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14—2020年云南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站降水资料,通过有效降水量法筛选出降水型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并分析灾害发生时次前的降水特征.结果显示:云南降水型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和崩塌;诱发3类地质灾害的降水类型都有短时强降水、短期降水和长历时降水.由短期降水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样本分别占78%、83%和75%,其中超过75%灾害发生前3 d出现强降水事件,泥石流更是高达96%;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短历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前12 h,其中滑坡灾害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次最多的是前1~4 h,泥石流灾害发生短历时强降水时次最多的是前1 h;云南大部地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主要由短期降水引起,特别是怒江地区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4~2010年逐日降雨量、滑坡泥石流历史地质灾害记录,分析研究了楚雄州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状况及滑坡泥石流发生与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与当日及前期累积降雨量关系密切,其中,1~3 d累积降雨量20~30 mm、5 d累积降雨量30~40 mm、10 d累积降雨量50~60 mm、15 d累积降雨量80~90 mm等降雨条件下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相应的预警等级较高,进而根据本结论采用短期天气预报加前期实时降雨资料进行推理,得出了楚雄州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指标,为楚雄州进一步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以及预警模式的优化完善提供重要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9年5月15—17日和6月7—10日三明市区持续强降雨,其中5月16日24 h降雨量为50年一遇,受强降雨影响,市区东侧后山产生大量浅层滑坡,冲沟内松散固体物源增加,后山冲沟山洪暴发;若在100年一遇甚至200年一遇暴雨作用下,冲沟内产生的浅层滑坡数量及能够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量都将会大幅度提高,很可能暴发由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泥石流.根据直接指标评价法对三明市区后山20条冲沟的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评价:除了碧桂园后山冲沟为不易发外,其余19条冲沟的泥石流易发程度均为轻度易发;通过19条轻度易发泥石流冲沟的地形数据和2019年5—6月两次降雨过程数据,对浅层滑坡诱发沟谷泥石流降雨预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报结果与实际相符;并利用该预报模型给出三明后山冲沟泥石流预报临界降雨值,为该区泥石流预测预报和监测预警指标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景德镇市致洪暴雨与山洪的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景德镇市致洪暴雨与山洪的强降水特征,针对2010-2017年昌江流域4次洪水与2019年乐平塔前山洪过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1 h、3 h、6 h、12 h、24 h等不同时段的降水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致洪暴雨之初往往为平均10 mm/h的雨强,偶有1个≧30 mm/h强降水点,但随着持续时间增长,区域平均降水强度增至20 mm/h或以上,并持续2-3 h以上,产生致洪暴雨。3 h平均雨强可达60~80 mm/3h或以上,单点超100 mm/3h。6 h达80~100 mm/6h或以上,单点超150 mm/6h以上。12 h达100 mm/12h以上,单点超200 mm/12h。24 h平均雨强达200 mm/24h或以上,单点出现特大暴雨。山洪的短时雨强更强,1 h超50 mm/h、2 h超100 mm/2h、3 h达150 mm/3h,是短历时致洪暴雨的极端情况。本研究对于致洪暴雨与山洪的预报和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等级一般划分为5级:一级提醒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小。防御指南:启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巡查。二级提醒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防御指南:预报预警时间内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4小时监测。三级注意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防御指南:预报预警时间内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并24  相似文献   

6.
