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考察民事主体时应摒除近代以来权利本位的影响,不再从权利角度定义民事主体,而是扩展视野,从民事法律关系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并联系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确立民事主体。要在这种新思路下审视民事主体制度的建立,构建开放、统一的民事主体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部门,对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82年宪法的修正,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份中私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提高至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法律地位,这一深刻的变革将促使不同经济成份之间以及同一经济成份不同经营者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从而使得我国传统民事主体范围已被突破,而必然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民法上,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应区分而论,人是民法上的当然主体,而非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则其判断标准应是具有独立的意志和拥有可支配的财产并可成为财产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主体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哲学上的主体与法学上的主体不是同一概念。判断某一事物能否成为主体的本质要件是其是否拥有独立意志,但该主体要成为法律上的主体.其意志还需得到法律的确认.这取决于法律的价值判断。本文认为,意志是主体的根据、核心和灵魂.主体是意志的存在形式;并探讨了自然人、法人和国家三类民事主体与意志的具体关系,提出具有独立意志是他们成为民事主体的根本原因.而不具有独立意志的其他社会组织存在不能成为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5.
必须加强对动物的保护已经是环境法学界和民法学界的共识,但动物是否享有权利却引起学者们的争论,动物是否具有权利的争论焦点就在于动物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有的学者从传统的法理学角度出发,主张通过赋予动物以特殊的法律客体或特殊物来加强动物的保护;有的学者根据法律主体在不断扩展的事实,基于人类应将道德关怀扩展到非人类的价值理念.认为要真正的保护动物必须赋予动物以法律主体地位.关于动物主体地位的讨论甚至涉及到法学研究范式是否需要从"主客体二分"转变到"主客体一体化"的深度,这些无疑都对法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动物成为权利主体”理论因与传统法学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而在法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法律史、法理学的理论、动物本身的特征、道德的形成过程,该理论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法律体系所具有的内在协调性及法学理论对法律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的分析,最后得出“动物成为权利主体”论是不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立法滞后及诉讼观念的落后导致了简易程序已不能适应现代司法的需要,必须加以重新改造。同理,简易程序的改革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改造,还涉及诉讼文化、诉讼理念的改造。为此笔者对改革简易程序应处理好的基本思路、途径,重构简易程序的基本框架、内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说认为,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但究其实质而言,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人格关系。进而言之,人格就是人的资格,是人与动物最根本之区别。人的资格应该解释为个体人实践自己的意志的资格。所以,意志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作用非凡,是研究一切民事法律关系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陈秀瑜 《科技信息》2008,(32):244-244
“关于什么人或组织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以及成为何种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由一国的法律规定或确认的”,因此经济法的主体来源并受制于具体的经济法律关系,如果说目前的主体理论研究在结论与方法上存在缺陷与不足,那么来源于并反映社会生活实践的经济法律规范中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到是检验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的尺度。  相似文献   

10.
现今,同一债务人对多个债权人负债情况大量出现。为公平清偿债务,我国在民事执行程序中规定了参与分配制度。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使得我国现行的参与分配制度存在不少疏漏及缺陷。对目前学术界对参与分配的争议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虽然抽象地规定了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我国的法律传统决定了在公益诉讼起诉承担上必然带有强烈的权力化色彩。地方保护主义决定了法定行政主管机关在近期内无法有效地开展诉讼,检察机关作为今后民事公益诉讼的主要承担者,需要司法解释进一步授权才能全面开展诉讼。检察机关的起诉权要在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得到民事诉讼法乃至宪法的确认,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应当遵循谦抑原则和起诉法定主义。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目的均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两者均要遵循民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立法和司法实践层面,都不能将两者割裂开,而应当尽量协调两者共同为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服务。  相似文献   

13.
民事认证制度是庭审制度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法官在法庭认证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中立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认证程序的结构应当贯彻公开、直接和集中原则,谁的现实基础是法庭的举证和质证。民事论证的制度价值主要体现在确保诉讼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完善审判制度三个方面。依据我国现实国情,设立民事论证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该制度建设的要点是认证的主体、对象和范围,认证的程序和方式,民事认证的规则和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认制度是我国民事证据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民事自认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这使我国司法实务中形成了一段空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自认制度进行的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自认制度的一大进步。然而自认制度有其丰富的内涵,自认的主体要件、效力、适用范围及限制需要去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15.
董晓敏 《科技信息》2009,(8):343-343,345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公共利益方面的法律体制漏洞越来越明显,致使侵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弱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于是,社会各界要求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司法实务界也对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对构建何种形式的公益诉讼制度却见解不一。本文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在中国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立法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陶雪娇 《科技信息》2010,(22):215-215
同面向对象的编程相比,面向主体的开发能更好地模拟真实世界的智能体,本文从主体概念、面向主体开发方法,面向主体的开发平台,面向主体的分析建模技术等方面简要地分析了面向主体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民事公诉制度是指通常以公诉机关身份出现的检察院,为了维护特定情形下的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重要权利,以原告的身份提起民事诉讼的一种制度。我国建立民事公诉制度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是对支持起诉原则的扩展,是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实体主体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职权主义色彩十分浓厚。随着审判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现行的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民事再审程序的理论入手,分析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中发动主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用民事主体涵盖商主体的弊端在学理和立法方面日益显露出来。承认商主体的独立性,有利于妥善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完善我国的民商事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国际民商事务交往的日益发达,使得国家之间民事管辖权冲突逐渐成为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共同面对的难题之一。总结和选择出协调国家之间民事管辖权冲突的一些主要原则,是国际社会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法国民事管辖权与我国民事管辖权冲突的探讨,促进我国民事管辖制度的完善,实现正义、效益等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