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两公斤太阳质量太阳光通过1.5亿公里的空间,经历8分钟多一点的时间,来到地球,给地球带来光明和热量.每平方米地表,接受到的太阳光,转化成热能,最高达1,000瓦.因此,整个地球表面每天收到的太阳能可高达80万亿千瓦.  相似文献   

2.
在前几期《少儿科技》中,我向小朋友们介绍了臭氧层被破坏和酸雨(见本刊2002年第3期和第6期———编者),这是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中的两个,还有一个就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什么是温室效应呢?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上的空气中含有一些成分如二氧化碳,它好像一层透明的薄膜罩在地球的上面。太阳光可以透过它们射到地面,使地面变暖。而地面变暖后放射的大量热辐射可以被二氧化碳等气体吸收,同时,二氧化碳还向地面放射热辐射,这样就使地面上的热量不会大量散失到太空去,使地面附近能保持比较暖和的局面。这种作用与暖房…  相似文献   

3.
知识快餐店     
沙尘暴也有好处?沙尘暴来袭的时候,就意味着空气变得肮脏不堪,视野极差,连呼吸都开始困难。而撇开对人的作用,沙尘暴却对自然界有独特的作用。比如沙尘等大气中的微粒能反射掉大量太阳辐射,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碱性沙尘还能中和酸雨,给海洋带去丰富的营养元素。几百万年以前,西北来的沙尘堆积了4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4.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制出一种涂料,它能反射热量,用它做为外涂层,可增加房子隔热保温的性能值,而热天则能阻挡太阳烘烤的热量进入室内。  相似文献   

5.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研究团队证明,集中光、热和高压,只需一步反应就能把二氧化碳和水直接变成有用的液态烃燃料.这种简单、廉价的新型可再生燃料技术有望帮助去除大气二氧化碳,限制全球变暖.而反应过程中会放出氧气作为副产品,具有净化环境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酸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蒸馏水中达到平衡时的酸度(pH)约为5.6,因而通常把 pH 值≤5.6的雨称力酸雨。美国酸雨评价计划组织(NAPAP)于1983年根据僻远地区自然降雨的背景值已接近 pH5.0,建议把 pH 值≤5.0的雨称为酸雨。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或水滴中转化为硫酸和硝酸所造成的。这两种酸  相似文献   

7.
大气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等,其中水汽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约占95%;二氧化碳的贡献率约占3.62%,而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大约只有0.105%左右.IPCC过分夸大了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时气候变暖的影响.IPCC认为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球气候异常,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温室效应所致。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呢?可以这样简单地说:地表温度的变化是阳光对大气层作用的结果,太阳的一部分光被大气层的云、雪、冰反射回太空,但绝大部分为地球吸收,转化为热量。地球的一部分热量从地表上升后穿过温室效应气体屏障,但其中部分热量因气体分子振荡而反射回地面,从而加剧了热效应(如图所示)。温室效应气体包括二氧化碳(50%),沼气(20%),氯氟碳(15%),笑气(10%)及臭氧(5%)。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CO_2,因此CO_2愈多,  相似文献   

9.
根据热平衡原理及大气边界层理论建立了较简便的城市街道峡谷环境空气温度预测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建筑对太阳辐射的遮挡作用、辐射在建筑表面与路面间的多次反射和人为散热对局地热环境的影响.此外,模型中采用经典的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模型,实现了不同大气稳定度下街道峡谷与大气近地层间的热量交换模拟.通过对哈尔滨市某街道峡谷的实地测量,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实测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在无降雨时可以较好地预测城市街道峡谷中的热岛强度.而在发生降雨时,由于热岛现象基本消失,本文模型的预测结果会高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10.
纯净的雨雪降落时,因为溶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因而呈现弱酸性.正常空气中的CO_2浓度在316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左右,这时,降水的pH值在5.6.当空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溶入雨雪中,使降水的pH值低于5.6,这种降水即称酸雨.酸雨作为一个国际环境问题,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由瑞典等国首先提出来的.但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个别地区的问题,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但以后在西欧、北美的许多地区都先后出现了酸雨,人们才开始认识到酸雨是一个广泛存在的世界环境问题.从此,各国政府便重视研究酸雨的形成、危害与对策,并于1982年与1984年两次在斯德哥尔摩讨论酸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林之光 《科技潮》1999,(7):23-25
人类早期的活动能力、也就是破坏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只能引起局部地区小气候的改变,所以几百万年间人与自然还能相安无事。但是工业革命以来情况发生急剧变化,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燃烧爆和石油,意味着向地球大气排放巨量的废气。其中二氯化碳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氯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氯层变薄。此外,工业化排放的污染气体也使人类聚居的城市成了浓度特高的大气污染岛……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闯下了弥天大祸。不少灾害看起来似乎是天灾,而实际上却往往是属于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祸。被破坏的地球大气正在对人类进行可怕的报复,大自然是绝不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而原谅人类的。  相似文献   

