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命题之前应当确立的理论前提;把存在的旧社会的残余和新制度的不完善因素,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因素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是对矛盾极其狭隘的理解,并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的,则否定了共产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完整而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创造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 首先,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这说明,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关系是中心环节。它一方面与生产力构成一对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又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对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中,不仅具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而且具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而这后一个对立统一更加重要。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4.
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或影响者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中外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起义、改革,都是由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而引起的。如在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不重视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一般都不讲这一对重要矛盾,更没有把这一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来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也是社会基本矛盾:一、需要与生产的矛盾贯串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矛盾。二、需要与生产的矛盾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的产生和运动状况,也决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的产生和运动状况。生产关系与生严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又对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三、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需要与生产的矛盾的特殊表现。深入研究并正确解决三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性”思想基础上建立了社会批判理论,目的在于寻找解决社会困境的出路。其中,哈贝马斯虽然吸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某些成分,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但哈贝马斯的社会进化思想与马克思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解放等学说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最终从本质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原理。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用道德实践意识取代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方式作为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有失偏颇,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实质上就是要用交往行为理论取代马克思建筑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用道德实践意识取代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方式作为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有失偏颇,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实质上就是要用交往行为理论取代马克思建筑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讨论,已进行了许多年。虽然现在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但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或这种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论在何种程度上)这一结论,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也都是这样表述的。本文认为,这种表述无疑是正确的,但并不是最精确的,它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某种社会矛盾或这种矛盾的运动,实际上在现实中是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要求的唯一性与生产关系形式构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生产力决定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的形成来自于生产关系不仅具有客观性,同时也具观性。而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只能以经济制度作为存在形式,因此这也是经济制度先天具备的辩证特性。并且这种适应了生产力需要的经济制度只能借助政权的力量形成,从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本来意义的政治形式。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就应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进一步启动、加速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促进生产力内部矛盾向有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调节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反作用,因此要巩固、发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克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其中,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制度经济学派从交易费用、社会心理、人们的行为动机去理解制度变迁的动力,唯物史观把生产力作为推动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通过人的本性诉求来实现的。生存需求、利益诉求与发展追求统一到人生存的有限性与理想追求的无限性矛盾运动中,这是制度变迁的最深层次动力。中国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13.
1 问题的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一对基本矛盾(或范畴),是人们早已熟知的。然而,对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内含的理解,我们则基本上停留在一种初步的认识水平上。我们常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种理论说明似乎已经十分清楚了。但是,一旦我们面临复杂多样的现实情况,这种类似于掷硬币时的正反判断却不能帮助我们获得具有理论说服力的分析和结论。例如,在相同(或相似)的生产力水平下,为什么会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作为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影响又表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关系中的“两种承认”说的原理,既承认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又承认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原理是正确的、科学的。下面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来谈谈我们的见解。一“两个承认”说是符合唯物论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科学的预测,列宁也提出过一些深刻的观点,但对这个问题第一次作了较全面分析的是毛泽东,他不仅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还提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直接依靠人民群众。这些思想对于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巩飞 《科技信息》2012,(9):61-62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1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1.1历史唯物史观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描述,揭发了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社会、生态社会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进化和发  相似文献   

17.
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有机体,我们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看,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价值取向;从生产关系角度,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公平的统一、更加注重公平、更加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不能成立.官民相争、官官相争、民民相争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基本予盾.民主或法治既是从根本上协调三大矛盾的制度装置,也是生产力主体迫使政府供给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保证.第一生产力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传统的对社会形态的划分,过分强调了生产关系因素而忽视了生产力因素。因此,本文强调划分社会形态应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文章还试图揭示社会上义必然实现的生产力根源,阐述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两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及其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映的是生产力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领导力量四个基本方面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而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调整和处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