为提前预警泥石流灾害,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引起泥石流的雨量评判指标的影响因子(降雨强度和累计雨量),形成了一种能预测泥石流是否发生的灾害预警方法。西南地区2002—2010年已有93次泥石流灾害监测数据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各个降雨参数和总模型的模拟效果良好,且降雨参数能有效地解释泥石流发生概率变化的过程;相比累计雨量参数而言,降雨强度对泥石流发生概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回归模型对未来时空模拟效果良好,预测精度能达到85%以上。该方法可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泥石流灾害预警提供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周晓香  李志鹏  徐全倩  赖亮  邱亮 《江西科学》2022,40(1):113-116,170
利用江西省87个地面观测站1981—2020年逐时降水量资料,并对小时降水量≥20 mm/h的降水进行分级,对3个等级(20~30 mm/h、30~50 mm/h、≥50 mm/h)小时强降水次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江西不同等级强降水发生频次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20~30 mm/h、30~50 mm/h等级小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增加非常显著;不同等级小时强降水次数在21世纪00年代中期发生增加的突变;江西大部分观测站小时强降水次数呈增加趋势,其中江西中东部临川—丰城一带不同等级小时强降水次数增多趋势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5· 12”汶川地震后的强震区暴发了数次泥石流灾害,2010年8月13日都江堰龙溪河流域的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龙溪河流域在75 mm/h强降雨条件下,长11 km流域内共有45处暴发泥石流灾害.在现场调查和遥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都江堰龙溪河沿线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和流域面积、高差、距断层距离、坡度、岩性等影响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表明:①流域面积小于1.0 km2的泥石流流域占多数,达到总数的73.3%;②高差(200~400)m范围内泥石流点最多,占总数的41.3%%,其他高差区段差别不大;③在坡度为20.~40.的范围内,其数量占总数的90%以上;而在坡度20.以内的泥石流点相对较少;④距离发震断裂5 km范围内集中了该区域的所有泥石流分布点;距断裂带越近,灾害分布越多;⑤泥石流灾害点在各类岩层中均较发育,但硬岩地层地质灾害分布最为集中,占48.9%.通过以上规律研究旨在为泥石流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贵州七星关区大河乡岔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作研究,从地形地貌条件,水源条件,物源条件进行分析,阐述泥石流灾害在暴雨季节是中频发生时期,在长时间降雨和短时暴雨情况下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增大。对泥石流的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为泥石流防治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魏新功  包红霞 《甘肃科技》2011,27(18):78-80,54
深刻分析了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发生的原因,即与舟曲特殊的地质地形地貌、山地松散物质、短时强降雨、城市化建设、生态破坏、拦洪坝溃坝、预警漏洞等因素皆有关系.同时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在午夜,泥石流发生时,电力中断,通讯中断,致使灾害信息无法迅速传达,人员无法及时撤离,在县城北部发生特大暴雨的情况下,县城降雨量却很小,...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老帽山区是山地灾害严重区、频发区,文章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灾害区的泥石流灾害诱发因素进行权重分析,认为暴雨是触发泥石流灾害的最主要因素。以南岔河流域泥石流沟为例,评价其危险度,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该方法可以推广到对辽南泥石流其他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中。针对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文章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旨在为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以GIS为平台,选取16个预测因子(包括8个遥感因子、3个DEM因子、4个土壤因子和1个地层岩性),提取泥石流发生当日和前一日累计降水数据为响应因子,建立了random forest回归树模型,在区域尺度上对凤城市泥石流灾害进行预警预测.预测的结果表明:岩性、海拔和坡向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素,而持续的降水提高了土壤因子在地质灾害发生中的重要性,各遥感指数中,黏土因子对泥石流的影响最大.在东南部,只有当累计降水量较高时,泥石流才会发生;相反,在西北部,少量的累计降水就会造成泥石流的发生.另外,从1日降水预警图和2日降水预警图比较来看,持续降水容易增加泥石流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3.
董妍  凤乃杰  杨艳超 《科技资讯》2013,(36):235-238
2010年7月,陕西安康市南部地区在暴雨激发下多处暴发泥石流。本次泥石流的集中暴发是在极端气象因素的诱发下多因子耦合异变的必然结果。本文以安康市南部地区4县为例,从泥石流形成条件、形成机理角度,并综合气候条件、人工活动和地震因素对该地区泥石流地质灾害进行探讨,并对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震和降雨耦合灾害分布与长期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后灾区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了灾难性损失,成为灾区新的威胁。通过对西昌7.5级地震灾区鹅掌河流域进行灾害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流域内灾害具有地震灾害效应。灾害表现为沿断裂带呈条带分布且集中于东盘,地层倾向性,滑坡堰塞形成S型河道,微地貌效应和灾害链式效应。2区域内7.5级地震后以中小地震为主,降雨量变化平稳。灾害具有长期活动性,表现为崩滑的频繁发生,鹅掌河成为高频泥石流。地震和强降雨耦合作用成为诱发区域灾害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议加强灾区雨季的监测预警能有效防治灾难性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灾害多元信息耦合预警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将Logistic回归模型和前期有效降雨量引入到地质灾害预警领域,结合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的泥石流灾害多元信息耦合预警体系,并基于MAPGIS平台经二次开发建立了泥石流灾害预警系统。在综合分析雨量和地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危险等级自动划分方法,从而实现了对泥石流等降雨诱发型地质灾害的定量化时空自动预报。基于该系统,在辽宁省鞍山市开展了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6.
