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荀子由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他们在父母有过时,子女应当如何做的认识上有着根本的分歧.孟子认为父子之间的亲爱是人群相互亲爱的根源,从而极力爱护、培育之;同时孟子认为人人只要诉诸自身的"良知良能",就能够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故他主张在父与子有过时,父子均应"父子之间不责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无礼义",人反求自性是不能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辨知能力来认识其合理与否,故荀子主张当父母有过时,子女在不失对父母爱敬的基础上,可以与父母争论,最终由父母通过自己的辩知能力来认识并改正过失.可以这样说,孟子主于反身自求,荀子主于外在辩知;孟子主于向内,而荀子偏于向外.  相似文献   

2.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征。《孟子》一书通过对孟子言行的记录,不仅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亦成功地为后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辩者形象。孟子与时人的论辩涉及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等诸多领域;通过对旁征博引、因势利导、诱敌入彀、归谬反驳、执经行权等论辩方法的娴熟驾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田小涔 《科技信息》2010,(34):I0152-I0152
孟子与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但是他们对人性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性善论与性恶论在人性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对我们深入把握人性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古代人性学所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孟子、荀子由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他们在父母有过时,子女应当如何做的认识上有着根本的分歧。孟子认为父子之间的亲爱是人群相互亲爱的根源,从而极力爱护、培育之;同时孟子认为人人只要诉诸自身的“良知良能”,就能够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故他主张在父与子有过时,父子均应“父子之间不责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元礼义”,人反求自性是不能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辨知能力来认识其合理与否,故荀子主张当父母有过时,子女在不失对父母爱敬的基础上,可以与父母争论,最终由父母通过自己的辩知能力来认识并改正过失。可以这样说,孟子主于反身自求,荀子主于外在辩知;孟子主于向内,而荀子偏于向外。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儒家所设定的社会体系中,除了处于统治地位的“君”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民”之外,还有一个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即“君子”。在先秦儒家的观念里,“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而一个君子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构成条件并非一成不变。从《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中,撷取关于“君子”的片段,梳理先秦儒家“君子观”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语言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约定俗成的,唯名论派和唯实论派的争论由来以久。国内学者大多将荀子归为唯名论者。仔细研读荀子的《正名》篇,荀子当属唯实论者。通过分析《正名》中荀子有关命名的言论,阐述其内涵,尤其是"约定俗成"的新解,指出荀子的名实观是"唯实"观/自然观,其名实观是与当今认知语言学的象似观相近的。  相似文献   

8.
荀子将"天"理解为客观性,从而抛弃了"天"的德性义。我们应该关注荀子这一思想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意识。以孟子为背景,荀子以一种"大清明"的思维方式将德性的根源从天那里下放到了人本身,从而开创了一种德性客观化的道路。但是怎样将荀子关于德性的思考注入到孟子良心本心式的对人的独特领会方式中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梳理了自魏晋以来注家对庄子“逍遥游”和小大之辩关系的阐释,分析了《逍遥游》一文是如何从小大之辩来论述逍遥之境的,并且结合《齐物论》和《秋水》中关于小和大关系的论述,得出了庄子的小大之辩存在两个层次的意义:在表层上,庄子是承认小和大之间的区别的;而在本质的层面,庄子认为小和大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所谓崇大抑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九成《孟子传》被誉为其儒家思想最为醇厚的作品。考察了《孟子传》一书的流传及版本,并从君臣观入手,分析了张九成的解经特点。张九成倾十数年之力注释《孟子》,不拘于笺诂文句,而是采取"以意逆志""以时考之"的解经方法,意在探求孟子深意,并借孟子阐发理学思想。《孟子传》的注释独具特色,既有宋代理学家重于义理阐发的特点,又自觉地贯彻和强调自己的注释方法,并且时时回应着宋代以来学者对《孟子》的质疑。  相似文献   

11.
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也是当代社会发展所推崇的较高精神境界。形成君子人格,就需要学习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它是一套对君子的日常价值观、日常行为、日常习惯加以总结概括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观念。构建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从修身之道、交友之道入手,融合"五常""中庸""和合"价值观念,探讨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诘辩式教学法"是为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需要,受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启发而创造的一种综合性课堂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精讲基本理论——学生对教师提问和诘难——教师对学生提问和追问三个主要环节。学生提问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回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辩论,教师提问和追问时学生可以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采取案例论证、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该教学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效性问题。同时增加了课程吸引力,提高了教师的威望,也有利于教师科研教研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孟子对教育的认识较其前人更加系统化。他明确指出了教育具有光大德性、范导人伦和保民强国的作用,其中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内向性教育思想,重视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成就,重视对被教育者启发引导,旨在通过道德理念和道德实践的结合启迪唤醒人心中固有的善性,并使之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荀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他的很多治国思想都对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他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的"隆礼重法"思想更是影响深远。荀子提出的"隆礼重法"思想,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又有利于通过法律调节,控制人们的行为,可见今天探讨荀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荀子在批判孟子人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人性恶的观点,但人性恶的提出却似乎是性之发用,而非人性之本身。即如此,如何得出人性恶的结论呢?该文试图剖析看似悖论的问题及何以形成隆礼重法之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的学术界将孟子心性论与其他相近或相关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孟子荀子心性论的关系及优劣是非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孟子荀子心性论有内在联系,荀子对孟子批评中实际上又有继承;但二者论断的优劣是非问题仍迄无定论。学者还将孟子心性论与以下的心性学说相比较或联系进行考察,包括:孔子心性论、《管子》心性论、朱熹及宋明儒学心性论、老庄心性之学、佛教心性学说、近代来华传教士心性论、弗洛姆性善论、卢梭等西方哲学家人性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化述了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主要的教授与考试方法一诤辩的学术渊源和在藏区的传播发展,以及诤辩的主要内容、方法等。阐明诤辩不仅是藏族哲学思想的方法论,也是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对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墨辩的认知主体是"心",《庄子》中的认知主体也是"心",但内涵有极大差异;墨辩的认知主体强调其感官的官能、认知的意志以及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能力,而《庄子》的"心"则强调以不带个别价值判断为其认知的原则。墨辩的认知客体,即是认知主体以外各种存在性的人事物,《庄子》则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形下的经验事物层次与墨辩的认知客体相同,但是其形上的"道"之层次,则有别于墨辩,而涉及到关于宇宙与人生方面的价值意涵。通过从认知主客体及其相互影响的层面分析墨庄认知模式的异同与互补关系,认为主客二元模式可成为主客一元模式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9.
新型船舶自适应舵机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采用模糊辩识器对船舶舵机离线辩识,使用遗传算法对辩识器进行参数寻优,并用BBP算法对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有关权值在线调整以适应被控对象的参数变化。给出了遗传算法对控制器的参数优化方法。仿真结果证明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分析西方汉学家陈汉生提出的物质名词假设,认为没有理由接受"物质名词假设"这一直觉上不太合理的假设。古汉语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系统,通过对古汉语和墨辩的语句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古汉语的灵活性,没有词形变化的问题,所以古汉语的使用者不会像欧洲语言的使用者有很明显的动机,去探讨和分析不同的文法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