12.
浮质微粒的来源多种多样,例如工业粉尘和火山灰。即便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它们也能够分散阳光,降低其强度,从而减少太阳传递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着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科学家们有幸在1991年直接目睹了浮质的威力。当时,这座火山向大气中喷发了大约1500万吨携带二氧化硫的尘埃,导致地球的平均温度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下降了0.6℃。基于这一事件,一些科学家建议,通过人工方法复制这种现象,从而帮助抵消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积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日良 《广东科技》2009,18(24):184-184
万物生长靠太阳,有太阳才有生命起源.空气、水、太阳三结合成为生命生长的自然环境,有水有空气没有太阳是不能生长的,假如地球没有太阳照耀,地球表面温度就会是零下100℃,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太阳是生命之神,它每天发出的万丈光芒和巨大热量究竟有多大不能计算,无法比拟.假如地球上没有泥土沙石,全是煤炭而且整个地球都在燃烧,发出的热量与太阳发出的热量相比还要小好几倍.太阳发出的巨大热源靠什么产生呢?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宇宙中星星、月亮、地球、太阳无非是泥土沙石为主体,难道金星是金矿,木星是木头,水星是冰和水,土星是泥巴,火星是煤炭在燃烧?肯定不可能.太阳不是泥土沙石构成全是核原料,核原料必须够纯度,必须有物理反应才能发出巨大热量,是神仙在太阳上进行核反应?就算是核反应发出巨大热量,核反应光照到人体是伤害致命的,就算是核反应也不能持久不灭,肯定不是核反应产生的太阳能量.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报道,2015年3月,二氧化碳这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大气中的平均浓度超过了400ppm(ppm为百万分之一)。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标志着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达120ppm,而其中一半都发生在1980年以后。国  相似文献   

15.
据美国报纸报道,美国全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未来气候的专家小组报告说,在半个世纪内,矿物燃料的烧燃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一倍,因而使气温平均升高华氏6°左右,足以引起较大的气候变化。原来认为世界气候会变暖的人,现在支持这样一种分析:未来的气候会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主要是煤及其液化物和气化物——而发生许多变化。美国全国科学院的一个专家小组为美国政府进行了未来气候的研  相似文献   

16.
温室效应、酸雨现今已被公认为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生态平衡的两大公害。构成这两大公害的主要有三种气体,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氧化氮。这三种气体的大量产生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结果。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燃煤电站每年烧煤约300万吨,产生二氧化碳700万吨,二氧化硫12万吨,氧化氮2万吨。统计表明,全球使用矿物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66%,其中燃煤发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24%。在英国,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41%来自燃煤,35%来自烧油,  相似文献   

17.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高,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埋藏在冰川内的病毒有可能复苏,引起大规模的疫病.本文介绍了天花的危害以及绝灭,以天花病毒为例讨论了温室效应与已经绝灭的病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依据1989—2003年监测数据,分析了西安市大气中硫酸盐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西安市大气中硫酸盐年内变化呈“U”字形,冬季最大,春季次之,夏秋季最低.以2001年为时间界,年际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2001年前大气中硫酸盐含量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之后转化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硫酸盐年内年际变化与二氧化硫(SO2)和降尘(Falling Dust,FD)具有较强相关性,表明西安市大气中硫酸盐形成的主要途径为颗粒物表面的催化和氧化.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促使人们为扭转全球变暖的态势而展开行动,但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人关注正逐渐下降的大气含氧量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20.
<正> 本文将对国外酸雨研究的历史和进展,作一综述,借以促进我国酸雨之研究。一、雨水化学是酸雨研究的先驱“酸雨”这个当代令人忧虑的词汇,提出经过是:1852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斯(Robert Angus Smith)发表一份报告,详细论述了英国曼彻斯特市和市郊降雨情况,“我们发现有三种大气—在远郊是碳酸铵,在近郊是硫酸铵,在市区是硫酸和硫酸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