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测一号”卫星是中国首次发射的探测空间物理的科学研究卫星,它是“双星计划”中的赤道卫星。为详细了解卫星发射的情况,记者跟随科学院的专家们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相似文献   

2.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2004年9月20日,随着印度一颗专用于远程教育卫星的成功发射,那些地处偏远乡村的数百万印度文盲不久将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称,这颗卫星是世界上首颗专用于教育的卫星。该卫星重2吨,耗资2000万美元,是由位于孟加拉湾印度一个小岛上的Satish Dhawan卫星发射中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神舟六号”飞船、“北京一号”小卫星、遥感卫星一号、实践八号育种卫星等的发射、升空和入轨情况。  相似文献   

4.
2003年5月25日,就在我国第一颗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三号”在轨运行投入使用6年后,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  相似文献   

5.
《创新科技》2005,(9):59
“北京数字工程”的重大项目——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北京一号”近日在俄罗斯普列谢斯克卫星发射场成功发射。据了解,发射后再经过20天左右的在轨测试和调整,设在北京西三旗的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卫星地面接收站将会收到“北京一号”发回的遥感图像。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长四乙”一箭双星、第二颗“资源二号”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神三、神四、神五飞船的发射、升空和入轨情况。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期以来,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小卫星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其技术水平之高,应用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人们当初的预料。由于现代小卫星的研制普遍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集约化管理的形式,效益成本比大大提高;加之小卫星本身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特征,已引起众多国家及相关部门领导的关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和优势,切实加强现代小卫星项目的开发、研制和建设,无疑是一条“好、快、省”的航天技术发展之路。它必将对我国的军事、经济、环境监测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太原科技》2011,(8):81-81
7月2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该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坚实一步。按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2012年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组网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9.
李鉴 《科技智囊》2008,(12):76-81
废弃的卫星、剥落的隔热瓦、燃料舱的残片……“太空垃圾”、“卫星残骸”,随便你怎么叫,就是这种东西,就像地球上的垃圾一样,已经开始威胁到地面上的安全了。多达9000多块太空垃圾正飘浮在地球轨道上,它们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总重量已超过5500吨。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世界》2006,(7):90-91
近年来,超小型卫星技术在世界上很受关注,许多大学,企业等都在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了不少进展。其中,日本东京大学中须贺研究室的学生们,正在开发一种称为“PRISM”的超小型卫星。它将采用高分辨率的照相机观测地球,并且对一些可以用于超小型卫星的专门技术进行试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我国“长四乙”一箭双星、第18至22颗返回式卫星、中星20号通信卫星、探测一号卫星、香港亚太六号通信卫星、实践七号卫星等的发射、升空和入轨情况。  相似文献   

12.
“谁都不愿自己家的钥匙掌握在别人手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李长江曾这样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发射升空飞向土星及其卫星土卫六的“卡西尼”号探测器正在逐渐接近另一颗巨大卫星——土卫九,2004年6月11日,“卡西尼”号从比较近的距离上对土星卫星系统进行首次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剑 《甘肃科技》2013,(24):12-14
卫星直播系统为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卫星直播系统综合接收解码器的位置锁定功能使得每个卫星直播系统综合接收僻码器只能在“直播卫星指定服务区”正常接收直播卫星信号,保障农牧民群众文化均等化的基本权益,对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提高农牧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斌 《东莞科技》2004,(1):38-38
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系统”19日通过验收,这意味着已在轨正常运行119天的“创新一号”小卫星系统从此将正式转入用户试用阶段。  相似文献   

16.
紫晓 《科技潮》2001,(4):36-39
地球的各种信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现,这就是遥感卫星的馈赠。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国内17个部门联合发起的“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27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科学家们满怀欣喜之情,用不同的语言描绘着地球的数字前景。在新的世纪,以资源卫星为代表的遥感卫星将大出风头,“数字地球”将把人类生活带入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张聪慧 《华东科技》1999,(11):13-13
9月24日东方科技论坛在沪杏图书馆召开“小卫星技术及其在通信和对地观测中的应用”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卫星及其应用领域的专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小卫星在我国通信、环境、资源和防灾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小卫星的产业化问题。副市长左焕琛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2008,(7)
6月9日20时1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将于北京奥运会前投入使用,届时数千万家庭将能直接收看奥运会盛况。专家透露,“中星9号”升空意味着中国进入直播卫星时代。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时间7月6日6时4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实践七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火箭飞行12分钟后,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20.
“地球观测系统”中的两颗重要卫星——“云卫星”(CloudSat)和“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观测卫星”(CALIPSO),经过多次推迟,终于在2006年4月28日由一枚德尔他2号火箭发射升空,加强了日益庞大的“地球观测系统”。[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