响其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9年间福建省旅游业系统和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综合得分均逐年提升,绿色高亮部分改为:前者增长速度较快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二者耦合协调值增长较为平稳,但总体水平不高,基本处在轻度失调和基本协调的发展阶段;福建省旅游业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闽东>闽西、闽南>闽北的空间分异规律,其中厦漳泉都市区协调水平较高,闽西三地市协调水平较低,福宁莆都市区协调水平极端不均衡;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在两大系统协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入境旅游人数、入境旅游收入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系统的主要关联因素,而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则受到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贫困县经济发展与物流POI(Point of interest)空间耦合性关系研究对优化贫困县物流设施布局、平衡地区经济发展要素、助推“减贫摘帽”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央苏区的4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NPP-VIIRS夜间灯光和POI数据,从时空演化差异、空间自相关及相关因素分析等角度分析了研究区经济发展与物流POI空间分布的耦合协调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夜间灯光与物流POI数据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相一致,耦合协调由“零散型”逐渐发展为“U型带状”分布特征; 研究区2018年经济与物流发展空间耦合协调度较2016年整体提高0.296,局部地区动态演变差异明显; 中央苏区耦合协调呈现“盆地塌陷式”发展特征,4个国家级贫困县处于盆地中心地带; 空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与交通路网、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等多方面因素联系紧密,“脱贫攻坚”需要全方位考虑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