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柏英 《世界知识》2013,(8):64-65
扎克伯格欣喜地发现,眼前这位腼腆的俄罗斯人对社交网络的理解是”深刻的、超前的”,因为他坚信Facebook“会变成水和电这一类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刘亭  陈朴 《科技信息》2007,(12):207-208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倍尔是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热爱儿童并把毕生献给了幼儿教育事业,在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盛开着一朵“自然高洁的奇葩”——教育顺应自然的思想,它不仅是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中的亮点,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儿童无限的爱,探究“幼儿教育之父”的教育顺应自然的思想渊源,为人们打开一扇透视“自然与爱”的窗子。  相似文献   

3.
唐新华 《世界知识》2013,(11):11-11
“俄罗斯副总理苏尔科夫辞职是上周俄最大的政治震荡。“苏尔科夫1964年出生,现年49岁.2011年12日被任命为俄副总理兼总统办公厅主任,是当前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年纪虽轻.却已是“三朝元老”,先后效力于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三位总统。他是俄罗斯“主权民主”理论的缔造者,是“统一俄罗斯党“的创立者,  相似文献   

4.
约斡·孟德尔(1822.7.20-1884.1.6):奥地利遗传学家。他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于1865年发现了“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27日,俄罗斯媒体披露惊人新说,一位名叫雷蒙·莫迪的人对4000个有过临床死亡经历的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濒临死亡时人类会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据莫迪介绍,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一个人能够在1秒钟的时间里回忆起整个一生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一位司机回忆说,当他的卡车从桥上掉下去时,他“想起了一生中所有的事情,栩栩如生,和真的一样。甚至想起自己两岁时怎样跟在父亲身后走在河岸上。”濒死体验在东西方同样存在,而且具体内容惊人地一致。这种看似玄妙的濒死体验并非只在西方存在,我国神经医学专家也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天津安定医院的冯志颖和刘建勋教授曾随机选取100位唐山地震中濒临死亡、后经抢救脱险的截瘫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濒死体验半数以上有躯体陌生感(思维特别清晰,身体异常,仿佛是梦幻)、走向死亡感、平静和宽慰感、生活  相似文献   

6.
意外发现 古今中外,总是有人在说,自己曾经有过“灵魂出窍”的体验。这种说法,大多出自某些濒临死亡的人,或脑部神经受损的人,如癫痫患者、中风者和吸毒者。对此,过去人们大多不以为然,认为是一种幻觉,一种无稽之谈,不愿相信;或者认为是在宣扬迷信;更有人上升到理论高度,将其贬斥为“主观唯心主义”或“伪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提出了一个有关人类意识和本体之间关系的哲学问题,然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人们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7.
刘涛  刘瑞 《世界知识》2021,(5):42-43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百年来前所未有、最具破坏性的健康危机。俄罗斯累计确诊新冠感染病例超过400万,八万多人死亡。在国际制裁和疫情封锁之下,俄罗斯政府投入巨资进行新冠疫苗研发。去年8月,俄宣布注册全球首款新冠疫苗“卫星V”,在缺乏足够临床数据的背景下,俄疫苗招致多方质疑。日前,医学期刊《柳叶刀》的研究报告指出,“卫星V”在三期临床试验中的有效性达到了91.6%。有人因此认为俄罗斯新冠疫苗将成为全球战“疫”中的“利器”之--。那么,在疫苗领域,俄罗斯将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战“疫”?  相似文献   

8.
索尔仁尼琴与俄罗斯的悲欢离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飞 《世界知识》2008,(16):56-58
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于8月3日夜间11点45分在他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布罗茨基说:“当我们阅读一位诗人时,我们是在参与他或他的作品的死亡。”而在索尔仁尼琴这里,当我们谈论他的死亡,我们也就是在探讨他的不朽。  相似文献   

