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将会让人类更加有尊严、更加优雅、更加智慧地生活.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对世界的改变,也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北京联合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机器人学院,突破传统教学的边界,采取科学任务带动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致力于培养面向先进机器人、智能汽车及无人系统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人工智能步入人类社会以后,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行为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以下观点:在社会方面,人工智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活动方式;在个人理性方面,增强了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了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在非理性方面,提高了人们的责任感,锻炼了人们的意志  相似文献   

3.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变化还在与日俱增。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并行计算和分布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代理(Agent)和多代理(Multi-Agent)系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源于人工智能的Agent技术受到了许多领域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在尝试利用Agent技术的优点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4.
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推动智慧社区的智能化升级,提升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本文从AI社区的内涵出发,研究探讨智慧社区建设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并提出策略建议。人工智能(AI)是当前世界影响较广的颠覆性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格局。智慧城市及智慧社区是人工智能技术率先落地的较大的应用场景,智能语音、智能视觉、图像感知、视觉计算、城市大脑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运行的多个方面,如社会管理、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迎来了现代化的科技时代,人工智能应运而生。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和纳米科学并称为21世纪人类三大尖端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领域。在科研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在科技不断发展与积累下,人们迎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当中,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  相似文献   

6.
 2017年6月26日,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在《The New York Times》发表题为“The real threa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专栏文章,称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人类的认识与预期。他认为人工智能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影响和对全球权力格局的改变是目前人工智能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正站在创新十字路口的AI会失控吗?作为第四次科技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说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创造。它不但激发出机器的生产力,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捷。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门槛较高,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高速发展背后的成长烦恼也日益凸显。例如人工智能与人的矛盾、隐私与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外界的担忧和质疑的声音也愈发强烈。不置可否,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方式,是指以人工的方法进行智能获得和思维规律的研究,从而将其应用在人类智能方向上产生的智能活动。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仿人类智能的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应用人工智能,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所享受的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另外,人工智能技术也确保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有效实现,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效率,也确保了信息的安全性。现阶段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可切实提高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使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转变的同时转变自身的思想意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丰富自身的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储备,以期不断促进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今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由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起步较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以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参考,进而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并不是一个独特的软件,它是一个思维方式,它模拟人类的行动,它做人所做的事情,或者说它的存在是想要达到人类所能够达到的目的。"2016年,AlphaGo的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波热潮,无数技术人转移阵地,开始投身至互联网技术创业和投资中。原来的芯片设计、软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     
<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解译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各种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机器.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其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在自然语言学  相似文献   

11.
<正>人工智能改变人类生活2017年5月23日,一场人机围棋大战以人类棋手潸然泪下结束,面对人工智能,人类真的已经处于弱势了吗?从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到2016年Alpha Go以4:1战胜韩国围棋顶级选手李世石,现如今,Alpha Go又战胜了当今世界围坛第一人的中国棋手柯洁。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彻底取代人类?李世石、柯洁的相继落败,似乎证明了在围棋这一个高智商竞赛领域,人类已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释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  相似文献   

13.
科技改变世界,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越来越广泛、战略地位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的今天。笔者通过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的挤压、对政治格局的扰动以及对人类文明毁灭的可能展开论述,进而引出笔者就AI对图书馆冲击的担忧。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新科技应用发展呈现指数式增长的规律,新技术革命来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而每一次新范式的出现都会引发爆发式飞速发展。有人将由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视为是继理论、实验、计算之后的第4种范式、或第4种科学支柱。随着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紧密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为大数据驱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思维方式与处理能力。人类社会由信息时代步入智能时代,智能科学是智能时代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科技导报(北京)》2021,39(16):39-43
 当前,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正在以更大范围、更多方式、更深层次同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融合。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热闹”背后的“门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歌AlphaGo与人类围棋高手对弈的结果,震撼了国际棋坛,也在公众舆论中激起了波澜。面对人工智能咄咄逼人的挑战,人们会产生疑问:人类该如何应对?为了澄清这类疑问,本文解析人工智能的基本涵义、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和人类智慧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人工智能机器的能力界限、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人类与作为人类聪明助手的人工智能机器的和谐相处之道。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研究走向,着重阐述了人工智能理论创新的机会,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确是充满了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主体地位、人工智能伦理设计不同方式和人工智能对人类及其未来影响。虽然议论纷纷,但这三个方面的争论显然都无法短时间得到解决或得到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只有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才能逐渐看清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并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领域。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将人们的生活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人类由此进入了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不但能够帮助人们进行高效工作和学习,而且能为生活增姿添彩。本文将具体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前景,旨在使人们重视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9.
 随着激光的诞生,光学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盘点了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生存及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微纳光学、超强激光、成像技术、量子通信、太赫兹技术、光学通信、生物光子学、人工智能用于光学检测8个光学技术研究领域,回顾了这些领域在2019年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已经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经济效益,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涉及人类的经济利益、社会作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本文对人工智能及其在SEO技术中的应用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