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爱华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69-75,86,128
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学习的途径之一是派人赴苏留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学习苏军先进的军事指挥经验和军事工程技术知识,派遣了大量军事留学生赴苏军院校学习.本文以军事留学生这一群体为视角,对这一时期赴苏学习的军事留学生的数量规模与派遣程序、分布院校与学习情况、留学费用与生活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最后分析了军事留学生归国以后在军队建设、国防工业及地方等各个领域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21,(13):16-19
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海归,在新中国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1949年前我国去美国的学者及留学生有5000多人,50年代归国的有1200人.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海归,在新中国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秋天,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王德禄和杜开昔开始了一项"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的研究课题,他们先后采访了44位科学家. 这些采访形成的105盘磁带由于种种原因被尘封了20年.2013年,收录了31位科学家口述的《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访谈录》出版.当年采访的这些科学家如今在世的不到10位.打开这些科学家的尘封往事,也就打开了他们每个个体的独特故事,更打开了那个时代下新中国科学的一段独特历程……  相似文献   

3.
正钱学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硫磺味道的空气中,成为全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促成了新中国最关键的科学家归国,"让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学霸"世家,在中国教育体制大变革的年代里,钱学森过完了童年。性格安静、规矩的"学霸"钱学森,没有头脑一热投笔从戎,选择了投身于脚踏实地的  相似文献   

4.
论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本土化探索及其局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的本土化问题,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作认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科学的本土化探索已经开始。本对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本土化探索进行了历史的考察,指出了这一时期科学本土化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时作又认为这一时期科学本土化工作又并未真正完成,本揭示了当时中国科学本土化探索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5.
正苗东升(1937-2020),山西榆社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先在国防科研部门供职,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科技哲学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苗东升教授曾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模糊数学、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等课程,他的"系统思维"课程多年深受博士生好评。苗东升教授为我国自然辩证法界系统科学哲学领域资深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哲学及其实践研究,著有《系统科学概览》(2020)、《复杂性管窥》(2014)、《复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国内物理学名词的译名非常混乱,这成为近现代物理学在中国快速传播的巨大障碍。从1920年开始,大批归国留学生为审定物理学名词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他们讨论并确定了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原则,为审定名词奠定了基础;他们先后主持了科学名词审查会物理组和物理学会名词审查委员会的工作,并陆续编订了《物理学名词(第一次审查本)》《物理学名词汇》和《物理学名词》三部词典。到1934年,在留学生的全面主导下,国内的物理学名词基本上得到了统一,西方物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因此大大加快了。  相似文献   

7.
于谦 《科学大观园》2005,(14):76-78
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于中国浙江嘉兴,192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1930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做助教。1934年赴汉堡就学于当时德国几何学权威W·J·E·布拉施克,1936年完成关于网几何的博士论文后,赴法国师从当代微分几何学家E·嘉当继续深造,德法之行为他一生的学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回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他任教于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在此期间,他把积分几何理论推广到  相似文献   

8.
我于1959年7月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留校任学报编辑至1979年初。原在大学二年级时,我即开始对哲学学习产生兴趣。尤其是结合数学专业去选读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有关数学的章节时,对愚格斯在书中批驳杜林的数学上的唯心主义,正确认识数学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特别予以关注。1978年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按当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论述近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文章以科学技术的建制化为主要线索,首先介绍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以下依次论述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和科研体制的建立、新中国计划科研体制的形成及其利弊、近20年来科研体制的改革探索、近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最后作者展望了21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前景。作者认为,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20世纪的科学大厦中,中国贡献的份额还很少。从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到50年代的“赶超英美”,历经60年代中叶和70年代中叶的“十年动乱”,迎来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再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的科学发展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路程。10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在21世纪,创造一个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社会机制和提高创新能力仍然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从被提出到现在,其演进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和方法都不成熟;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大量企业开始实施业务流程重组,业务漉程重组理论的研究进入边实践边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这一时期对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也比以前更丰富。通过对其演进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向流程管理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与组织变革理论开始结合。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数学家徐献瑜教授,是我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学科和第一个国家级计算中心的创建者之一,还是我国第一个"数学软件库"研制和建立的主持人。他是献身教育的早期海归,主要从事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从教70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在他培养的众多学生中,涌现出了王选、杨芙清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他热爱数学、崇尚数学的精神,淡泊名利、高洁睿智、达观超脱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古为今用:美国学者眼中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HPM)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数学教育研究领域.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家们对数学历史的教育功能多有阐述,成为促进HPM创立并深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功能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数学观、使数学人性化、让学生从原始文献汲取数学家的原始思想和社会文化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数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历史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和认知过程、为教材编写提供借鉴等等.这些功能对于我们今天运用科学史于科学教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也让我们树立这样的信念:数学史并不是无用的学问.  相似文献   

13.
清末数学教育对中国数学家的职业化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教育是决定数学研究能否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数学的专业化及数学家的职业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留学归国后,颜永京主张教会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参与创办文华书院和圣约翰大学,并科学设置两所学校的课程,推崇英文教育。他在华童教育、女子教育、大众演讲等方面的实践蕴含普及教育的思想。他参与益智书会的工作,投身译书事业,翻译《肄业要览》和《心灵学》两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作品。他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对上海外滩公园不准华人入内的事情进行积极的抗击,并前往英国进行反鸦片斗争,为国效劳。  相似文献   

16.
戴黍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108-112
中国古代数的观念与治道传统关系极为紧密。受传统治道思想的影响,数的观念在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理性”受到“神性”的抑制;在理论形成阶段,人们注重对“公约”的遵守而采走上“公理化”的道路;而在对数的运用与研究过程中,则过于强调实用、功利,始终采能超越封建政治文化制度,仅以求得特定的方法、技巧为满足,从而陷入“数术”的框架,采能像近代西方那样创设独立的“数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广泛实施了跨学科战略与行动计划。本研究通过多重组合案例形式详细介绍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战略、组织政策、组织结构与特色实践,建议我国应制定国家层次与大学层次的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战略,加快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建设,以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制度创新与组织变革。  相似文献   

18.
医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国内5所综合性大学在1998—2007年期间发表研究论文的情况可以看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在过去10多年里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合作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超过了55%。这些合作论文虽然目前还以同行合作为主,但跨学科合作论文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2007年的跨学科合作论文总数已达到2003年的5倍。以北京大学的跨学科合作论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跨学科合作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找到交叉融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工程学来源于西方,其在中国的起步离不开归国留学生的努力。中国第一批近代工程师就产生于晚清留美幼童当中,他们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工程学训练,回国后在铁路、矿冶、军事等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开创我国工程事业的功臣。之后,庚款留美生更是热衷于学〉--j近代工程学,以利国家建设;留日、留欧学生中也培养了一批近代工程师。这些留学生成为促进我国近代工程事业起步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名翻译属于术语翻译的范畴,术语翻译需遵循透明性、一致性及准确性原则。然而,目前中国大陆很多高校校名英文翻译普遍存在不规范、不一致、不准确等问题。因此,如何对高校校名翻译进行规范与统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访问各大本科层次院校官网,共得到1225所高校的中文校名及其英文译名(部分校名无英文翻译),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得出目前中国高校英文校名命名的规律及其翻译规律,并以“理工”与“师范”两类院校为例,尝试给出恰切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