9.
福柯用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去考证人和构造人。并赋予人以真实的涵义。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主体之人经历了“诞生”和“死亡”等阶段。他认为“人”是现代知识图式的产物、是知识与权力的产物,而不是人文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所解释的人。因为人文主义者把人放到科学中去找寻他自己的位置,存在主义者则主张普遍化和绝对化的“人”.这样不但没有把人的经验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反而把人导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09,(13):15-15
根据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的智库“全球人道主义论坛”对人类受全球变暖影响的综合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导致每年30万人死亡,影响到3亿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刘乾 《世界博览》2011,(4):23-24
列宁是谁?不同的俄罗斯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 列宁,可以是第一个成功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革命领袖,可以是摧毁封建制度、踏入全面工业化的新“俄国”的缔造者,也可以是埋葬俄罗斯传统文化、宗教的人。  相似文献   

12.
这是被人类誉为最神奇、“根本”无法探索的世界,是人类从未进入的领域,这里的一切都是“创新”,都是“发现”。您不会从中找到任何学科的影子,反而能找出所有科学、知识、宇宙万物的源泉。他被科学界赞为“上帝”的思想、科学的“圣杯”,然而它不曲高和寡,却与您如此接近——像久别的友人,回来了!任何一位真正热爱自然科学,心境纯真的人都会与她共鸣!  相似文献   

13.
赵华胜 《世界知识》2008,(15):65-65
7月1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概念》,这不由使人想起八年前普京也在就任总统之初签署了同名文件,从而开始了俄罗斯外交的新阶段。 新“概念”出现在新总统上任之初,这显然不足巧合。不过,虽然总统更替是新“慨念”出台的一个背景,但仅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未免偏狭。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科学领域中,俄罗斯的化学早就获得了荣誉的地位。去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和布特列洛夫的名字,正象普希金、果戈里、柴可夫斯基的名字一样,凡是每一个有学识的人都知道的。米海依尔·华西里约维奇·罗蒙诺索夫——人类中最伟大天才之一.他发现了物质不灭定律,阐述了热远动的基本原理,并且给自己提出了使物理化学成为一门科学的任务。得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门捷列夫在掌握了全部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第一张光学照片的由来1839年8月15日,在法国科学院大厅里,展出了一张光学照片。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新发明,轰动了整个巴黎城,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这张光学照片的发明者路易斯.达意尔是巴黎的一位画家和舞台布景设计师。他为了设计光学布景,...  相似文献   

16.
当俄罗斯国家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巴契可夫院士,将一枚精致的“博罗辛娜生物科学院士奖”奖章佩戴在李大鹏教授的胸前时,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2005年1月27日,发生在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大会议室的一个感人场景。“博罗辛娜奖”是以前苏联著名微生物科学家博罗辛娜的名字命名的,专门颁发给在医药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该奖很少授予外国人,至今仅三人,其中一位是美国科学家、一位是匈牙利科学家,李大鹏教授是获此奖项的第三位外国人,也是中国第一人。在此之前,李大鹏教授还创下过一个中国第一,他是俄罗斯国家医学科学院的首…  相似文献   

17.
因“在已灭绝的古人类的基因组和人类演化方面的发现”,斯万特·帕博获得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回顾了人类起源的长久之问、生物测序技术的突破发展和帕博团队的科研历程,明确了其源于兴趣、攻坚克难的古DNA领域探索之路和丰硕成果:首次实现了对已灭绝古人类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未知古人类丹尼索瓦人,为人类的进化遗传学提供了新证据。帕博对人类进化遗传中基因流动探索的科研历程,展现了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理想的科研生态;他的科研成果和理念,实现了古基因组学跨越学科与时代的价值,也引起了人类未来将去往何方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青年科学》2013,(7):22-23
500多年前,哥伦布曾以为横越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就能到达印度。虽然结果并非如此,但他却发现了“新大陆”。在500多年后的今天,火星就成了人类新的“新大陆”。现在,美洲大陆早已住满了人,就连南极大陆的冰原也在一天天热闹起来。地球上再也没有任何人类足迹不能抵达的大陆了。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一生从事哲学研究,他的“三史”、“六书”影响广泛,他的“新理学”体系,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新事训》是一种人生哲学,并融人了中西文化观,他的《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围哲学发展史进行了深人研究,冯友兰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时事概览     
《世界知识》2008,(4):8-9
辛格:首次访问中国;刘建超:台湾、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泰国新总理“李沙马”:特赦他信,“他们并无过错”;俄罗斯:比斯开湾“大练兵”;布什:最后一次国情咨文,老调重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