根据细河流域内雨量站1966—2015年的日降水量数据,采用趋势系数法和气候倾向率法计算细河流域近50a的不同等级降水量与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检验突变,利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研究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河流域近50a年降水量呈逐年增加的变化趋势,增加速率为0.432mm/a;年降水强度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降低速率为0.162(mm·d-1)/a.各等级降水中小雨降水量及小雨降水强度均呈减少趋势,且小雨降水强度减少趋势较为明显.2003年中雨降水量发生增加突变,1983年小雨降水强度发生了减小突变.在空间分布上,小雨和中雨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呈逐渐递减至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暴雨及大暴雨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呈逐渐递减至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省麻栗坡县2018年"0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结合丽江、曲靖的其它个例,主要采用天气诊断和雷达估测降水在山洪灾害中的技术应用,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诱发此次山洪灾害的天气原因主要是低涡沿两高间辐合区西移,受高原山地地形抬升作用影响,造成多个中γ尺度单体合并,产生局地强降水引发灾害;(2)分析雷达资料可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到致灾原因、降水分布、强降水落区和分布时段,并且较地面实测降水量有一定的提前量;(3)雷达资料进行反演降水的估测,可一定程度弥补没有雨量站区域或雨量站故障区域的降水情况.通过雷达反演降水得到一些降水变化规律,如降水分布的特殊性、雨团系统的降水强度受地形影响形成的多样性、层状云中镶嵌的中γ尺度单体发生合并有时可引发合并区域下方强降水、高山雷达估测降水的应用、高山雷达探测的一些局限及弥补措施等,这些对积极地探索高原地区暴雨引发泥石流的致灾机制,在防灾减灾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降雨对梧州地区滑坡的影响,在收集整理梧州地区2005~2012年的滑坡资料和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梧州地区滑坡发生的规模、时空分布,以及滑坡与降雨天数的相关性。采用前期有效降雨量模型研究梧州的临界雨量,并用实例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梧州在降雨的作用下,易发生小型的浅层土质滑坡;梧州市的滑坡集中发生在每年6月份,暴雨频次和暴雨强度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梧州市的滑坡地质灾害与暴雨关系非常密切;梧州市滑坡灾害基本发生在暴雨发生的当天或者暴雨发生的第二天;梧州市滑坡灾害的临界有效雨量为连续两日累计有效降雨量为300 mm,临界雨强为150 mm/d。研究成果可为梧州地区滑坡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巴山区坡地灾害地貌十分严重,引起坡地灾害地貌的原因主要是暴雨和连日降雨.降雨特征是:(1)暴雨出现频率高,强度大;(2)连续降雨时间长,次降雨过程的雨量大;(3)受地形影响,降雨分布的地区差异大.降雨对坡地灾害地貌的影响分三种类型:(1)突然暴雨主要引起崩塌和坡面泥石流;(2)连日降雨主要引起滑坡和特殊地段的坡面泥石流;(3)久雨后的暴雨主要引起沟谷泥石流和滑坡.  相似文献   

20.
2017年8月7日,文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暴雨中心最大降雨量109.8 mm,强降水引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其中文县梨坪、天池、舍书3个乡镇受灾严重,洋汤沟泥石流因其隐蔽性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研究以羊汤沟为例,分析汶川地震扰动区文县"8·7"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洋汤沟泥石流属于沟谷型、低频率、稀性泥石流,流域地形陡峻,汇水面积大,动力条件好,一旦遭遇暴雨,可再次引发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应充分考虑泥石流危害,提高泥石流设防标准,因地制宜采取植被恢复、水砂分离、拦挡停淤、排导引流等措施进行治理,并划定危险区,对部分居民采取避让搬迁.洋汤沟泥石流灾害趋于活跃,泥石流形成的致灾能力在不断增加,隐蔽性较强,类似灾害的提前识别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