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双庆、万波先生认为“辫”字赣方言读阴平不送气不合理,主要理由是所列赣中西部地区方言中的全浊上声字无有一个读阴平不送气,由此断定它另有反切来源:清声母帮母。本文认为“辫”字只有一个来源:浊声母并母,并且认为两位先生的材料和推断不够真实。“辫”读阴平不送气的原因是受普通话影响,方言的语音变化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2.
湖南岳阳县方言音系及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岳阳县方言的音系以及赣语、湘语的区别性语言特点,指出:岳阳县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舒声不送气、入声送气的现象,是唐宋以来江西移民带来的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皆送气的方言影响当地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皆不送气的方言的结果;此外,岳阳县方言处在赣语、湘语的交界地带,因此,把岳阳县方言划为湘语、赣语之间的过渡性方言也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通城(麦市)知系字的读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位于鄂湘赣交界的通城方言成为方言学界讨论的焦点。其中,对知系字读舌尖塞音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古音的保留,一种认为是中古音以后语音演变的结果。其实,通城话无论是知章组字读塞音,还是章组合口字读k或f声母,都是创新。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介音的作用。i介音使知章组开口三等由t^-或t^h-声母演变为td声母;知组合口三等字除外,u介音使t^-声母变为td声母,并且韵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章组合口则变为k声母或f声母。  相似文献   

4.
中古入声在今衡山前山方言中的归调及演变情况是:绝大多数古清声母入声字、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及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入声调;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和少数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因"调值相似"读上声调。此外,还有少数非常用的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归调跟普通话一致。  相似文献   

5.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50个日母字在当前大连话中的读音进行考察,发现除了止摄开口三等字仍读外,其他日母字的零声母[]和[l]声母有被[]声母取代的趋势,这种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走向在年轻人、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和随便语体中更为明显。这不是方言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普通话影响下的语言变异,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语言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挨”字被动句是广南方言最为常用的标记被动句,极富地方特色。文章在客观调查考证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广南方言“挨”字被动句的结构特点、语用特点及其在类型学上的意义,探讨其被动标记的虚化来源,并比较其与普通话“被字句”的异同。通过共时的描写和历时的分析,展现“挨”字被动句在广南方言中的使用及其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张洁 《晋中学院学报》2012,29(5):97-99,104
运用历史比较法、实地调查法,对太原方言声母在20世纪中的演变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的轨迹和特点,发现声母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官话方言的强势影响,文读音覆盖白读音,直至白读彻底消失,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古全浊声母由读不送气音,变成官话方言的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同时声母系统进一步趋于简化.  相似文献   

8.
连南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其境内粤语属粤语勾漏片。连南粤语共有声母17个,韵母75个,声调8个。与广府片粤语的代表广州话相比,连南粤语最突出的特点有:古全浊声母清化不送气;拥有内爆音6、d;少量古清母字作[t^h]声母;唇音韵尾消失,古咸山摄、深臻摄今读合韵;古浊上今读绝大多数归阴去调。  相似文献   

9.
屯堡方言与周边方言声调的共时比较和历时追溯表明:屯堡方言与周边方言声调的区别特征主要体现在调值及入声的归并上.屯堡方言阴平调值是中平调33,是明代汉移民语音的底层;周边方言的高平调55,是清代汉移民语音叠置覆盖的结果;其余方言的次高平调44,则大多是中平调受到高平调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过渡状态.入声归并上,屯堡方言全浊入声归阳平是填补舒声空位的结果,这与周边方言显示出很强的一致性;而其次浊声母和清声母入声字归阴平,这属于明代汉移民语音中的底层成分;周边方言乃至西南官话中这些字归阳平,则是清代汉移民语言对该方言进行重叠覆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耿军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5):102-103,109
中古“船”“禅”二母字多有混淆,难以分辨。本文把《广韵》中所有“船““禅”二母字加以统计和分析,使我们对这两个声母的字在今天的读音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广西葡萄平话的名词后缀la33及湖南宁远平话的名词后缀l 、t ,语法意义与普通话名词后缀“子”的语法意义相当。本文结合汉语的内部材料及外部材料,对“子”字的上古音声母进行了探讨,认为“子”字上古音声母为复辅音,la33、l 、t 应是“子”字的上古音遗存。  相似文献   

12.
通城话溪群母字的语音演变是在汉语方言经历了浊音清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它完全不是存古而是创新.在这个创新过程中,有两种力量不可忽视,一种是通城话普遍存在的强烈的送气成分,一种是不同的介音对声母产生的影响.通城话古溪群母字的今音表现是在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剧烈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广西蒙山陈塘话有声母20个,韵母64个,声调10个。其音系主要特点:声母方面,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者,不论平声、仄声,绝大多数读为相应的不送气清音;精、清二母分别读t-、t~h-;流、深、臻三摄开口三等见组字读舌叶音t∫-、t∫^h-等。韵母方面,如较整齐地保留了-m、-n、-η、-p、-t、-k韵尾的配对等。声调方面,古平上去入四声按声母的清浊各分为阴阳两类,阴入、阳入再依据韵母元音的长短分为四类,共十个声调。同音字汇收字4400余个。  相似文献   

14.
山西汾西方言古知庄章组字今读一般都读为ts类声母,只有来自古合口章组的一部分字今读f声母。读f声母的章组字,其实是古知二庄与知三章两分格局的遗留,也就是说,汾西方言是古知庄章组声母合口两分型的方言,这种情况在山西方言中是极为少见的一类。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得"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16.
石峡南丰话属于赣东北地区的移民方言,其两字组变调主要有阴平变调、阳平变调、上声变调和去声变调,其中阳平与上声为后字变调,阴平与去声,前字、后字有时都有变调情况,去声后字变调有时与两字组短语的语法重音有关。  相似文献   

17.
湖南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今有读[m-]声母现象。这些读[m-]声母的古喻母字只出现在山、臻、梗摄的合口呼中,其余各摄的古喻母合口字今都读零声母。从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读[m-]声母与读零声母音节的声韵母比较推断,山门、醪田等地古山、臻、梗摄喻母合口字原来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撮口呼[y]介音韵母,韵母中的[y]介音拢圆摩擦进一步唇化产生了双唇音声母[m-]。  相似文献   

18.
“”字作为川东北方言,有音无字,曾令《宣汉县志·方言》的编撰者犯难,如今却在万源市内找到了证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评述徐通锵先生提出的字本位观并据此形成的汉语语义句法思想,从“字”和汉语基本结构单位,“字”本位和汉语语义句法两方面入手简要揭示了徐通锵“字”本位说的主要内容,并深入剖析了其形成因素,最后指出徐通锵先生提出、创立字本位说,对于汉语研究摆脱机械模仿,走上独立研究、自主创新的道路,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齐”和“斋”在古代曾通用,二者的关系是:“斋”是古“齐”的一个引申义的分化字,是“齐”字加“示”旁专表“洁戒”等义的一个后起的会意兼形声字,“斋”字中的偏旁“齐”表音兼表义。在“斋”字出现之前,“戒洁”等义是用“齐”的,出现之后与“齐”同用了一段时间,大概在汉以后,基本不再用“齐”表“洁戒”义,而用“斋”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